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萍 吴学有 严文伟 王 祥 张云波 代曦菁 徐润松 王祥向
(红河州农业科学院旱地作物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99)
自交系是选育玉米杂交种的关键,其配合力的高低是决定杂交优势强弱和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相对狭窄,成为限制玉米育种的首要问题[1]。根椐本区域生态特点及品种需求,创新和改良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重中之重[2]。红河州位于22°~25°N、101°~105°E 之间,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5%,气候条件复杂,立体气候明显[3]。
1990 年用黄团颗本地玉米作基础材料,经多代一环选育[4],通过选择抗病性强、雌雄相遇好、株高穗位高适中、茎秆粗壮、雄穗发达的优良植株套袋自交,S1分离出白轴和红轴2 种类型,白轴为966-1,红轴为966-2,分别经过连续多代自交至S7纯合稳定,选育而成白轴自交系966-1-2。
1.1 生育期与植株性状属于中晚熟自交系,出苗至抽丝64d,出苗至成熟110d,幼苗叶色为绿色,生长健壮,叶鞘为紫色。株型披散,株高215cm,穗位高77.5cm,花粉量大,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雌雄相遇好,花期长。
1.2 果穗性状果穗柱形,穗长13.2cm,穗粗4.2cm,穗行数14 行,行粒数27 粒,单穗粒重96g,千粒重266.5g,穗轴白色,籽粒橘红色、硬粒型。
1.3 配合力与抗性特征经多年大量组配新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以966-1-2 作亲本选育的杂交组合大多表现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较高、品质优良、植株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绿叶活秆成熟。966-1-2能有效地增加F1杂交种的穗粗、穗行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F1单株产量;能有效降低株高和穗位高[5]。
1.4 品质2008 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粗脂肪4.66%,总淀粉60.9%,蛋白质12.2%,容重764g/L。
2.1 组配育成红单3 号红单3 号母本是5964-1-3,父本是966-1-2,审定编号:滇审玉米200514号;2007 年农业部授予知识产权保护,公告编号:CN003893E。红单3 号2005 年在红河州、文山州13个县市累计推广1.44 万hm2(21.64 万亩),2006 年累计推广2.42 万hm2(36.31 万亩),2007 年累计推广3.02 万hm2(45.27 万亩),3 年共累计推广6.88 万hm2(103.2226 万亩)。2008 年与云南省红玉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益120万元。《优质高蛋白玉米红单3 号的选育及利用》获2007 年红河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09 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优质高蛋白玉米红单3 号的推广》获2007 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以红单3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相关研究发表论文4 篇。
2.2 组配育成红单6 号红单6 号母本是966-1-2,父本是cml172,审定编号:滇审玉米200601 号。以红单6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为题材发表论文3篇。红单6 号2004-2006 年在红河州弥勒、个旧、开远、蒙自、泸西、屏边,文山州邱北、马关、文山9个县市累计示范0.38 万hm2(5.7 万亩),新增粮食229.6121 万kg,新增产值317.4089 万元,示范效果显著。红单6 号自“十三五”以来成为云南省的主推品种,常年推广面积在4 万hm2(60 万亩)以上,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2009 年与云南田丰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益208 万元。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17 年西南玉米推广面积4 万hm2(60 万亩)以上品种名单中,红单6 号以6.5 万hm2(98 万亩)的好成绩位列西南第二、云南第一。
2.3 组配育成红单12 号红单12 号母本是966-1-2,父本是YF-1,审定编号:滇特(红河)审玉米2011045 号。2009 年参加红河州杂交玉米区域试验C 组,每667m2平均产量546.5kg,比对照兴黄单892 增产2.9%;2010 年续试,平均产量554.7kg,比对照兴黄单892 增产8.4%;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50.6kg,比对照兴黄单892 增产5.7%;2010 年参加红河州杂交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95.4kg,比对照兴黄单892 增产2.07%。
2010 年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研究所人工接种病原菌鉴定,高抗灰斑病、穗粒腐病、茎腐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2012 年与云南金色大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品种使用权转让,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益17 万元。
2.4 组配育成红单14 号红单14 号母本是07-1,父本是966-1-2,审定编号:滇特(红河)审玉米2012068 号。该品种2010-2011 年参加红河州杂交玉米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2.91kg,比对照兴黄单892 增产9.4%;2011 年进入红河州杂交玉米生产试验A 组,平均产量541.4kg,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1.4%。适宜在红河州海拔1800m 以下区域种植。
2011 年经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病圃鉴定,中抗茎腐病、灰斑病,中感小斑病、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感纹枯病、锈病、穗腐病、丝黑穗病。2013 年与云南林丰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品种使用权转让,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益48万元。红单14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发表论文1 篇。
3.1 特征特性以966-1-2 为亲本组配的4 个品种株高适中(262~268cm);穗位高合适(100cm 左右);生育期130d 左右;穗行数中上(14 行以上);行粒数中上(30 粒以上);百粒重27g 以上,红单6 号达到35.0g(表1)。
表1 966-1-2 组配品种的特征特性
3.2 品质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表2),容重都达到GB 1353—2018《玉米国家标准》一级商品玉米标准(≥720g/L);粗蛋白含量达到NY/T 519—2002《食用玉米》一级玉米指标(粗蛋白≥11.0%),可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
表2 966-1-2 组配品种的品质
966-1-2 作为优良地方种质,适应云南省复杂生态环境,组配出的杂交种粗蛋白含量、容重高,可采用种质互导不断累加有利基因选育出新的高配合力自交系,期待国家前沿育种技术突破瓶颈,加快拓宽玉米种质资源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