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苏继文,2
(1.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200;2.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同党的领导密切相关。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党的领导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领导文化,我国由大到强的发展为党的领导文化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不同于以往对中国发展原因进行的总结评价,当前从治理角度出发,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腾飞的原因,就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即红色领导文化。对红色领导文化的概念、内涵、价值以及运用原则进行分析有利于拓展党史和新中国史的研究视角。
“红色领导文化”作为一个复合概念,由“红色文化”与“领导文化”演变而来,但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融合与发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经历酝酿、萌发、修正、定型等若干环节。以“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为例,从1941年3月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表述,到1943年7月王稼祥在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毛泽东思想”一词的首次提出,再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正式确立,历经了四年多的时间。同理,要搞清楚什么是“红色领导文化”,首先要对“红色文化”和“领导文化”进行必要的概念理解。
“红色文化”是学界探讨多年且达成较多共识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其形成于夺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之中,伴随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革命精神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学界对“领导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领导文化”的研究价值将愈发凸显。未来“领导文化”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学者对“领导文化”的认识主要聚焦在领导者自身价值观在领导活动中的反映上,主要从领导者、领导活动、领导行为等方面对“领导文化”进行研究。
基于对“红色文化”和“领导文化”的科学认识,我们认为,红色领导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一种类型,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领导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当今所形成的一切关于领导群体的领导观念、价值理念、思想信念、权利观念、工作态度与作风等的综合表达。狭义的红色领导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领导工作中形成的关于领导谁、为什么要领导、领导什么以及如何领导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范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关于“领导”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红色领导文化内涵丰富、根底深厚,包括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舍家为国、热爱人民的为民情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和忠诚于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等。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变化,红色领导文化立足初心使命,着眼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引导领导文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红色领导文化的内涵是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好领导的首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内心深处坚定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的弱党、小党发展为如今人心凝聚、力量强大的大党、强党的重要精神力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奋斗的旗帜,诚如毛泽东所说:“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554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群体强调理想信念是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回望党的发展历程,无数党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只要主义是“真”的,砍头对夏明翰而言都“不要紧”。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朱德舍弃高官厚禄远渡重洋寻求救国真理;郭化若毅然决然退出国民党的理由只有一条,即“我坚信共产党的主张”。他们为信仰而来,为理想而战。生命会牺牲,但他们对信仰的坚守至死不渝。也正是因为党的领导群体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执着追求,才使其得以吸引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跟随其奔赴延安。他们奔赴的不是一座落后萧条的延安城,而是充满红色革命精神的圣地。
人民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为民情怀是红色领导文化的鲜亮底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不计其数的家庭为革命作出了牺牲,其中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的例子最具代表性。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只有24岁,其夫人和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29岁,其胞弟毛泽覃、毛泽民、侄子毛楚雄和儿子毛岸英也均先后牺牲。毛泽东一家为革命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而这样的例子在党的领导人中并非少数,为了革命,贺龙元帅的5位至亲先后牺牲,弟弟牺牲时年仅15岁;徐海东的亲属一共牺牲66人,其中近亲达27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杰出代表赵一曼没能对自己的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是因为她只身前往东北加入了反满抗日的斗争。像赵一曼一样为国捐躯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多。1936年毛泽东讲到,中国共产党“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2]184-185。毛泽东的话一针见血,指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的真正原因,即为了人民,才能领导人民。
党的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是红色领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领导者的以身作则是对被领导者最好的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传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纪律严明地管党治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不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权威领导,中国共产党也不具备开战前发放大洋以激励士气的经济条件。相反,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是党员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示范领导,这在革命战争中锻造了一大批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领导干部。在战场上,“跟我冲”和“给我冲”仅一字之差,产生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如1936年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身为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反击日军大“扫荡”战役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的左权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总部机关和群众转移,不幸牺牲在太行山上。在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干部占大多数,他们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正因如此,才确保革命队伍创造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密码。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不断发扬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是红色领导文化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一不是艰辛探索的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打出了自己的旗帜,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遵循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敌我实力悬殊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人一改建党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固化思维,探索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鉴于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出现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3]5221938年5月,全国抗战已经进行了十个月,针对当时国内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在对两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写下了《论持久战》这一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一经问世便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引了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自延安整风运动起,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逐渐在党内形成共识。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摆脱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经验教条的羁绊,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忠诚于党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光明磊落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作风操守。忠诚于党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不是每位党员都能做到的。党史上,出卖同志、背叛组织的人时有出现。正因如此,忠诚于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显得弥足珍贵。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在政治上都要光明磊落”[4]391。李大钊同志面对军阀的绞刑架,受尽严刑拷问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风范。在刑场上,陈延年留给刽子手的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光明磊落的革命者形象。在长征途中,面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的企图,朱德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最终促使红四方面军顺利北上,三大主力红军成功会师。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忠诚于党、光明磊落的党员,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革命战争中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团结带领人民攻下了一个个“娄山关”、征服了一个个“腊子口”。
新时代面对新的发展环境,红色领导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并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与领导价值。
红色领导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破”,其回答了打破了什么的问题,即打破了我国封建社会官僚本位的腐朽统治理念,粉碎了专断独裁的统治传统。其一,我国古代推崇“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理念,读书人将入朝为官作为最终目标,读书学习成为了名利的附庸。这一现象导致了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的加剧以及官僚主义的盛行。官僚文化促进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加剧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其二,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且不存在具备实质力量的监管与约束,君主及诸侯的候选人通过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分配。家天下、世袭制、权力利己的统治一方面滋养了暴君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剧了统治者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群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红色领导文化正面且直接地粉碎了腐朽理念与专制的领导传统,开辟了新生的领导文化。
红色领导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于“立”,在于建立了新型的领导模式,形成了新型的领导文化,回答的是建立了何种领导文化的问题,其在现实实践中的价值要在红色领导文化的内涵中去探究。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思想的科学指导,强调其思想引导和价值导向作用。二是红色领导文化所倡导的为民情怀拉近了领导群体同人民的距离。三是红色领导文化中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工作作风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和发展。四是红色领导文化所强调的领导担当品质,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儿、动力和信心。五是红色领导文化中针对领导者自身建设方面的内容促进了领导干部的发展,在组织层面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总之,红色领导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红色领导文化的领导价值要在已经确定的红色领导文化中进行审视。红色领导文化的领导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领导者自身、红色领导者带领的实践活动以及红色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之中。红色领导者自身始终坚持科学真理的指导,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其所体现出来的领导力都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将这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207红色领导文化这一领导价值已在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取得的新发展中得到充分证实。红色领导群体自身以及其领导的实践活动所呈现出来的领导价值体现在领导者的主观精神和客观力量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相互结合之中。此外,红色领导文化的领导价值还体现在红色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之中。红色领导者采取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路线彰显了其蕴含的领导价值。
理论的生命在实践中方能孕育与彰显。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运用红色领导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红色领导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一元指导,其运用必然要以坚持这一指导主线一元性原则为前提。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社会现实激发了有识之士探索拯救国土山河的道路,农民阶级、封建保守势力、资产阶级轮番上阵均没能挽救国家、人民于水火。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突出重围,扭转了革命面貌,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可见红色领导文化的诞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建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道路,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国转变。百年来我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激发其活力与生命力。新时代红色领导文化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与创新。因此,红色领导文化的运用要不忘根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线一元的原则。
红色领导群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线一元的原则,同时要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红色领导文化作为理论层面的内容,在对其运用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实际,对症下药,善于甄别不同实践场域,一事一分析,做到解决方案与要具体处理的事件相匹配。古代中国有拘泥书本的迂腐秀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主义领导干部。本本主义领导干部过分迷信苏联革命所采取的领导思想、方法、模式等,不顾中国革命发展实际,其刻舟求剑式的教条指导致使中国革命力量被大幅削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指出要反对本本主义,坚决反对“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和“拿本本来”的盲目心理与错误态度,“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111-112。分析红色领导文化得出,其不是万能药,没有包治百病的功效,其运用要立足实践,坚持实践匹配性原则。
红色领导文化的一大特征是时代性,这就要求红色领导群体要因时而动、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继承、创新、发展党的领导文化以适应国家、民族的发展需求。在运用红色领导文化的过程中,要克服经验主义的囹圄,避免用昨天的理论指导今天和明天的实践。时代不同,境遇不同,领导文化的内容以及运用的场域也不尽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领导文化初步形成,其面对的是革命动荡的场域,红色领导的目标在于实现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领导文化进一步发展,红色领导的目标在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等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红色领导文化日渐成熟,红色领导的目标转为面向国家发展全局,在改革开放中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创造中国发展新奇迹。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红色领导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深化其内容以便在时代发展中推动民族前进。因此,红色领导文化在运用中要紧跟时代潮流,坚持时代创新的原则。
红色领导文化的运用要以坚持服务人民的原则为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身份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处于领导地位,红色领导群体来自于群众,属于人民范畴,领导的身份本质上只是管理者,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历代红色领导群体均提倡服务人民的思想,周恩来同志更是将总理这一概念解释为总管家、总管理员,把自己当作人民的总服务员,进一步强调了领导的实质在于服务。红色领导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即“人民的公仆”。红色领导者由人民进行推举、选择,由此更加证实了红色领导群体的服务者本质。人民群众创造了昨天的历史,推动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在领导文化的运用过程中,只有坚持服务人民的原则,人民才能够成为其创造成果的占有者、使用者、享受者,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承载着中华崛起的希望,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时期最值得中国人民信赖的主心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与斗争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领导文化。红色领导文化包括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舍家为国、热爱人民的为民情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以及忠诚于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等内容。红色领导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6]41,对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领导文化突出领导核心,强调红色领导者的科学领导,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放光彩,才能发挥作用。在红色领导文化的运用中,要始终坚持主线一元、实践匹配、时代创新和服务人民的原则,促进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