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闵沛如
常听到一个说法,叫“颜值即正义”。人人都把外貌挂在嘴边,随意打开一个社交App,“变美、变瘦、变好看”“颜值”等标题都自带流量。“看脸”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社交媒体助推了“爱豆”的盛行,层出不穷的偶像综艺几乎全靠颜值来吸引观众。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交媒体正在重塑大家的生活甚至是精神世界。在这个掀起“看脸”浪潮的时代,青少年纷纷效仿当今流行的审美,过早地开始了头面部整形,殊不知这种整容“低龄化”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埋下安全隐患。
对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意识上对审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知,身心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这时候以提升颜值为目的的整形,往往容易伴随不良的后果。
每年寒暑假是青少年整形大潮时期,在与这些“求美”少年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普遍陷入了以下几大误区。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过早接受整形美容手术可能存在影响生长发育的潜在风险。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机体的生长发育高峰在10 ~18 岁,因此在该年龄段提供充足的营养补给、保持正确的仪容姿态、避免局部的创伤炎症,对骨骼、皮肤及其他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整形美容手术涉及人体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以软骨、骨骼为主要对象的手术项目,如隆鼻、下颌角截骨等等。盲目地进行手术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速度及骨骼最终形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此外,手术造成的周围组织损伤会形成瘢痕,不仅外观欠佳,更容易继发瘙痒、疼痛,并限制局部活动,给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医美整形中的一类项目,注射整形以其见效快、恢复快、价格低等特点,深受青少年的追捧。每到寒暑假期,前来门诊咨询瘦脸针、水光针和玻尿酸等项目的大、中学生相比平时明显增多。注射整形之所以备受青睐,与其宣传中强调的安全、创伤小有着莫大的关系。没有就医经验的青少年,不知道注射整形的不良反应同样常见和危险。除了引起局部红肿、感染之外,多种药物的局部注射可能引起局部血管栓塞的严重并发症,以局部皮肤瘀斑、发黑、破溃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失明、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如今,这样的情景很普遍:在朋友圈上传照片前,从妆容到肤色,甚至五官,都由滤镜统一加工呈现。只要想变“好看”,各式各样的“葫芦”你都可以找来照着画“瓢”,美图App 一键“换脸”,令人心情愉悦。这种日常审美的趋同化现象不是错觉,它的确正在影响着大众审美,让“美”变得可复制。许多青少年希望通过医疗美容整出“网红脸”,这种风气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自己不自信,缺乏发现美、审视美的能力。
那么,“美”究竟是否有标准?“外表美和心灵美,谁更美” 这样的问题摆在校园里,想必会是一个有趣的辩题。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套用在对“美”的定义上,想必也是非常契合。先秦时期记载“硕人其颀”;汉代传有赵飞燕能作掌上舞;隋唐一改先前流行的身轻如燕,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皆体态丰腴。试想一下,要是现代人讲究的“A4 腰”穿越至唐朝,恐怕很难有市场。宋代文人苏东坡有言:“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书法字体无论长短肥瘦,各有姿态,就像杨玉环丰腴而赵飞燕纤瘦,谁能说她们不美丽呢?透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大众心中的美其实是个难以被定义的东西,而一旦有了标准答案,反而丧失了“美”的灵魂。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仕女
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传言他人长得丑,还总爱骂人,凭什么是八怪中最出名的那个?因为人家有才气。据说有一年大雪纷飞,他初到扬州,穷困潦倒,只能暂住在焦山别峰庵。有一天,他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拜访好友,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前三句看似平常,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到了最后一句,一下子将全诗的意境从低谷推向奇峰。连乾隆也仿照这首《咏雪》作过一首诗,名为《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可见“人不可貌相”,郑板桥被公认为是一个率真、淡泊,又拥有有趣灵魂的人。
外貌确实是自己公众形象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之一。但是,“外貌管理”并非停留于表象,真正需要提高重视的是品位与修为的自我养成。人们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品德,也需要音乐、绘画、文学等熏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全方位的成长。这是一个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总而言之,审美不局限于外在形式美,更强调内外兼修。青少年是时候摆脱“容貌焦虑”了。
在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今天,不少机构或者利益相关从业者将目光投向了天真的青少年,旨在开发潜在客户。因此,青少年迈向整形医院大门的脚步更应“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