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统战工作

2023-03-16 07:41郭山清刘孟琪孙俊杰
关键词:长征国民党红军

郭山清,刘孟琪,孙俊杰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明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其中之一。[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化敌为友、改变政治力量结构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秘诀所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旗,全力争取地方军阀、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士的支持,汇聚起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长征途中开展的统战工作,不仅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为之后我党统战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红军长征是寻求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环境下为了保存力量所做的重大决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处于内部有“左”倾错误危害,外部国民党围剿包围难以打破的囧境,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势下,为了保存红军和革命力量力量,实行突围远征,就成为中共中央当时的最佳选择。中国革命的长征,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对于红军长征来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开始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很快占领了黎川。在反围剿中,博古率领的临时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正面与敌人对抗,致使红军陷入被动局面,架着膀子挨打,招致一再失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如果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当时,国民党政权内部派系林立,各派军阀混战不断,权力斗争激烈,蒋介石的地位并不稳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激起了全国上下的爱国和平救亡运动,但蒋介石部队却坚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抗战政策,对日卖国求和,对内残酷镇压,这就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进步势力和爱国将领的极度不满,其中就包括参与“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联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反蒋抗日,那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会大为不同。

(二)关门主义政策的错误指挥 1927 年,“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将全国工作的中心都转移到工农群众上来。

方针和政策的提出是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表明共产党意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共产党应该依托农民的力量,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大力开展土地革命,不断扩大发展革命根据地,只有扩大革命队伍,才能增加胜算概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因为大革命的失败,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一度退出了革命队伍,这时的革命统一战线就只剩下工人、农民和一部分贫穷的城市下层小资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分化,导致党内的很多领导人认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从伙伴转变为敌人,于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错误地将他们也定为了打击对象。“九·一八”事变后,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忽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于抗日救亡的诉求,继续与他们割裂对立。同时为了保持群众队伍的“纯洁”,采用各种方式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抗,在党内也大搞清算、大搞清洗,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农红军之间的鸿沟越挖越深,从而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埋下了隐患。

(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就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与中国红军的反“围剿”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也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满足于只占领东北地区,继续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并且开始通过一系列的侵略试图蚕食华北。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却选择与日本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让整个华北地区都暴露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国民党内部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也开始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当时的共产党,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带领根据地的军民多次反击国民党的“围剿”,即使在这样的政治危机形势中,听到日军侵略消息时,当机立断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旗帜鲜明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如此,共产党还通过一系列军事决议,提出要加紧组织群众反对帝国主义,通过宣传等方式警醒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觉,让他们将精力放到抵抗侵略、保卫中华的革命斗争中来。

为此,中国共产党公开发表《中国人民对日停战基本纲领》和《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等文章,号召全国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国民党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也正是这一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提出。

基于抗战的考量,当时的中央和红军认识到狭小的苏区不适合进行供给补充,也无法通过反围剿来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抗日,必须要让主力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剿”,深入华北前线去抗击敌人。因此,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也给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契机。

二、红军长征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统一战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之后,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现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展。[3](P238)中国共产党引进这一概念后,再与中国历史国情相结合,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共产党既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长期围追与堵截,又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镇压,若想要谋求发展,抗日救亡,就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要想尽办法,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让整个中国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全部团结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不忘利用一切机会去联合各方势力,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努力。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积极联系各地进步势力和中间力量,努力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将革命的火种撒遍沿途各地,为顺利完成长征任务和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长征中充分联合国民党进步将领 在红军从第五次“围剿”中突围出来的时候,只剩下少部分兵力,当时国民党只想着要赶尽杀绝,在了解到红军想要战略转移时,立刻派出大量军队试图堵截红军。在中央红军远征初期,国民党反动派设置了四道封锁线,想要将几十万红军部队斩草除根。

当时,进行“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陈济棠,是国民党广东军阀,他与蒋介石积怨甚深,认为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行为完全就是用国民党的力量来泄私愤,他认为此刻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而不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可以说,他是一位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认识较为清楚的军阀,也付诸了一定的行动。而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已经被排挤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岗位,但是他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为红军谋划出路,他详细分析了陈蒋两人之间的矛盾,认为借此可以联合陈济棠,并积极向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建议,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后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与陈济棠取得了联系,陈济棠来信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抗日主张,并拟双方进行谈判,商量合作和反蒋具体事宜。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给陈济棠回信,表示非常欢迎陈济棠愿意联合抗日反蒋的行为,派代表与陈济棠达成了共识。

这次谈判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内正确路线的代表对于统一战线策略的正确运用。这一谈判的胜利,直接为中央红军突围第一道封锁线缔造了有利条件。

(二)长征中充分联合地方军阀 红军长征时期,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但是由于他亲日卖国的行为,让许多进步将领和地方军阀感到不满。红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便充分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的种种矛盾,争取到了一些地方军阀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让红军能够顺利实现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注意到了军阀间的派系斗争,他认为就像利用陈蒋之间的矛盾,让红军突破封锁线一样,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军阀间的矛盾,让红军能在缝隙间穿插。其中“四渡赤水”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毛泽东充分利用了王家烈部与薛岳部的矛盾,歼敌近两个师。另外,毛泽东还利用云南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指挥红军在没有经历惨烈战争、没有大规模伤亡的情况下,迅速渡过金沙江。而在度过川康地区时,同样也是利用了川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朱德向熟悉的川军将领写信,称此次红军北上并不进入四川盆地,只是沿着山区北进,路过而已,建议他们当心蒋介石的一石二鸟之计,这一计谋使得红军顺利北上,大大地减少了红军不必要的损失。

在红军长征经过荥经、天全、芦山一带时,负责围堵红军的地方军阀是杨森,他并不同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为了能够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提前派部将杨汉中与红军联系,表示并不会真的拦截红军,也要求红军答应他互不侵犯的要求。朱德总司令接到杨汉中的信件后,立刻明白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于是,立刻给杨汉中答信,最终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在兵戎相见的时候,杨汉中命令部下朝天放枪警示红军,同时也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红军也尽量避免与他们的正面对抗,由此顺利地通过了荥经县继续北上。

另外在长征途中,红军抓紧一切机会对当地军阀进行宣传工作,从而赢得了当地各个阶层的支持和拥护,为红军的顺利北上创造条件。例如红军在行军到云南时,因为长途跋涉,红军上下疲惫不堪,亟须休整。当地的民主人士周素园就联合云南省主席和当地军阀,帮助红军顺利通过,让红军避免了疲惫作战的情况。

这种充分利用敌军间矛盾的正确策略,让红军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大规模战役,保存了实力,还在陕北站稳了脚跟。通过这一系列的胜利,红军内部已经深刻意识到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为联合各个阶级、各方势力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三)长征中充分联合当地少数民族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党的民族工作,红军队伍走到哪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就做到哪里。在政治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帮助各族群众改善生活,文化上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等,为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4]

红军长征路线远、范围广,大部分时间都会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形态千差万别,民族风俗与汉族迥异,甚至宗教信仰也有很多禁忌。为了能够尽最大可能地联结这些少数民族势力,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诸如布告、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尽可能地宣传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在这一时期,共产党所提出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与习惯”“各民族一概平等”“反对轻视少数民族”等口号深入人心,让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是真的站在他们一方,与红军是一家人,从而加入到统一战线的阵营中来。1934 年11 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等关于团结统一少数民族的指示,要求在进军的同时,要不惜一切代价、不知疲倦地开展民族统战工作,尽最大可能缓和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除了口号和思想宣传外,红军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来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支持和加入。包括在少数民族中不打压土豪,不立即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财产和土地,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遵守这一规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愿意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1935 年4 月,红军行经藏族居住区时,当地的藏族人民和汉族百姓一听说中央红军将要到来,纷纷在街道上挂起三道欢迎红额,街头摆起各种水果,家家户户摆出最丰盛的食物,像过节日一样热情地等待红军的到来。等到红军行军至此后,更是如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招待,足以说明红军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红军还在四川成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少数民族独立师、独立团等武装,培养了很多少数民族干部,对他们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彝海结盟,从而使红军以较小的代价通过彝民地区。另一支长征部队红二十五军在经过回民聚集区时,尊重回族的宗教和习俗,不进入清真寺,回避回族年轻女性,制定的“三大禁令,四大注意”成功打消了回族民众对红军的抗拒心理,赢得了当地回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信任和支持。红二十五军的军政委还向当地的教长、阿訇宣讲红军的军纪、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彻底打消了回族民众对红军的疑虑,赢得了回族民众的支持,为后来经过的红军队伍顺利通过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不懈的宣传和切实的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一个真心爱护少数民族、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根本利益的队伍,因此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战士自发地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有一位四川的羌族土司,名为安登榜,因为十分认可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毅然决定放弃家业,带领200 名羌族战士加入到红军中来,与红军一起踏上长征的征途。

由此可见,在长征途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联结红军和少数民族的纽带。随着长征的脚步前进,少数民族的加入也就越来越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力量。

(四)长征中充分尊重宗教自由 长征途中工农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后,正确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基本都有信仰宗教的习俗,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使其很多少数民族认为对待他们宗教的态度就是对待他们的态度。红军长征中的宗教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第一次成功运用。[5]

由于红军所经之地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聚居地很多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并且与中原地区的宗教有很大区别。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区别并采取合适的宗教政策成为共产党能否获得少数民族和宗教势力支持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倡导的虽然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面对宗教却不能“一刀切”。长征中党和红军采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努力争取宗教人士对红军的信任,从而加强他们与红军的合作。

1935 年3 月,红四方面军发表了《告川西藏彝民族书》,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红军拥护少数民族的宗教自由,不会强迫群众信教,也不会强迫群众不信教。在藏区,红军还会帮助藏族同胞建立政府,帮助喇嘛;保护寺庙以及经书佛像,并且明文规定不能征收喇嘛寺的土地。通过这些方式,红军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和宗教势力的支持,一些寺庙还会捐助大量的粮食和牛羊来慰问红军。

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为了能够顺利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常常需要披星戴月地赶路,导致很多战士都吃不饱、穿不暖。有一些寺庙,为了帮助红军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甚至破戒让受伤的战士躲藏在寺庙内。这一系列的义举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民族宗教政策,让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自愿加入到统一战线中来。而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让各地共产党同志和长征红军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革命宗教人士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帮助,为赢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民族地区的革命斗争,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稳固。

(五)长征中开展统战宣传工作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远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统一战线宣传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一战线宣传工作是宣传党的形象和声誉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党同各界人士联系的重要策略。在长征中,共产党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粮食草药的缺乏、路线不明、敌人的追杀等。通过开展统一战线宣传工作,共产党可以向广大群众宣传自己的先进性、坚定性和奉献精神,从而赢得更多的民心,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为了争取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宣传工作。具体来说,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第一,发放宣传资料,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的主张和行动。这些宣传资料通过口耳相传、传阅和广播等途径,起到了宣传和鼓动的作用;第二,建立宣传站。这些宣传站的宣传内容包括革命理论、红军行动和政策宣传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吸引人民群众前来参与,达到宣传、鼓动和组织的目的;第三,发动文化人才。红军在长征途中通过发动文化人才参与宣传工作,采取演讲、写诗、作画等形式,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关切,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巩固了红军在人民中的威信和地位;第四,利用群众节日。红军在长征途中利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众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开展庆祝活动和宣传活动,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巩固了红军在人民中的地位和影响。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长征中统战工作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意味着红军突破国民党围剿,保住了红军的中坚力量;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实施的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群众对红军有所了解,为红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政权,培养了许多参与抗日的干部。长征路上的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制定实施统一战线和民族政策提供了充足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长征国民党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快过关了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