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伟民,王天兵
(吉林建筑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来进行定义的,泛指处于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的城市。其独特的气候特征有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生产和生活[1]。而我国大部分寒地农贸市场多位于城市中的老城区和人口密度高的住宅社区附近,农贸市场不仅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空间活力,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生活必需品等[2]。吉林长春有个“北方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贸市场,种类繁多,是百姓家门口的市场。随着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趋于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原有生活场景的变化。从外部空间环境看,农贸市场外部立面被各种广告以及各式各样的颜色所占据,这些广告和各个“风格迥异”的色彩使得该区域农贸市场变得混杂,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核心地段的“菜篮子”市场附近并没有任何可代表城市区域文化、市井生活文化的“名片”。街道空间拥堵、环境脏乱、基础设施缺失、市井文化缺失,使得街道更加狭窄和拥挤,影响交通;从内部空间环境看,在农贸市场常常找不到方向,缺少明显的方向感的指引标志,始终给人一种“脏、乱、差”的刻板印象,都体现在业态分布不合理、空间环境差,交通流线混乱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所存在的消防隐患等问题。
因此,如何对外展现场所文化、激发空间活力、唤起城市历史记忆等,是目前设计从业者们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吉林长春市北方市场为例,对农贸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入新的元素以及丰富业态功能性等来进行改观。
农贸市场作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主要食物来源场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在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从那时起,我国取消了有关农业产品的统一收购制度,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力度。因 此,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贸批发市场为核心,并向各个乡镇农贸市场输送农业产品的销售流通体系。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和人民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为了改善城市的面貌,我国各地方政府开始逐步整治和改善农贸市场的整体环境,其中包括将露天货摊运营整合并入室内空间之中,为了给广大群众的购买行为提供便利,将货摊进行分类规划,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采购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
近年来,线上销售等日益发展对传统农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传统农贸市场的使用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现阶段农贸市场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名片”,它的存在对于人口就业和当地经济发展等具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3]。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继续对农贸市场改造及管理持续推进,保障民生良性发展。
农贸市场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城市整体风貌,优化购物环境。农贸市场是百姓生活用品采购和农产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和蔬菜批发时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因此升级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环境已迫在眉睫(如图1-2 所示)。
图1 公共空间占用现状
图2 车道空间占用现状
北方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老化,钢材生锈,电线凌乱拉扯,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农贸市场年限较早,通风、采光、排污通道均有不足,垃圾不能及时打扫和清运,再加上市场交易量大,人流量大,通风不畅,市场内常常异味严重,脏乱差现象突出。
市场中的摊位为开放式摊位(如图3 所示),经观察肉产品区与日杂产品区域间有过往的通道,然而该区域并没有对肉类产品做任何防护措施也无明显区域分离,对于食品安全没有形成好的防护措施[3]。无摊区及公共地段清洁卫生管理保洁较差。致使该市场整体布局上的不合理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市容市貌。
图3 无明显的指引标志
农贸市场规模大、设施旧、管理乱,改造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对市场重新规划布局,按照农贸基础设施,按照果蔬、水产、肉禽、干货等商品大类科学分区。并按果蔬、水产、肉禽、干货等商品大类科学分区,合理布局果蔬档口、畜禽肉档口、水产品档口、熟食、散装酱菜、糕点类档口、活禽宰杀档口等,同时生熟、干湿、鲜活经营区之间应有通道分隔。另外,科学配套卫生设施、通风设施、消防设施等,构建与农贸市场发展相关的市场规划体系,以此推动农贸市场的发展[4]。例如:入口区是购买群体通往市场内部的必经之路,也是市场印象和重要展示的门面,故,入口区更适合设置水果和蔬菜以及熟食区;中间区域一般较为宽敞且有更大的空间,故,更适合设置干货、豆制品,以及调料等区域;再往里就可以是一些肉类、水产等。
除了传统的售卖功能以外,可增设一些交互功能。如,公共厨房、文化展廊等一些文化传播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功能。作为一个社区生活圈不能仅有售卖功能,而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例如,部分中老年人有餐食的需求,则需设立一些不同的小吃区;面对部分儿童的需求,则需设立一些娱乐设施;面对青年群体对于轻办公的需求,则需设立胶囊办公区(如图4 所示);因此农贸市场的空间营造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双重需求,以此做到功能复合的综合空间,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趋势[5]。
图4 地域特色美食区域、休闲办公一体
农贸市场的摊位与摊位之间缺乏过渡空间和标志性空间,使人们置身其中缺乏方向感。由于市场看不到标志性的指示标志[6]。对于市场内部空间而言,市井生活场景的营造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室内空间的对外展示。由于城市规划等要求使得现阶段露天式农贸市场逐步向农贸商超转型,因此可以考虑将沿街一侧进行露天或半露天设计,以达到一种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模糊过渡。二是对于室内休闲空间的设立,在固有的认知中农贸市场单纯是当地居民买菜购物的一个单一场所。因此可以考虑在市场空间中设立公共交流、文化展示等功能区域,为老年群体提供喝茶、下棋、休息;为小孩子提供娱乐、等候家长等空间。从而提升农贸市场对于不同群体的吸引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民俗民风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而一个城市的农贸市场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场景化顾名思义包含了景观化。例如,作为寒地农贸市场在冬季的呈现上要突显出寒地城市的特色,借助室外温度可设置对外展示关于寒地特色饮食窗口,例如冻梨、冻柿子、糖葫芦等;对于城市文化传播而言,设立地域历史人文展示区,结合不同季节性的特点主题进行对外展示。对于吉林长春的文化特征和市民生活造就一些具有特色、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构建不一样的寒地农贸市场。例如,“北方市场”虽然是长春一个综合性的大市场,种类居多,看上去杂序无章。但如在空间规划的时候除了种类分类外,把人行道加宽,并增加一些具有长春地方特色民风的一些设施或者颇具地域特点的物件,可增加人们的驻留时间,从而让人们的体验感倍增。
综上所述,寒地城市具有特殊性,也决定了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和空间创作时的局限性,农贸市场关乎民生,首先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遵循舒适空间布局的原则。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政府优化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关于寒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针对寒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的研究进行尝试性探索,一方面不仅能够丰富促进寒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的理论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优化、促进当地农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多样化、场景化、人性化的市场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当然限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对于此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依旧有待进步论证和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逐步完善适应寒地农贸市场的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