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3-16 03:47
四川环境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生态

丁 艳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513000)

引 言

2021年10月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中的共同富裕,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根本目的,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让我们面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和生态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供给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下降,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还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产品是指具有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功能的自然要素,如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气候等。与一般产品不同,生态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选择价值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中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3]。该过程是推动自然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关键举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不仅是可以协调的,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以“绿色”作为底蕴的共同富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目前,学者们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从内涵、特征、路径等方面展开,其中,路径研究数量更多。关于内涵,王文江[4]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后指出,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微观上是指个人物质层面的富裕充足和精神层面的自强自立,宏观上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陆卫民、王子宜[5]在认真梳理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论述后,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靠共同的奋斗努力,分阶段实现的全方位的富裕。关于特征,侯晓东、朱巧玲等[6]分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特征,并强调在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内涵和新变化。罗明忠[7]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全面共同富裕。关于路径,逄锦聚[8]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创新、调整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开放发展、促进共享发展等措施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共同富裕。张康洁、于法稳[9]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共同富裕要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综上,通过对有关共同富裕的文献研究发现,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手段和目的。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但现有研究重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非常少,特别是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对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可以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产品具有经济价值:价值论

“价值”在辞海中的释义是:①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②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并不总是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它相当于经济学中的“自然资本”,需要与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才能改善消费者福利,创造社会效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力和消化力,纯自然的生态产品供给根本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使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性地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产品价值不仅包含自然系统转移的生态价值,还包含了人类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投入劳动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仅有自然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要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基础和服务,消费者才有支付价格消费的意愿,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从劳动价值论看,生态产品因为凝聚了人类劳动而具有价值,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本质则是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过程。从效用价值论看,由于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在不断下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少,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态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生态产品满足了“价值”必备的有用且稀缺的条件,具有经济价值。

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两山论”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的系列论述。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是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富物质财富的代名词,两者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前提必须是“绿水青山”能提供良好的自然资源,才能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下,运用市场机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从而促进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优美生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性的共同富裕。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和平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习近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指出,我们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懈努力[15]。可见,我国的共同富裕绝不仅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是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后的共同富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绝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足;也不仅是一时的富裕,更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富裕。因此,现阶段的共同富裕应该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下,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低碳基础上的“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组成部分,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抓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可以“做大蛋糕”,还有助于“分好蛋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之一的生态保护补偿就是最常用的方式,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因保护环境产生了外部经济性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了社会福利,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推动了共同富裕。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现实困境

“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指导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效。如生态环境方面,优良等级的生态系统面积增长9.2%,水源涵养功能提高0.3%,土壤保持功能提高0.7%,防风固沙功能提高15.77%。民生福祉方面,接受生态补偿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增长幅度高达232.7%。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收获生态红利,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虽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克服,主要包括“两山”转化机制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单一和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等。

2.1 “两山”转化效率不高

实践中,“两山”转化中存在底数不清、基础不牢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首先,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估框架可以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虽然目前很多地方开展了GEP核算,但仍面临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GEP核算中涉及的数据类型多、范围广,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很多地方没有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的基础,一些数据和参数只能采用原有数据,缺乏科学性;二是由于GEP指标不是直接的监测指标,是在监测指标基础上核算出来的,不能有效地与相关部门工作对接,导致一些部门参与参数采集的积极性不高。其次,“两山”转化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严重不足。目前,“两山”转化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以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的“购买”和生态补偿,但补偿范围不广且标准偏低,不能有效激发地方践行“两山”理念的积极性。此外,“两山”转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两山”转化只能成为空谈。最后,“两山”转化机制不完善。“两山”转化机制包括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目前,在“两山”转化过程中政府机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实践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制度的构建和政策的设定等方面。但长远看来,在“两山”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该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两山”的转化。此外,还需要作为“两山”转化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机制,在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情况下,发挥监督和反馈作用。

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单一

目前,各地虽然都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模式,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主要有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补偿、生态资源指标与产权交易和生态产业化经营四类。这四种模式都是各地方根据地区特点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如海南儋州对莲花山矿山进行的生态修复、浙江余杭建立的水基金多元化生态补偿、福建三明的林权改革和碳汇交易,以及宁夏贺兰建立的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稻田空间”等。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生态产品具有类型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功能多元化等特征,由此决定了生态产品的价值是实现模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实践中已探索出的以上四种模式就显得过于单一。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自然资源状况不同,以上成功模式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复制,所以需要各地方在借鉴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并创新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补偿、生态资源指标与产权交易和生态产业化经营等已有模式,因地制宜的指定出适合地放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2.3 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即“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对生态产品而言,“需求侧”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只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体现在对政治、精神、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与日俱增。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生态产品的供给却表现出不充分、不平衡的特征。生态产品供给的不充分主要是指供给总量和效率不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如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清水绿岸、夜空繁星和保证吃的安心,用的放心、住的舒心的生态元素目前还只能是一种期望。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生态空间被挤占严重、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下降等,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产品的供给不平衡是指比例关系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经济与生态发展能力不匹配和区域生态产品供给不均衡。首先,我们保护环境的能力还不足以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和生态退化等问题,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力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环境和资源区位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导致生态产品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各地供给不均衡、不协调,限制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农村作为共同富裕中的短板,因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成为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区,但大多数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生态产品价值难以变现,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价值论、“两山”论和可持续发展论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中成功案例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依据。但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还存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单一、“两山”转化机制不完善和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影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3.1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提高经济发展质效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共同富裕就无法谈起。打通“两山”转化渠道,践行“两山论”,不仅有利于实现“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提高经济发展质效。

首先,完善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和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核算机制是“两山”得以有效转化的基础,也是实践中最大的难题。针对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难点,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核算体系。可以采用国家-省级-县级三级核算的方法,由国家统一制订生态产品核算指南和标准,省级政府制订定价方案,县级政府制订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并完成地方核算数据的采集和价值计算工作,最终得出当地所有生态产品价值之和,即生态产品总值GEP。第二,完善生态产品监测体系,保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动态性和准确性。第三,加快生态产品的产权界定,促进生态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可以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区域尝试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进行产权界定,然后逐步建立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其次,夯实“两山”转化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基础。实践中,绿水青山不会主动变换成为金山银山,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推动,才能有效的实现转化。第一,搭建绿色金融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解决“两山”转化中的资金困难。积极探索利用以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作为贷款抵押的绿色信贷产品,如绿色文旅贷、绿色康养贷,和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手段,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第二,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生态产品的转化效率,解锁“两山”转化的技术通道。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品的高效转化。第三,以“实”为基础引进专业人才,破解“两山”转化中的人才难题。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引进一些急需的高端人才,并根据人才的特长优势,将人用到实处,体现专业人才的专业价值。

最后,完善“两山”转化的机制,特别是市场机制。在“两山”转化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激发市场活力,运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第一,构建多品类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目前,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主要有两山银行、排污权交易平台、碳排放交易平台、水权交易平台等,除此之外,很多生态产品尚缺平台交易。因此,“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首先要构建包括湖草等多品类生态产品交易平台,通过共享供需信息机制,实现多品类生态产品的供需对接。第二,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资源市场体系。将所有的生态产品全部纳入统一的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明确生态产品交易的条件、方式和程序,为生态产品营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竞争公平的交易环境。第三,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能准确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机制。

3.2 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缩小区域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问题,统筹各方面工作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不同,缩小区域差距最根本的途径只能是“扬长避短”。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可以帮助生态资源良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但由于现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单一,一些地方的成功模式不适用于其它地区,因此,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地方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创新生态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等模式,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首先,探索发展自然资源产权交易模式。一方面,在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指导下,持续将生态产品价值的非市场化价值市场化,加大对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林权交易等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的制度体系。更多更好地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等有效机制,推动生态资源的多元化经营,促进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管理等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的金融创新。将生态产品供给纳入绿色金融支持的范围,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拓宽自然资源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包括收益担保基金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收益权信托等方式,为生态资源产权交易提供资金保障。

其次,加大发展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等产业,将生态产品依托于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品中,实现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二是对于生态良好的地区可以发挥资源优势,将生态产品与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通过“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双轮驱动,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三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态农产品、有机食品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物质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目前,生态产业的发展仍然以涉“农”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有限。拓宽“两山”转化的市场路径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业与康养业、旅游业的融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业,研发具有保健功能的有机食品,并开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有机食品加工和农家乐式的餐饮等观光体验项目,打造绿色健康食品的完整产业链。第三,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深入挖掘地方的历史元素和乡村元素,在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最后,统筹发展生态治理和生态补偿模式。对于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性,较难找到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实现其价值。对于这类产品,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优质的生态产品一般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政府不仅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用地政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等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和保护成效显著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地区价值转化的内生动力。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合理的方式对生态保护进行投资,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16]。

3.3 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可持续共同富裕的实现

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共同富裕的根本需要。目前,我国生态产品的供给存在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一方面各地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生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产品的供给呈现“局部有效,整体失效”的现象。因此,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基础,加大对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投入对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各级政府持续不断地加大对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专项投入,特别是要重点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倾斜,如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项目、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修复项目等。

其次,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通过产业化规律进行生态建设的两种基本方式。生态产业化是指以独特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产业生态化则是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能耗排放少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2021年4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协同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利用生态优势就近致富,让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17]。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对传统的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一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抓手,发展资源友好型工业;第三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观光旅游、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项目,实现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具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奠定好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生态修复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投入大,因此需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这方面的投入,并培育一批专业的从事生态修复的企业,为生态产业化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

最后,引导公众践行生态消费的生活方式。生态消费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它的核心是追求消费的绿色、低碳、环保、节约和适度,一方面能减轻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引导,推动生产生态化,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因此,可以加大对公众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引导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和推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变。

4 结 论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应该是在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不仅可以“做大蛋糕”,还有助于“分好蛋糕”,推动共同富裕。

(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3)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论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其中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一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生态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