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项琳斐
日本著名建筑师、2019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矶崎新(Arata Isozaki,图1)于2022 年12 月29 日逝世,享年91 岁。矶崎新被认为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战后建筑师之一,在他50 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 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其代表作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北九州中央图书馆、群马县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迪斯尼团队大厦、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等;矶崎新在中国设计的作品包括深圳文化中心、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湖南省博物馆等。矶崎新通过他的作品、著作、展览、组织重要会议和担任竞赛评审,对全球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前,他于1986 年和1996 年分别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他的评语之一是:“他突破建筑学框架,提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问题。”□
印度著名建筑师、2018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巴克里希那·多西(Balkrishna Doshi,图2)于2023 年1 月24 日逝世,享年95 岁。多西出生于浦那的一个家具制造商家庭,他长达60 年的建筑生涯始于与传奇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合作。他一生参与设计建造了100 多个项目,塑造了影响整个印度乃至国际的建筑话语,被称为“印度最伟大的建筑师”。其代表作包括桑伽事务所、CEPT 大学建筑学院、侯赛因画廊、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阿冉亚低造价住宅等。多西将“先锋现代主义与乡土结合起来”,其作品既体现出对东方文化传统的深厚敬意,又着力于改善印度人居条件与生活品质。2022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同时,多西还曾在几所大学执教,并创立了Vastushilpa 环境设计研究基金会,以发展适合印度本土文化环境的建筑,该基金会已经成为印度建筑学界和业界之间的纽带。□
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世界建筑杂志社副社长赵景昭(图3)于2023 年1 月8 日逝世,享年86 岁。赵景昭1955-1961 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4-1997 年担任北京建院副院长期间,分管设计和科研技术质量工作。她积极探索改革,制定推动创优评优等一系列办法,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科研管理,推行科技承包责任制,在提高质量、繁荣创作、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赵景昭是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是住宅设计领域的专家,在从事设计工作期间,参与完成了多项住宅作品,如恩济里小区、建外华侨公寓、交通部高层住宅、手帕口南街48 号院住宅等,设计作品曾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建设试点金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赵景昭于1992 年兼任世界建筑杂志社副社长,长期关心《世界建筑》发展并给予大力支持。□
SANAA 联合创始人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加拿大建筑师菲利斯·兰伯特(Phyllis Lambert,图4)分别被授予简·德鲁(Jane Drew)奖和阿达·路易丝·胡斯塔克(Ada Louise Huxtable)奖,以表彰她们的工作和对设计的卓越奉献,同时提升了女性在建筑界的形象的认可。妹岛和世于1995 年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在东京创立了SANAA 事务所,她们的作品包括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莎玛丽丹百货公司的改造和法国卢浮宫朗斯分馆的扩建等知名项目。2010年,妹岛和世成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一位女性策展人,展览主题为“相逢于建筑”。她被任命为2021 年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评委会主席。菲利斯·兰伯特作为建筑师、作家和策展人,被公认为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以1979 年在家乡蒙特利尔创立的加拿大建筑中心(CCA)而闻名,曾担任密斯·凡·德·罗的曼哈顿西格拉姆大厦的规划总监。通过CCA,兰伯特成为蒙特利尔的公民活动家,倡导社区振兴、低成本住宅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的民主化。2014年,她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
荷兰OKRA 景观设计公司的荷兰乌得勒支Catharijnesingel 运河修复项目(图5)被授予 2022 年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European Prize for Urban Public Space)。该奖项两年评审一次,由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CCCB)在2000 年发起,旨在表彰在欧洲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改造和修复方面的最佳创意作品,确立了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Catharijnesingel 运河重建和复兴的线性公园是“新气候时代下的城市生存干预模型”,属于城市转型的一部分,旨在恢复城市的历史元素。在被高速公路取代了50 多年后,这条运河再次回归,成为居民的休闲放松之处,成功地减少了车辆交通,惠及公园的行人,同时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连接新公园和已有公园。由于优先考虑多孔性和生物多样性,运河成为新的生物栖息地。□
1 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2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与新时代10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就,分析新征程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个目标任务。建筑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守住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的初心。2023 年重点工作包括: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以深化城市管理改革为动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建筑品质;以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核心,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共12 个方面的工作要点。□
1 月13日,2022 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的压轴展览——由马岩松担任策展人、MAD 建筑事务所协办的“蓝图北京”,在双年展分会场北京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揭幕(图6)。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海亮、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卢海红、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林继伟、北京艺术双年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刚、新隆福公司副总经理王越、《蓝图北京》策展人马岩松、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媒体等出席开幕活动。展览以“蓝图北京”为题,从“历史年轮、未来狂想”2 个维度聚焦阐述主题。共20 位国内外建筑师/艺术家以建筑模型、装置、图像等作品参展,8 位(组)建筑师的文献研究、以及4 部中国近现代具有想象力的电影影像也同期展出。本届双年展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展览于2023 年1 月14 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3 月12 日。□
近日,《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 印发实施。近阶段,从最初的桥下空地,到如今的球场、儿童乐园,经过持续的改造提升,北京首个多元复合的既有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正式完成改造建设(图7)。天宁寺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二环路西南角,桥下面积宽阔,但此前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在周边居民的印象里,这里封闭昏暗、通行不便、利用率低。天宁寺桥下改造后成为兼具运动场与儿童乐园功能的休闲场地。其空间被划分为儿童游乐区、综合运动区和配套服务区。北京地面上的桥可分为立交桥、匝道桥、跨线桥、线性桥和其他等5类,按照空间面积,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4 种。每一座桥下空间区域将遵循“一桥一策”的方案设计,在满足既有规范及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原则上以开放空间为主。□
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在纽约的第一个永久性公共作品近日完成,这个不规则形状的反光雕塑被俗称为“豆子”(图8),它的形态明显受到卡普尔在芝加哥著名的“云门”雕塑——原版“豆子”的影响。该作品被紧紧地挤在伦纳德街56 号超高层住宅的遮阳悬臂板下,这个2017 年建成的住宅塔楼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以及希尔维斯特建筑事务所(Hill West Architects)设计,是纽约天际线一个可识别的补充。该雕塑作品由38 块不锈钢板组成,在一个支撑框架上精心焊接在一起,表面弯曲、凹凸,如镜面一样映射出周围的天空和街景,吸引路人停留并探索扭曲的城市景观。“豆子”成为纽约新的城市地标。卡普尔是英国著名的印度裔艺术家,从事大型抽象公共雕塑的创作,因其作品中洋溢着全然与外界隔离的抒情气质而闻名。□
卡罗·拉蒂事务所(Carlo Ratti Associati)、建筑师伊塔洛·罗塔(Italo Rota)和城市规划师理查德·布尔代特(Richard Burdett)共同公布了罗马申办2030 年世博会的总体规划(图9)。该项目建议所有参与国共同努力,为一个太阳能发电场提供电力,为展览场地提供动力,并帮助周围社区脱碳。世博会拟在Tor Vergata 举行,这是罗马的一片广阔区域,也是与其同名的大学和人口稠密的住宅区的所在地。所有展馆都可重复使用,该地区被提议在活动结束后转变为创新区,望借此获得振兴的机会。总体规划分为3 个主要区域:城市、林荫大道和公园。该系统在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间创造了一个渐进的过渡,两者都需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西部的城市将是世博村的区域,是Tor Vergata 大学校园的延伸,在活动结束后能够轻松融入城市肌理。林荫大道是连接所有展馆的中央步行轴线,东部公园提供了充足的绿地,用以突出一些主题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