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形态探索
——传统濒水民族现状与发展

2023-03-16 07:13易春成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筑群苗寨民居

易春成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2)

0 引言

濒水民居建筑聚落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的民居聚落形式。其成因来源于古代农业社会靠自然资源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靠近水源定居,农业灌溉、日常生活等用水需求均可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各地域情况、气候资源、水文条件、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濒水建筑在各地表达形式与内容千差万别。从而带来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空间体验。现代化古镇建设和开发,对于濒水的地理优势理解不足,体现在创作内容中会导致缺乏体验和交互性设计。丰富现代化设计作品使用体验,需要对于现有建筑艺术文化特征进行剖析。

1 地域特征差异

1.1 气候资源

我国国土广袤,资源充沛。大多数濒水民居聚落集中在长江以南各地,共同特征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例如贵州镇远、浙江乌镇、云南丽江、贵州西江等。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如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山川茂密,气候潮湿[1]。西江千户苗寨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刻意保持与水流的生活距离,避免人类自身和建筑受到过多水汽滋扰。云南丽江地处高海拔地区,城中河流的水源来自雪山融冰,水质清冽冰凉。河流以叶脉形状穿城而过,滋润丽江地区原本干燥的气候和土地。当地居民乐于靠水而居,除便捷生活之外,气候更为宜人。贵州镇远位于黔东南地区,是黔东南与湘西地区链接枢纽,自古以来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要地。城中舞阳河穿城而过,繁忙的商业贸易及货物运输影响了镇远当地的民居形式,使民居建筑呈现出“一面店面商铺,一面临水而居”的居住形式。

1.2 水文地理条件

水文条件是决定濒水民居建筑形态的关键因素。乌镇地处江南腹地,雨量水流充沛,水网密布。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充沛的河流水源给予人类生活的便利和财富。乌镇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 243.8。在江南地区,居民生活与水资源联系紧密。

1.3 人文地域风俗

决定民居聚落建筑形态的条件中,人文历史传统及地域风俗是重要因素[2]。例如贵州黔东南地区东接湘西,西抵黔中。在历史上属于中原汉地与少数民居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当地民居既有湖广地区民居建筑的山墙特色,也有根据少数民族在山地区居住习惯而形成“歪门邪道”民居。镇远历史上商帮云集,各地区商帮均在当地兴建会馆,以便进行短期驻跸与同乡联谊,例如江西会馆与福建会馆。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在镇远城进行融汇与交流,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形式。

2 濒水地区的建筑美学形式

2.1 单体建筑艺术形式

图1 贵州镇远河沿民居

2.2 建筑群体艺术形式

民居建筑聚落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首先,建筑艺术形式和细节相同的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群落,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前苏联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历史和建筑技术研究所编写的《建筑构图概论》一书认为;韵律——最简单的重复;节奏——较复杂的重复。重复可以产生节奏感,统一的多层次的重复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感。相同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存在相似的开间、模数、构建、铺贴等特征。例如贵州镇远民居,相似的单体建筑艺术形式,结合大致相同的建筑高度,沿街和河岸进行大量的重复,形成强烈的民居建筑群落艺术。相似的山墙及屋檐形式使街道两旁建筑具有连续的建筑节奏感。建筑的节奏感产生丰富及无限的审美情趣,属于建筑构成美的突出手法。

与之相比,西江千户苗寨的濒水建筑群落则呈现渐变式的节奏特征。该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建筑为干栏式木构建筑,地势陡峭,建筑层层递进,往山势高处延伸。干栏式建筑结构形态丰富,适用于各种陡峭的山坡。借山形地势形成的建筑聚落形态密集而壮观,如图2 所示。从个体进行观察,属于个体的重复。但是因为地形方向的差异,各单体在聚合成为群体时呈现极丰富的组合形态。

图2 西江千户苗寨民居

3 濒水民居的美学特征

3.1 使用功能的多样化

濒水民居建筑形式受当地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影响,在单体建筑艺术形式上趋于统一,差异较小。聚合成为群落之后,其方位、朝向、形体大小、建筑规模等具体差异将建筑群落形式趋向丰富的变化。以乌镇濒水民居聚落为例,建筑单体联系紧密,拼接紧凑,与水流直接相连。因为建筑单体大小规格的差异,各建筑单体形成高地错落,前后递接的形体组合形式。建筑单体艺术形式相似,既有不规则的建筑组合形态特征,又具备多元化立体的观感。沿河观赏,具有“步移景异”的审美效果。

在丽江民居建筑群中,单体建筑形体呈现多样化形态。作为旅店住宅、商业店铺、餐饮食肆等。多元化的个体使用功能为建筑群落提供丰富的细节和内容。建筑功能的差异带来整体观感的变化;如餐饮娱乐空间气氛活跃、热情,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具有外向型审美特征;旅馆住宅建筑空间气氛安静、平稳,建筑形式与内容趋于安宁与自然,具有内向型审美特征。

3.2 地域特征和群落形态

我国各地区地域特征差异大,各地民居建筑艺术形态受地域特征的影响深厚。例如西江千户苗寨。在贵州多山少平地的少数民居聚居区,当地苗族居民将平原坡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将山势陡峭的地区用于建造半边凌空的干栏式建筑群落。是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创造的典型例证。在贵州镇远,少部分地区地势凹凸不平,当地汉族居民并不适应居住在凌空建造的干栏式建筑中。因此另辟蹊径,将传统中原汉地民居所常见的布局形式进行大胆创作革新,适应地理条件现状,创造出了“歪门邪道”民居形式,独树一帜。“歪门邪道”指的是民居形式不完全追求中轴对称形式,将住宅建筑布局按地形条件高低进行配置。住宅大门亦不要求完全正中,而是适应街道地形方向进行设置[4]。

江浙太湖沿岸水网密布,当地城镇村落河道众多,居民生活与水生态密不可分。居民日常的生活起居与水流联系紧密,民居建筑乐于将公共活动空间和室内灰空间设置在水边,也乐于构建各种亲水形态——如阳台、抱厦、阶梯、步道、平台等。贵州镇远濒水民居建筑形态受地域条件影响较大。因镇远自古为两省交界,优越的水文条件特征使当地发展成东西商帮的汇聚之地,其商业交通枢纽的作用至今仍然十分重要。镇远河道开阔,水面平缓,两岸民居建筑为适应商业经营形态,呈现高处立体形式。排布紧凑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在开阔河流中形成整齐的倒影,蔚为壮观。镇远沿河两岸民居顺应当地商业交通往来的便利,积极向沿河商业街区形式发展,但其濒水形式在河岸两边却大有不同。阳河呈现东西流向,两岸民居建筑分布南北两岸。镇远当地气候多雨湿润,居民极重视建筑朝向。沿河建筑均以“面南背北”为建筑朝向的基本需求。沿河两岸,北岸建筑正面面对河流,呈现开放式商业运营形态,沿街店面前方修建宽阔的濒水步道,便于进行丰富的商业运营活动,鼓励人群参与亲水体验。南岸建筑背朝河岸,南面向内部步行街,背朝河岸。两岸建筑群落沿河风貌迥然不同,给予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北岸看南岸是濒水民居建筑群落的日常生活;南岸看北岸,是濒水民居建筑的商业繁荣;两者的有机结合极富观赏性。

3.3 建筑艺术形式的广泛交流

不同地域文化造就的不同建筑艺术形式,各地区濒水民居皆受当地建筑艺术文化长年累月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在单体民居建筑形式趋同的前提下,群落建筑特征亦趋于建筑艺术风格及表达上的统一[5]。甚至外来建筑艺术形式亦在当地进行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如贵州镇远的福建会馆与江西会馆。福建会馆为福建客商建造在镇远当地的同乡聚会场所,方便福建商人在镇远驻足经商,交流信息,联络乡谊。福建具有历史久远的妈祖信仰。福建人外出经商,在镇远当地修建会馆。福建人将妈祖信仰带到了镇远,也将家乡的文化及对家乡的思念带到了镇远。建筑构件摈弃传统闽南建筑常见的泥塑及砖雕等建筑装饰,建筑朴实无华,落落大方。可以体会到当年福建客商试图融入当地生活所付出的尝试和努力。

3.4 景观节点及建筑景点的作用

在濒水民居建筑聚落中拥有大量景观小品及建筑节点,按照聚落规模大小及实际用途区分。大致可以分成小规模聚落、中等规模聚落、市镇规模聚落。乌镇水网稻田密布,民居建筑与水流零距离接触,居民生活需要大量功能节点,如石桥。作为沟通两岸的重要交通,石桥起到了借景及换景的作用,其本身也是精美的景观小品;水乡小镇生活,码头必不可少。码头展现的是繁忙的货物装卸和居民梳洗衣物的生活场景,是小镇恬静生活的缩影;位于村镇中心节点的大树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场所,供当地居民在日常劳作之余进行交流与放松,融洽邻里关系。从上述几处得知,景观节点起到功能到审美相结合的作用。在满足其日常居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勾勒出当地自然生活状态的现实图景。

西江千户苗寨村寨民居聚落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部族社会等级特征,越往山顶则表示在族群中地位越高。公众活动空间设置在水流边。因为水流附近地势较为开阔,适合营建大型公共建筑和举办大型集会。水流两岸为公共活动场所,集聚会、庆典、商铺、茶楼酒肆等建筑功能。随着今年旅游开发的一步加大,人流量日益增大,交通需求加大。因此河流两岸陆续兴建廊桥,前后共计7 座之多。每座廊桥结构形态各不相同。结合少数民族风雨桥和中原汉地廊桥形态,形式丰富。

4 河流对濒水聚落建筑形态的影响

从水文情况分析,可以将河流大致分为:宽阔平缓的河流、湍急狭窄的河流、平静的河流三部分。宽阔而湍急的河流对于人畜均十分危险,不利于长期定居,不会形成民居聚落;狭窄的河流可以人为进行改造,将河水进行引流,从而减轻洪水压力并滋养两岸农田。

4.1 宽阔平缓的河流

图3 镇远㵲阳河沿岸民居

青龙洞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中叶,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采用多种方式建造在山壁上,有“吊、嵌、筑、附、借”等等,蔚为壮观[7]。青龙洞在镇远当地是“儒释道”三家的殿堂庙宇。三家同气连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二楼为佛家庙宇,三楼竟是道家坛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此外,青龙洞下方更汇聚了湖广会馆、镖局等建筑,形成庞大的依山傍水建筑群。青龙洞的形成,首先应归功于当地开阔的自然地理形态。宽阔平缓的河面及高大平整的山壁为建筑群的产生提供优良的条件。也正因为河流宽阔平缓,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地质优异,视野开阔,将建筑群建立在山壁上不但具有巧夺天工视觉效果,更可借用宽阔水面所形成的大范围视野和倒影,让建筑群成为城镇的中心标志建筑物。

4.2 湍急的河流和平静的河流

西江千户苗寨定位于重山沟壑之间,以一条山泉汇聚而成的河流作为村镇生活的中心,如图4 所示。西江千户苗寨居民利用水源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河流的源头山泉处,通过竹子制成的引水枢纽,层层递送到村寨中每一户居民的家中,是居民日常生活和消防的主要用水。第二种是合理利用河流,通过层层构建拦河坝,将河流的流速放缓,湍急的水流经过层层拦河坝的阻隔和调理,流速逐渐放缓。苗寨居民将商业及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在靠近河岸边的低处地带。首先因为低处地势较开阔,利于开展商业活动和公共集会,再者靠近河岸,其用水更为方便快捷。

图4 西江千户苗寨河上的风雨桥

江南水乡河流众多,流速缓慢,适宜人类进行日常开发和使用。例如驾船行舟作为主要的交通手段,日常生活如梳洗衣物、商品交易等活动亦在河岸码头等处进行。河流取代道路成为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枢纽,民居建筑群落亦围绕河流的走向与发展进行分布,形成城在水中,水穿城过的城市景观。

5 结语

对贵州镇远、西江千户苗寨等地濒水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厘清和收纳多种濒水互动体验形式。从水体动、静、宽、窄多方面思考不同形式水体对于民居建筑形成和居民文化行为的影响,促进交互体验性设计创造的思考。

水流对于民居聚落形态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不同地域特征和历史前提下,水流形态直接导向城镇建设的形态及未来的发展。河流是城镇源源不断的生息繁衍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艺术文化探索的宝库,保护濒水建筑文化艺术和注入现代化多元式的使用体验,才是对传统的最大敬意。

猜你喜欢
建筑群苗寨民居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民居智库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