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雅
[摘 要]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文章归纳总结了国内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以来的导师指导模式,并在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模式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护理学;研究生;导师;教育;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16-07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并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1]。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护理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途径,是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2]。导师指导模式是能够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4]。然而,研究生数量的增长也给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如培养模式单一、部分校内导师临床经验不足或临床导师科研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缺乏长期指导、导师集体作用难以发挥、无法适应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等问题。因此,探索一种合理的指导模式对于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质量以及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自1992年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创立以来的导师指导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基于此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探讨科学、全面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为今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模式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依据。
一、概述
(一)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1.国外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
美国是最先开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国家。自1924年起,美国就开始培养护理硕士,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护理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Nursing,MSN),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护理科研人才,与我国的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相似;另一类是以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为主的护理硕士(Master of Nursing,MN),这与我国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似[5]。其他国家随后也相继开展此类教育。1959年,加拿大安大略大学建立研修班,培养在某一专科领域具有高级实践技能、领导与管理能力的人才,为未来的护理实践提供服务[6];1988年,泰国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7];1990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也开展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8]。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定位是:培养拥有各专业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 CNS)[9]。
2.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
1992年,我国开始开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 培养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国第一批护理硕士点,主要为各级科研机构或护理院校培养研究和教学人员,但没有突出护理学科实践性的特征[10]。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这意味着我国护理学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由“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步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1]。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修订的学科目录,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被确立为一级学科[12]。截至2022年,我国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共有111所,其中79所招收护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06所招收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3],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三级甲等医院和医学院校,从事护理临床和护理教育工作[14-16]。
(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度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制度是导师制,也称为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17]。根据导师人数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制、联合导师制等[18]。护理学中的导师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更熟练或更有经验的人作为榜样,通过教导、赞助、鼓励、辅导和结交的方式,帮助一个技术较差或经验不足的人,以促进其的专业和个人发展”[19]。单一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是牛津大学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关系。在单一导师制下,一名硕士研究生仅有一位导师,这位导师是其责任人,并且一位导师可以指导多名研究生。我国自1978年重新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单一导师制就成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指导模式[20]。但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别的不断增多,以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的出现,单一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具体问题包括培养模式单一、部分导师指导学生过多或指导能力不足、跨学科研究难度大、导师间缺少交流等[21]。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双导师和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应运而生。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22];团队导师或者导师组制指导是由1名教授或专家作为主导师或组长,多位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的副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联合指导 1 名学生,集体制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23]。团队导师指导模式下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满意度较高[24],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导师制下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足,從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这两种导师指导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个适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统一模式和体系。
(三)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模式
指导模式不同于导师制,国内对指导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导师指导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且经常与导师制混淆[25]。薛锋等人[25]基于NVivo质性分析,构建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导师指导模型,该模型包含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形式、指导行为、指导功能及指导类型五个方面。其中,导师指导行为在指导模式中的影响最大。古继宝等人[26]在Holdman和Cummings的支持型和控制型领导风格的基础上,将导师的指导风格分成高支持高控制、高支持低控制、低支持高控制、低支持低控制四种指导模式。研究发现,在四种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依次下降。研究生的指导模式属于人才培养的范畴。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27]。因此,从广义上讲,研究生的指导模式是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一种标准样式或者运行方式,可以延伸为整个指导过程。从狭义上讲,研究生指导模式可以指导师指导的内容或载体,包括导师指导形式、方式、行为、功能等[28]。
二、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由单一导师指导趋向多元指导
随着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护理行业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科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的重心开始转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意味着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以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导致单一导师制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知识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9]。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时间长,对临床实践的要求较高,虽然部分学院的导师科研功底较为深厚,但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脱离临床工作实际,可能缺少充足的临床经验,对护理问题的理解、掌握不够深入和深刻[30]。与此相反,部分临床导师虽然临床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不足[31],这可能会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实践能力不足、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多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等问题。
调查显示,在单一导师制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满意度低于接受团队导师制的护理硕士研究生[24,32-33]。经过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团队导师的能力、研究方向、知识结构各有千秋,形成优势互补,能够有效地克服单一导师制在科研能力、临床经验、知识面以及指导时间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导师资源,开拓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视野,全面连续地指导研究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其次,对于导师来说,团队导师指导制可以促进年轻导师的成长。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导师指导模式能够凭借共享资源来弥补年轻导师经验与经费不足等问题。最后,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在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提高导师的自身学术水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关于团队导师制的导师准入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导师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的团队系统。
综上,随着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转变与发展,单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有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而多导师的指导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巩固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已成为当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
(二)由单一导师负责放权至集体负责
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包括单一导师负责、校内校外双导师负责、导师集体负责等多种形式。单一导师负责制能明确导师、学校、研究生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且三者根本利益一致,因此这种形式最为普遍。对于护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由于对临床实践的要求相对较低,单一导师负责就可以达到一般的培养要求。但由于护理学科的高实践性特征以及当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单一导师指导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临床导师或多学科导师共同指导,以促进学生学术成长。单一导师无法承担全部的指导责任和义务,因此导师负责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向集体负责转变。
但当前,在集体负责制下的双导师指导模式以及团队导师指导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导师间缺乏沟通,出现导师反馈不一致的情况,给研究生带来困惑,并影响培养效果[34]。第二,鉴于导师团队的特殊性,导师团队是基于学术需要组成的,导师的来源和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多导师的集体负责制在运作机制中,很容易发生责任和权利不明确的问题。从导师的来源看,有本校的也有医院的;从导师的职业背景看,有从事护理的,也有从事临床的,甚至还有从事统计学等其他专业的;从指导过程中各自的任务看,不同导师的职责和分工不同。在这样的情形下,单一导师很难承担全部责任,而需要合理分权、集体共同负责。同时,还需要建立集体负责的管理机制,以避免团队协作模式不完善、研究方向分散、副导师名不副实等问题[35],从而确保指导质量。
综上,单一导师负责制已经无法满足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应完善并实施导师集体负责制,探索适应当前护理现状的导师指导模式,以促进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
三、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发展建议
(一)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健全保障体系
健全保障体系是实施导师负责制的重要保障。集体负责制能实现导师间优势互补,弥补单一导师负责制的不足,达到最佳的指导效果,但由于目前集体负责制存在的问题,指导质量不尽如人意。创新支持和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划分各位导师的职责和任务,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清晰明确。在多导师团队中,可以选定一位导师和若干副导师。主导师主要负责对研究生的课程选修提出建议、对课题选择和论文撰写给予指导、监督论文进度、提供人生指导和心理支持及协调小组其他成员等工作。副导师则负责为研究生的论文提出第二意见或跨专业跨学科的见解。同时,可为相关研究设一名专门的协调员[36],也就是在团队中设立一名助教,负责导师下达任务的转述,政策、教学原则、在线教学技术要素的介绍和沟通,冲突的解决,师生服务资源的管理等。通过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协调,可以更好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优化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可以举办导师发展研讨会,完善奖惩机制,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从而明确各自的责权并进行监督。还可以定期评估被指导者的贡献,增加导师之间的沟通频率;建立管理规范以确保校外导师有效履行职责,避免在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下出现少数校外或医院导师指导形同虚设的情况[22]。
综上,只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集体导师负责制的有效实施,完善团队导师运行管理方法和保障制度,确保导师团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只有明确导师的分工与职责,才能在完善指导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革新指导队伍结构,推进护理学跨学科发展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交叉学科门类”设置为一级学科[37],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护理行业的主力军,需要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科内部的密切交流、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护理学科发展趋势[38]。首先,护理学在我国虽然属于医学下的一级学科,但是它的二级学科尚未完善。其次,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护理层次,忽略了医学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学,这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护理的多维需求[39]。跨学科跨专业共同指导可以实现多个学科间的协作,既可以覆盖传统的护理学知识,又可以根据临床需求扩展学科界限,这有助于扩大护理学科的研究,形成以护理学为中心的“护理学+”的特色学科群,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建设提供新路径。
护理硕士研究生对跨学科教育的需求较高,人际沟通、自身和病人心理健康以及营养知识水平对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对学习心理学、营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学的呼声尤其高[40],这也凸显出多学科导师共同指导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可以积极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的优秀导师,如陈语、廖小利等学者[41-42]将临床医疗人员、统计人员、流行病学专家等纳入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以革新当前单一化的导师队伍。此外,应促进高校联盟的建立[43],进行跨校课程建设,实现导师合作、优秀师资整合、资源共享,在各专业之间形成“协调并进、个性发展”的新局面。
(三)创新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模式,探索适用护理学科的“双轨合一”制度
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上海市在2010年率先试行了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44],即实行“双轨合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科研、輕临床的问题,缩短了医学人才培养时间,避免了重复培养,从而节约了教育成本和培养资源。同样,在护理专业领域,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45]。基于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可以将护理硕士研究生和临床护士进行并轨联合培养。如,王磊等人[46]将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探索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方案,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李桃等人[47]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与专科护士并轨的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了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吴艳梅等人[48] 根据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经验情况,将工作经验较少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与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方案整合后进行培养,对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与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整合后进行培养,有助于巩固他们的专科操作技能,夯实临床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进行“双轨合一”指导不仅与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适应,还能区别于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护理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加强导师遴选与培训,优化指导水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为了确保指导和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导师团队成员遴选要求[47]。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一般以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临床工作经验、临床带教经验等作为准入标准[31]。在进行导师遴选时,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导师团队内导师的职责进行选拔,主导师标准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指导经验;副导师的要求相对低一些,无需具备指导经验,这为无指导经验的导师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使其最终成为有指导经验的导师,甚至在满足条件后成为主导师。此外,可以打破传统的导师终身制,采取动态选聘制度,以实现对研究生导师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对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定期考核,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确保指导质量。
规范的导师培训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临床导师的科研水平普遍较低[30],如陈语等人[49]通过调查发现,专家一致对导师团队成员的护理科研能力提出要求,要求其具备发现问题、获取信息、独立完成科研设计、撰写文章等能力。因此,要重视临床导师的科研培训。培训不仅要面向临床导师,还要面向所有导师,可以按照团队中导师的不同需求和短板将培训分为集体导师、临床导师、学院导师三类。集体导师培训要求全体导师参加,培训内容为职责介绍、教学任务、带教方式和方法、可获得的学校支持、研究生教育发展动态、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方法等。临床导师由于不是专职的护理研究生教师,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虽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以及研究生培养经验,要重点培训他们的指导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对于学院导师,培训应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专门的导师培训中心,通过专家授课、线上网络资源共享、对话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还可组织研究生指导专家讲座、研究生教育经验交流会、校际学术交流会以及以学科前沿为内容的交流会。这样实施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的培训,可以推动导师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
导师团队成员培训对于提升导师的指导和教学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培训,团队成员能更好地掌握护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团队指导模式下导师的素质和水平,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仍以单一指导模式为主,虽然双导师和导师团队制已经被公认并得到推行,但三种指导模式都有待改进。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适应当前的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求,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进行调整,不断推进护理学科的蓬勃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EB/OL].(2022-05-09) [2023-05-21].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09/content_5689353.htm.
[2] 曹雪东, 暴银素, 闫惠, 等. 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J]. 中华护理教育, 2022, 19(5): 410-413.
[3] 王平, 王瑞芳, 周莹, 等. 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和指导方法研究现状分析[J]. 高教学刊, 2021, 7(28): 94-97.
[4] 王佳音, 魏征新, 金晓燕, 等. 75所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课程设置[J]. 中华护理教育, 2020, 17(12): 1089-1093.
[5] 杨巾夏, 陈翠萍. 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養现状与进展[J]. 上海护理, 2014, 14(6): 71-75.
[6] 安力彬. 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2): 122-124.
[7] 沈宁, 何仲, 李峥. 泰国护理教育简介[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4(1): 47-48.
[8] 陈佳妮, 周英, 张清. 澳大利亚护理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7): 97-100.
[9] ESPINOZA P, TRONCOSO B, JACOBSON L, et al.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in chile and the role of the registered nurse: integrating 2 realities through continuous education[J].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2021, 35(5): 264-270.
[10] 李峰, 韩杰. 临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 护理研究, 2010, 24(3): 266-267.
[11] 张美芬, 谢文, 黎青,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10): 741-745.
[1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 [EB/OL].(2011-03-08) [2023-05-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
6439.html.
[13] 郭雅婷.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2022年招生情况及问题分析[C/OL]. 上海市护理学会, 2022: 170.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IPFD&dbname=IPFDLAST2022&filename=SHHL202209002265&v=.DOI:10.26914/c.cnkihy.2022.029187.
[14] 赵将, 张培莉, 陈琳, 等.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 循证护理, 2016,2(2): 116-119.
[15] 胡明月, 张岳, 陈东明. 护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向性就业现状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4): 64-67.
[16] 李姮, 石美霞, 吕丽芳, 等. 2014年—2019年山西省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20, 34(14): 2529-2534.
[17]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 (2013-04-19)[2023-05-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
18.html.
[18] 孙植华.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导师制改革探析[J]. 对外经贸, 2022(2): 145-151.
[19] BILLAY D B, YONGE O. Contributing to the theory development of preceptorship[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04, 24(7): 566-574.
[20] 王喜华, 侯铭, 李萍.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护理学杂志, 2009, 24(11): 89-91.
[21] 李鹏, 杨连招, 吴彬, 等.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护理研究, 2017, 31(21): 2568-2572.
[22] 王倩, 王瑛, 张媛媛, 等. 护理硕士研究生视角下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 护理研究, 2017, 31(6): 710-712.
[23] 王春华, 涂宇翔, 孙晶茹. 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 2012(3): 17-19.
[24] 杨微微, 覃凯. 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J]. 护理研究, 2023, 37(7): 1281-1284.
[25] 薛锋,李青青,户佐安.基于NVivo质性分析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构建及综合指导能力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5):107-114.
[26] 古继宝,王茜,吴剑琳.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45-50.
[27] 龚怡祖. 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1): 86-87.
[28] 施亚玲. 研究生指导模式的多样化演变分析[J]. 高教探索, 2014(6): 108-111.
[29] 王晓燕, 李国宏, 徐翠荣, 等. 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J]. 中华护理教育, 2017, 14(3): 165-168.
[30] 赵庆华, 熊倩, 谢莉玲, 等. 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2): 190-192.
[31] 陈若娟, 常淑莹, 王梦,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导师科研能力及导师胜任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J]. 全科护理, 2022, 20(5): 577-582.
[32] 黎敏仪,罗艳华,钟雪怡,等.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1,28(22):6-11.
[33] 饶武元,刘浩.导师指导方式与研究生认同度的差异性实证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7):107-114.
[34] MURARANEZA C, MTSHALI N, BVUMBWE T. Challenges in postgraduate research supervision in nursing education: integrative review[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20, 89: 104376.
[35] 张志军, 李广悦, 刘永, 等. 基于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4): 22-23.
[36] BRANNAGAN K B, ORIOL M. A model for orientation and mentoring of online adjunct faculty in nursing[J].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2014,35(2):128-130.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 [EB/OL]. (2020-12-30)[2023-05-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
0113_509633.html.
[38] 袁鄰雁, 李玲利, 贺婷婷, 等. “护理+工程”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启示[J]. 护士进修杂志, 2022, 37(22): 2094-2097.
[39] 成豆豆, 商临萍. 护理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导师角色期望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21, 35(22): 4106-4109.
[40] 卢婷, 应燕萍, 赵慧函,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学科教育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 2020, 34(11): 2001-2003.
[41] 陈语. 基于护理研究生核心能力的团队导师制体系构建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2] 廖小利, 汪迪, 王秀华, 等.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16): 9-12.
[43] 张索飞, 马会娟, 罗羽. 基于大学联盟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跨校课程构建的启示[J]. 护理研究, 2021, 35(15): 2781-2784.
[44] 邬元曦, 刘英超, 赵蕾, 等.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双轨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研究[C/OL]//第四届江浙沪皖医学教育年会暨2020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浙江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江苏省高等学校医药教育研究会、安徽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 2020: 114-119.[2023-04-25].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67SBiOvrai6?
TdxYiSzCnOET0Xr_I8pgMuCFSD7JyYj-gAQ5hZ?
X3NO-pwOLbAsSe4MRprKKzy7j_9dP370Vco7H?
DaFVk4SPgAE%3d&uniplatform=NZKPT. DOI:1?
0.26914/c.cnkihy.2020.071324.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 [2023-05-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46] 王磊, 张培莉, 李育玲,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实践[J]. 护理研究, 2019, 33(17): 3035-3037.
[47] 李桃, 张春玲, 肖政华, 等. 护理专硕与专科护士并轨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8): 40-43.
[48] 吴艳梅, 吴迪, 高祖梅, 等.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方案的整合与实践[J]. 中华护理教育, 2021, 18(8): 686-689.
[49] 陈语, 李梦婷, 李国宏. 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16): 1-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