薛向伟,男,山西芮城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西藏林芝工作近二十年,现在海南三亚任教。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在省、市主题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也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征文中获奖。
今年是墨脱公路正式通车十周年。我曾在墨脱工作过六年,那六年的记忆如同六年的青春时光一般青翠欲滴。墨脱的树木蓊郁苍翠,藤蔓环绕;墨脱的风景原始天然,美不胜收;墨脱的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墨脱的路。
墨脱县曾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被高山环抱,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一年只有夏天可以出入,并且是冒着塌方、泥石流的危险徒步跋涉。因为没有公路,墨脱县的各项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墨脱行路之难我深有体会,第一次进墨脱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二〇〇三年我大学毕业到墨脱县中学任教。那次进墨脱总共用了四天的时间,前两天坐车后两天走路,四天之内经历了四季变化。第一天从林芝市到波密,第二天从波密到80k(波密到墨脱一百四十一公里,从波密开始一公里叫1K)。那天我们三十多人分坐两辆“王牌”大卡车早上天还没亮就向墨脱进发。一路上车颠得特别厉害,坐不成,蹲不成——坐下屁股颠得疼,蹲下腿酸脚麻,手还要抓住车厢栏杆,抓得手冰冷,只得一会儿坐一会儿蹲一会儿站。我当时正患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输液、吃药都不管用,肚子仍然烧疼,但这样颠了一路之后居然不疼了。
两小时后天亮了,开始翻嘎隆拉山。嘎隆拉山光秃秃的,更高的山上还有皑皑白雪。车一会儿被雾笼罩一会儿被飘雨包围,我们直感到寒气刺骨。下山的路更险,从山顶就能看到一道一道的盘山路。拐弯角度几乎有九十度,路下边就是悬崖,每到拐弯处我的心就提起来,眯着眼看路况,直到车安全到达山脚我才松了口气。而在有的拐弯处确实看到了早已锈迹斑驳的翻下山的车。车行至半山腰时,山上有一道瀑布直冲下来浇到车篷上,还灌了一些水到车厢。到了69K,车上又搭了几个修路的民工,他们的工具也放上了车,车里更挤了,人贴人,我的脚都踩不到车厢上。到了80K我下了车直接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起来才看到身边有一堆牛粪。从52K到80K,二十八公里路用了四小时。
随后两天都是徒步。第一天走三十三公里,第二天走二十八公里,每天走十个小时,在原始的森林、清爽的风、急流的涛声中满身大汗地行走。我们全副武装,穿迷彩服、黄胶鞋、打绑腿、背双肩包(内装水和干粮)。抄小路、下沟涧、蹚河水、过塌方区。满头大汗,眼镜直往下滑,只得用细铁丝系住眼镜腿,勾住耳朵。蚂蝗形状如蝌蚪,头大,身子从头到尾逐渐变细,头部有吸盘,叮在身上不易被发觉,吸饱了血人才觉得痒。树枝上、泥泞的路上都有蚂蝗,直往人的脸上、手上、裤腿上爬,一缩一缩地蠕动着找血管吸血。113K大塌方区,有一段路整面山垮了下来,路基塌完了,只有人踩出来的台阶可以通过,为安全起见我们必须一个一个快速通过。
第二天,两脚已不能平稳走路了,大脚趾也顶得痛。到了县城后脚已泡得发白,只能穿拖鞋,走路时摇摇晃晃的。大脚趾甲充血变紫变黑全部翻起,剪掉后半年才长出来。此后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两次,而墨脱当地人说他们一辈子大脚趾甲最小要掉九次。
此后几年我多次走这条路,曾在凌晨三点冒着雨顶着寒风出发,被困在53K ,在冰河里泡了一个半小时,十七个小时滴水未进;曾爬过几次嘎隆拉山,滑过厚厚的积雪,欣赏沿途山坡上鲜艳的杜鹃花;也曾冒着大雨徒步四天经老虎嘴翻越多雄拉山。而墨脱群众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走的,夏天还有人当背夫挣钱,一年要走好多次。
因为不通公路,墨脱群众吃穿住用行所有涉及民生的事情都格外困难。县上机关单位干部享受粮油补贴制度,每人凭粮油证到粮库买粮油。刚开始粮库没有防潮措施,米里面爬满了虫子,若要吃面粉只能等到过年。全县的物资夏天运到80K转运站,十二月再从80K拉回县城。有一年十一月物资还没运回县城,县城物资青黄不接,我去街上买盐巴,跑完了所有店子也没有买到。全县物价奇高。二〇〇三年猪肉就卖每斤二十元了,土豆每斤五元,鸡蛋每个两元,饮料每瓶十元,乡上物价更高。
群众饮用的水是山上的泉水。二〇〇五年自来水管道更换前,各单位经常断水,我们常喝雨水,下几场雨铁皮屋顶冲刷干净了,就用水桶接房檐上流下来的水。有一年大年初一断了水,我们不得不到河边去挑水。此外,电压也不稳,冬天只有八十伏,不能正常看電视更没法上网,烧一暖瓶水需两小时,每到冬天水电局就要检查是否有人使用大功率电器。学生上晚自习,一盏二百瓦的灯泡亮度不及蜡烛。因为运输的季节限制,初中实行新课改的头几年,学生秋季用新教材,春季用旧教材。
与上述情况相比更可怕的是疾病和死亡。县里医疗水平低、医疗设备差,常有群众患了病还没查出来就死亡的事。我刚工作一个月时,县中学就有一个叫嘎玛拉吉的女生,一开始是发高烧住院,医院查不出病因,只得整天输液,全班同学轮流送饭、陪护,住院十三天后她就在那个没有围墙、马牛猪狗随意乱窜、光线暗淡、破旧污浊的县医院去世了。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死死拽住她家人的衣袖不肯放开,她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只有十五岁的岁月,生活对她来说才刚刚开始。嘎玛拉吉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见了老师也不生怯,写文章能洋洋洒洒写好几页。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80k,她家在那儿开有店子。谁能想到仅隔了三十三天,这个活泼的学生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从80k到县城六十一公里的路程,原本她可能以为这段路她今后还要走好多次,岂料这竟是她人生最后一段长途跋涉了!当年冬天学校又有一位老师得病死在外出救治的路上。疾病突如其来,生命戛然而止,这两件事让我认识到“艰苦”一词其实还包含有生命得不到保障的义项。
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公路,严重阻碍了墨脱县的发展,墨脱人民天天都在盼着公路早日修成,我曾写过一首歌行体诗《墨脱行》来描述这种心情:
君不见墨脱县,雅江边,丛林茫茫绿云天。
冬春碧水锁雾霭,正月桃花笑峰白,夏秋霪雨日不开。
果达、乌姬(门巴语,男子、女子)迷彩装,腰挎砍刀肩背筐,跋山涉水运输忙。
天雨久泡山体松,夹石卷土江里冲,山危路险蚂蝗凶。
雪裹巨石挟风雷,一川乱石满天飞,行人泣血惧天威。
何日才有良人出,防险固塌修公路,全县沟壑变通途?
各级领导深刻了解墨脱人民的艰难,对墨脱人民的生活一直十分关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墨脱的公路曾修通过,但不久又断了。此后如何修公路、修怎样的公路一直在论证中。国家交通部几次派工作组深入墨脱考察山体地貌,为修路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墨脱长远发展做战略部署……二〇〇四年,墨脱公路终于从论证进入了实施阶段。
二〇〇四年七月,墨脱迎来了第四批援藏干部。来自广东佛山的援藏干部、墨脱县常委、县委副书记许晓珠同志在了解了墨脱人民急盼修公路的强烈心声后,下决心要为墨脱人民修一条高标准的公路。为此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十四次进出墨脱实地考察路况,走遍了全县八个乡镇五十多个村庄,穿坏了几十双胶鞋,他多次上自治区汇报工作,总行程达四万多公里,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仍坚持汇报工作。终于,在他和所有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这条路被纳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将投资九点五亿元,用五年时间修一条长一百一十三公里的公路。二〇〇六年扎墨公路正式开建,二〇〇八年八月最为关键的嘎隆拉山隧道破土动工,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嘎隆拉山隧道全线贯通,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相当于打开了一扇自由进出墨脱的大门。
二〇一九年,因为陪记者采访,我在调离墨脱十年之后再次进入墨脱。当天就从林芝市到了墨脱县城,其中从波密县城到墨脱县城原来要三天现在仅用四个小时。53K我曾经泡过的冰河仍然在流淌,但河上已架了钢架桥,车半分钟就开过去了,像驶在柏油路上一样平坦;113K塌方区山脚已筑了防护坝;汽车从马迪村到县城,原来徒步要走三个小时,现在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县城已经大变样了,如果把我直接空投过来,我肯定不知道这是哪里。县城往东南大力扩展,城区有了二环路,这里有新建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两院再也不是以前挤在公安局大院、共用一间办公室的窘态了;通往山上县完小的水泥路也铺好了;县幼儿园、县客运站已经建好;县人民医院已修了围墙、门诊楼、住院楼,引进了较好的设备;亚东电站二号机组已投入使用了,全县城可正常用电,网络也已接入县城;自来水管道也接进了单元楼,县城物价已明显下降了;街上的店铺已没有一間是铁皮木板房,都是有门珞民族风情的四五层楼,高的也有十几层;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如群蚁排衙;原来县城东边的沼泽地因地制宜修建成莲花公园,中间一湾五千多平的湖泊,周边围以游廊,公园有灯光广场,夜晚灯火缤纷,市民饭后聚在这里游玩观景、跳广场舞,人人都露出幸福的笑容。除了县级公路,乡镇公路也都已实现全覆盖,从县城到最南端的背崩乡原来要步行八个小时,现在开车两个小时就到了。县城通往其他各乡镇的路也通了。此外,从墨脱县南端通往米林县的派墨公路作为新219国道的重要一段,也于二〇二二年国庆节修通。
“一路通,百业隆。”墨脱公路通车后,全县全力实施教育就业、生态岗位、易地搬迁、特色产业、边境小康村等工程,发展茶叶、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林果种植业等产业,至二〇一九年底,墨脱实现脱贫。据统计,二〇二二年末,墨脱县地区生产总值七点九二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万七千零叁拾伍元。上述数据较十年之前更是有巨大发展。看着墨脱新貌,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墨脱公路正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党如高悬中天的骄阳,普照神州,连墨脱这个边陲小县也没有被遗忘。
我离开墨脱已经十几年了,十几年间,墨脱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修路、脱贫等一项项艰巨任务。今后,墨脱还将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努力奋进,创造更多彪炳史册的新时代伟大奇迹。那时,秘境墨脱、莲花圣地的人们生活会更加幸福!
编辑导语:时至今日,墨脱依然是众人眼中的秘境,不仅因为其独特的气候与风光,更是因为其长期与世隔绝的处境。本文从作者的视角,展现了墨脱通路前后的变化与其艰辛,也彰显出一代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让天堑变通途的决心与毅力。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