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坚守传统诗词创作的女诗人在时变中打破传统文学话语体系,让创作焕发出新光彩,潮汕女诗人在文化转型期的诗词创作尤值关注。潮汕地处地南沿海,崇尚儒学,晚清以来社会呈现新旧并存、中西交汇的多元特征。女诗人深受传统文化、地域语境、时代观念的影响,诗词创作题材更为广阔,情感更为丰富。潮汕女诗人卢蕴秀、游郁英、许心影等的诗词创作涉及纪事诗、山水诗、纪游诗、怀古诗、赠别诗等,既反映近代潮汕地区的文学风貌,亦可窥视地处东南沿海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分析其创作的诗词,可发现创作时的艺术风格、价值观念与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相密相连。考察这一时期潮汕女诗人群体风貌,对重构近代地方文学景观、理解近代岭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有着独到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民国;潮汕女诗人;时代观照;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6-0107-05
[收稿日期]2023-09-20
[作者简介]罗玉钗,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文学、岭南文史。
① 彭敏哲指出闺秀、名媛、学者是民国女性诗词写作的三大群体,因身份不同,其诗词书写呈现多元特征。见彭敏哲.闺秀·名媛·学者——民国女性诗词的多元书写[J].学术月刊,2019(8)。魏中林、花宏艳指出除了以血缘与亲缘为主的家族网络之外,还不断拓展出以报刊为平台的媒介传播网络、以学校为核心的私谊网络和以社团为载体的会社网络。见魏中林,花宏艳.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晚清民国时期,时代剧变,新旧文化冲突,女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更多。学界对这一时期时期女诗人的关注集中在女诗人创作群体及书写特征、交际网络等①。社会转型期女诗人的书写是独特的,她们通过创作观照时代,表达独特情感、生命体验,与男诗人共同构建近代文学景观,整理地方女诗人的诗词创作并进行文本分析极有价值。以潮汕地区为例,晚清民国时期的女诗人卢蕴秀、游郁英、许心影、张荃等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们深受传统文化滋养,坚守旧体诗词创作,同时,她们在鼎革之际接受新思想,有的女诗人凭借国门大开的便利开阔眼界、丰富创作题材。她们的书写既根植于潮汕传统文化认知体系,带着明显地域特色,又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视角。
一、新旧嬗变中的潮汕女诗人
潮汕濒临南海,在对外交流上天然优越,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汕头港便是对外商贸的重要港口。1860年汕头开埠,经济持继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在崇尚儒学的主调之下,呈现多元开放、兼容开拓的特征。首先是新式学校出现。1899年,丘逢甲着手筹划创办“岭东同文学堂”,随后与温廷敬、何寿朋等人一起在汕头创办学堂,开创潮汕地区近代教育之先河。其次,报刊业发展迅速。1902年5月3日,维新派主张创办《岭东日报》,介绍西欧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抨击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团结和联系大量先进人士。另有《潮声》《汕头市志》等报刊,以平白直述的文风普及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满足不同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最后,五四运动后,汕头文化界声音更多元,“潮州受五四活动的影响,沉寂的出版界,开一活泼的新纪元。”[1](P72)潮汕的文学组织也相当活跃,在“南社”创立后不久,《潮州艺文志·别卷》在介绍诗人杨少山《北阁诗话初集》时,曾指出杨少山、陳寿清、罗息民、赵鲁生、曾经舫、林元夫、林彦卿、吴允升、蔡寿山、陈作宾、余凯等人集中在潮城北阁,结韩江诗社。1932年,石铭吾、饶纯钩、杨光祖等人在潮州创立诗社壬社。[2](P93)
晚清民国时期潮汕文化发展迅速,女性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借助报刊接触民主、平等的观念,同时,发达的出版业也为她们提供更多可展示自己才学的机会。地方文化氛为女诗人群体的创作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的女诗人主要有卢蕴秀、游郁英、许心影、张荃、冯素秋等。时代、地域、家庭等环境影响着她们的创作,梳理几位主要潮汕女诗人的人生经历,可以理解她们坚守旧体诗词创作的原因、创作水平与影响等。
晚清时期,潮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诗人卢蕴秀。卢蕴秀为潮安意溪西都乡人,父亲是附贡生卢纯青,著有《吟香阁集约钞》。温廷敬曾编纂《潮州名媛集》,附在《潮州诗萃》之后,收录卢蕴秀诗作二十二首,收录数量在女诗人中居高。谈及卢蕴秀的诗词创作,不得不提及其丈夫杨少山。杨少山同样工于吟咏,在近代潮汕诗坛甚为活跃,著有《澹如书室诗集约钞》与《北阁诗话》,对妻子的文学创作更是大力支持。卢蕴秀的《吟香阁诗集》由杨少山好友李旭升作跋,大力称赞诗集的价值:“我潮诗学少传人,闺阁中尤罕问津者。自明谢五娘外,音沉响寂,三百年于兹矣。是集情词婉约,得风我之遗,可谓后先辉映。”现存《三渔集约钞》并没有收录李旭升的跋,但在郑国潘的《似园文存》有《故岁贡生杨少山先生德配卢孺人八旬寿序》有引录。参见曾楚楠.《三渔》争鲲鳇千古传芬芳——重刊《三渔集约钞》前言[A]//杨立高,杨少山,卢蕴秀著.杨义河整理.三渔集约钞[M].内部刊物.2012。卢蕴秀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中佳作不断。锡勋为卢蕴秀的诗集题词,对卢的诗作评价极高:“诗名被掩鲜人谙,嫁与才子反不堪。解道蚁拖花瓣句,夫人真不让升庵。”[3](P85)认为卢蕴秀的诗才不在杨少山之下。李旭山题词云:“肠回杨柳梦梨花,秋尽秋归更足夸。争怪才郎妒红曲,情深少妇为卢家。”“骚坛久识杨无敌,女士争传卢媚娘。他日房中新曲奏,双声一定叶宫商。”[4](P85)对卢与杨这对文坛伉俪极为欣赏。杨少山自己也称:“余荆人卢蕴秀,少读书,颇能诗。归余后手不释卷,花前月下,唱和联吟。”[5](P1331)温廷敬曾向杨少山哲嗣睿辉借《吟香阁诗钞》,评卢蕴秀:“其诗虽局于篇幅,然婉约清新,湘桃一枝,水仙半萼,庶足拟之。亦近世凤城闺秀所罕见也。”[5](P1331)卢蕴秀是幸运的,在传统的地方社会中,她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且能通过诗词创作实现自我价值,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见证。当然,从其诗中可知,其生活空间以闺阁为主,眼界限制了她的创作题材及思想水平。
同样生活在清末民初游郁英与卢蕴秀不同。目前与游郁英相关的材料并不多见,关于其身世及创作情况仅从温廷敬的《潮州名媛集》中得知。游郁英,字润予,海阳人,是翁云巢的继室。据传,游郁英未结婚前有诗词创作,杨少山曾在《北阁诗话》评游郁英诗句,温廷敬嘱室人函索,她复函称诗稿多散失,因此,《潮州名媛集》只录其诗作计十九首。游郁英因有随丈夫远贾越南的经历,“故其间所见,感触时事,迥非昔日闺阁之比。其诗不经师授,而天机清妙,含蓄蕴藉,常得弦外余音。”温廷敬说“再假之以学,所就正未可量。”并认为除收录的诗作外,还有佳句如“金娇歌云琴到音,妙时骤歇惹人嗔”,“花初吐艳日,忽谢愁煞人”,“妆罢懒看辛雉艳,吟余怕听子规啼”,都是极妙的,可惜无法得知全首。[5](P1334)游郁英还是壬社中少有的女诗人,在壬社署名为惜馀女士,女性参与结社,在潮汕女诗人中并不多见。其丈夫翁云巢也能诗,所以多有闺中唱随,殊为相得。惜馀曾有《送春》诗脍炙人口,戴贞素《秋夜怀人七首》中怀游惜馀有句云:“此生举案逢知己,当日伤春过老成。”即盛赞其送春诗。刘幼芳也有怀惜馀诗:“霜风吹老女诗人,不信诗怀老更新。无限幽愁君莫问,红妆负煞卅年春。”可知游郁英在当时潮州诗界也颇为活跃。翁云巢去世后,游郁英便携同幼子赴暹罗任教,后不知所踪[6]。其诗歌创作更具近代特征,有闺阁诗人的含蓄蕴籍,也有新女性的视野。如其七绝《游越南园》:“百亩荒塘千树阴,珍禽奇兽畜园林。可怜今昔沧桑变,触耳忍听亡国音?”有时代的眼光,亦有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
许心影的诗词创作较为深刻地展示了时代转型期女诗人的心路历程。许心影号白鸥女士,在近代文坛较有影响,她出生在书香家庭,父亲许伟余是潮汕名人,自小饱读诗书,才情过人,从事新文学创作,亦从事旧体诗词创作。虽然新文学的贡献大于传统文学,但其旧体诗词数量大、质量高,在近代潮汕女诗人的诗词成就中居首。许心影原来著有诗集《听雨楼诗稿》,与其词作合编为《蜡梅余芬集》,计两册,诗稿散佚。现在存《蜡梅余芬别裁集》一卷,为手稿,潮汕学者蔡起贤曾在1942年为许心影的词稿题词,后来稿本遗失,许心影的妹妹如雅捡得《蜡梅余芬别裁集》一册,为手抄本,里面有四十多阙词[7]。许心影部分诗词附在许伟余的《庶筑秋轩文稿》之后。她活跃在近代文坛上,常在报刊上发表诗词,比如《海滨月刊》便可见她的多首词作,发表在《海滨月刊》(1934年第5期)的《莺啼序》被人称颂。根据孔令彬《许心影诗词作品辑佚五十五首》的研究,许心影在《光华日报》副刊《岭海诗流》刊载了多首作品,有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和《金人捧玉盘》,为作者早年的旧作,有写于避难揭阳、在省立韩师执教时期写的《赠秋痕三十六韵》等。另外,《星期诗选》上共发表其诗歌47首,这些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反映抗战时期作者的各种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为主,题材多样[8](P57-63)。
张荃(191l—1959年)也是活跃在民国文坛的著名女诗人。张荃,字荪移,别号念孙,祖籍广东揭阳。其外祖父系桐城派散文家、潮汕知名学者姚秋园。张荃自幼得到外祖父的教育与熏陶,曾在诗中写道:“忆昔趋庭时,视我如诸子。挈我走南北,课我攻文史”[9]。后又师从词学家夏承焘,诗词创作受其影响颇深。张荃在广州教书和避难香港时,与潮汕著名教育家黄际遇交往甚密。得家庭文化氛围滋养及师友影响,张荃工于诗词,现存有手写刊印本《荪籀诗词稿》,1990年出版《张荃诗文集》。
这群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女诗人,见证、经历着社会的新旧嬗变,思想在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体现在诗词创作时题材的选择、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二、题材选择与时代观照
传统诗词创作可视为女性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的情感,女性处在幽闭空间,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时序变迁带来的苦闷情绪多可借助诗词表达。随着近代女诗人生存空间的拓宽及人生际遇的改变,女诗人一改以往注重书写个人情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女诗人,如许心影、张荃、冯素秋等 ,她们尽力用女性特有的眼光来观望身在世界。这一时期,女诗人们的诗歌题材更加广泛,这一变化体现在她们书写的闺阁诗、纪事诗、山水诗、纪游诗、怀古诗、赠别诗等诗作中。
1.闺情诗
传统女诗人的创作离不开闺情诗,她们习惯关注日常闺阁生活的乐趣以及对时序变迁所生发出来的感怀,因此,女诗人往往多有以细腻的情感描绘静谧闺中生活的诗作。晚清时期潮汕女诗人亦不例处。卢蕴秀的《约女伴赏莲》:“东窗高卧日,难忘爱莲心。何处青溪水,谁家白纻吟。香风飘暑远,凉月入花深。相约闺中友,欣攀玉趾临。”生动描绘了闺中的闲情雅致,女诗人邀女伴同赏荷花,香风送爽,凉月入花,这闺中惬意的生活方式。其中青溪、莲、香风、凉月、花等意象是闺阁诗词常出现的。虽同样以闺情为题材,但卢蕴秀的情感体验与传统女诗人略显不同。其诗《赠山郎》写道:“若个能诗士,平生知己心。骊珠探语妙,鸳枕恋情深。自顾忘尘俗,相将学咏吟。闲庭携手处,双影傍花阴。”诗中“能诗士”为其爱人杨少山,这首诗显得大胆直白,诗中表达了自己与爱人的心灵契合,通过“骊珠探语妙,鸳枕恋情深”的描述,强调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感情,又以“自顾忘尘俗,相将学咏吟”写出自己独立个性及在感情中对精神契合的重视。闺情诗多喜写相思、写愁情。卢蕴秀的《近重阳日思君未回》写道:“寒衣穿上更销魂,几度相思总忆君。昨日重阳归有约,至今还似雁行分。”面对与爱人的分离,借诗歌抒写相思,在女诗人的创作中较常见,但传统闺阁诗人的情感表达多少有情感上依附的痕迹,卢蕴秀写闺情诗时以一位独立女性的形象出现,当然,她的独立人格、自由表达应归功于夫家的支持与理解的。
很明显,晚清的潮汕女诗人还是摆脱不了传统诗歌题材,闺情诗的写作便是明证。这些诗作虽有新思想,偶也以新事物入诗,但诗中还是缺乏新的意境。
2.纪游诗
随着女诗人渐渐走出闺阁,走向社会,诗词题材选择亦开始有了变化,女诗人通过新的空间获得女性意识的伸展,最明显的是突破闺阁空间限制的纪游诗的出现。晚清民国时期的女诗人与闺阁诗人相比,她们走出了幽闭的空间,有些诗人甚至借助打开国门的便利走向世界,因此诗词创作有了新的視域之。游郁英可作为走出闺阁的女诗人代表,她曾到过澳门、越南,还用诗作《过香山澳门宿中华客栈偶撰四绝》《游越南园》《雨后晚游西贡》记录下其所到足迹。《游越南园》一诗中写道“百亩荒塘千树阴,珍禽奇兽畜园林。可怜今昔沧桑变,触耳忍听亡国音?”[5](P1336)另有一首为《雨后晚游西贡》:“支开雨霁净长空,绿彬阴浓弄晚风。对此怡然忘宠辱,那知湖海尚飘蓬。”[5](P1336)诗中有开阔的眼界,亦有个人的时代观照。
3.咏史怀古诗
晚清以降,国事蜩螗,有识之士借助手中之笔针砭时事。女诗人与社会的接触日渐增多,她们往往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一些咏史或怀古诗可窥探女诗人的创作心态。女诗人游郁英擅长咏史怀古诗,《明妃出塞曲》写道:“莫道英雄多劫磨,红颜身世竟蹉跎。入宫图画雌黄笔,出塞琵琶幽怨歌。满望芳心承雨露,谁信君王竟不顾。几年幽迹闭深宫,一朝艳名动胡虏。”[5](P1335)借明妃被迫嫁到胡邦的悲惨遭遇表达诗人对历史上女性命运、地位的思考,诗中的明妃在权力斗争中成为牺牲品,失却自由,实属无奈,游郁英的感慨表达了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限制和束缚的不满和愤怒。《读韩侯传》:“何事苍天善主张,英雄身世总茫茫。韩侯不困淮阴市,千古谁知汉业昌。”[5](P1337)诗歌借咏史反思历史进程中小人物的作用,思考现实社会。游郁英曾经跟随丈夫游览名山大川,视野开阔,对世事有着独到见解,这也是其善于创作咏史怀古诗的原因。
4.酬唱诗
诗词酬唱是文人士大夫在交游中维系情感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酬唱表达价值观念的认同,传递彼此的精神追求,通过考察诗人的酬唱诗歌,可以了解诗人的人际交往圈。传统女性的生活空间有限,不同于男性,她们很难通过业缘、地缘、学缘等结交朋友、建立社会关系,女性的人际关系几乎限定在家族之内,但是晚清以后,“特殊的历史境遇赋予她们比明清闺阁诗人更为复杂多变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使得她们的文学交际网络得以延伸到家族以外的社会公共领域。”[10](P108)随着女性空活空间的扩大,她们凭借才华,融入身边的交际圈子,与师友、志同道合者的酬唱诗成为她们创作的另一重要内容。张荃有诗《踏莎行·和瞿师》:“羁旅情怀,江湖况味。消磨壮志今余几?人问恩怨总难平,离情未诉心先碎。险韵吟诗,深杯问字。旧游依约还能记。钱塘乱后少花枝,丹枫合染斑斑泪。”[11](P1765)瞿师便是张荃的恩师夏承焘,这首词是师生唱和之作,虽是“羁旅情怀”,虽在“钱塘乱后少花枝”的时代,但终还是有共同志向者。许心影的人生经历丰富,其酬唱词也较多,如《赠别孟瑜时孟将返星洲》写道:“海角读书日,两小无猜时。阿玉称大姊,友也而兼师。”可见人际交往已不再限定在家族文化圈,更多是师友、志同道合者。
三、女性书写与自我重塑
鼎革之际的潮汕女诗人走出闺阁,走向社会,她们的诗词创作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认同自我,对生命意义及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创作中更加坚定地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不管是书写闺中闲情、感慨时序变迁,还是关怀时局、记录时变,她们更具女性意识,体现为“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12](P237)。就诗词创作而言 ,书写中的女性意识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创作时自觉进行自我体认,对自身作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及生命意识有清晰地认识;二是看待外在世界不刻意回避女性视角,对诗中所涉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富有女性生命特色。
第一,女诗人通过女性独特的叙述和描绘方式,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表达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强烈愿望。例如卢蕴秀的诗《约女伴赏莲》写出闺中生活的自在惬意。《雨夜同山郎手谈》:“翠影摇窗似绿天,鸳帷相对自萧然。不须入梦惊风雨,棋局闲消一夜眠。”[5](P1333)书写自己与丈夫的生活日常。在传统的潮汕地区,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家庭角色,卢蕴秀的诗中展现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挑战了对潮汕女性的既定认知,是女诗人对自我的接纳,亦是对自由的追求。
第二,这一时期潮汕女诗人创作时社会意识更加突出。她们勇于突破闺房局限,以文字表达家国情怀。许心影的词便多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例如《忆旧游·次汪精卫韵以讥之》:
慷慨悲歌日,只影单刀,志在亡清。节侠空陈迹,叹冤禽老去,逐梗随萍。记否荆湘旧梦,沧海已曾经。甚塞马方嘶,胡尘犹剧,遽赋飘零。翻云更覆雨,任蕊凋芝谢,莠自偷荣。玉轴成灰后,只豺牙密厉,魍魉无声。五国城中臣虏,青史果留馨?看万箭歼仇,千戈戮敌,祭孙陵[7]。
诗中揭露了汪伪政权的恶劣行径,表达自己激愤之情,慷慨有力,遣词用句上淡化了女性色彩,是处在时代变幻大背景下女性参与社会、具有新的精神特质的见证。再如游郁英创作了《过香山澳门宿中华客栈偶撰四绝》:“原草离离日色曛,生憎有志屈钗裙。河山破碎谁能补,僻处幽闺几断魂。”[5](P1337)凸显了女诗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情怀。
第三,女诗人突破了闺阁的限制,在更宽广空间获得女性意识的伸展。她们或结社交游,或有机会向师长学习,或体验过动荡社会,因此,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人生感慨和思考更具时代性。
女诗人感知到社会变革的洪流,自觉地记录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在创作中书写个人生活与情感、社会思考、现实关注等,可以说,文字是她们探索和塑造自我的方式。她们在诗歌中为女性形象注入新的内涵,不再让女性依附于家庭,而是让女性更具独立性。不管是许心影的“煮酒论文,剪烛裁诗,试谱新声”[13],还是张荃的“最忆联吟,江湖堆雪,青芜涨地。问南山红叶,何人携酒,纵湖堤辔”[11](P1776),词中塑造的女诗人形象有“士”的洒脱达观,亦有知识女性的细腻聪慧。女诗人的诗词所体现的个人意识、生命关怀、家国情怀等,都在展现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转变。女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自我,烙下一个时代的印迹。
四、结语
晚清民国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新旧冲突,时代困境在女诗人身上得到了多种形式的体现。女诗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注重传统诗词的创作。她们在传承旧文化的同時,快速接受新思想,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关注女性的生存现状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创作中能以女性立场审视外在世界,以女性之眼光理解和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题材除了涉及个人情感、家庭生活等,更能突破闺房局限,不再囿于闺阁的情怀,“她们的诗作已能关注社会变化,关怀百姓疾苦,对传统的闺阁题材多有突破。”[14](P59)潮汕女诗人多有记录动荡时局,书写家国记忆的诗词。
时代转型期女诗人的诗词创作是女性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体验与反思,考察女诗人群体及诗词创作情况,不仅为潮汕文学研究带来了新认识,也为考察地方文化、深化文化内涵提供新路径。
[参 考 文 献]
[1]黄泽天.潮州出版界[J].留京潮州学会年刊,1926(2).
[2]康晓峰.劫余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3]谢锡勋.吟香阁诗钞.题词[M]//杨立高,杨少山,卢蕴秀著.杨义河整理.三渔集约钞.内部刊物.2012.
[4]李旭山.吟香阁诗钞.题词[M]//杨立高,杨少山,卢蕴秀著.杨义河整理.三渔集约钞.内部刊物.2012.
[5]温廷敬辑.吴二持,蔡起贤校点.潮州诗萃[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6]许习文.潮州壬社社事考略[N].潮州日报,2020-04-19.
[7]许心影.蜡梅余芬别裁集[Z].抄本.郭平阳收藏.
[8]孔令彬.许心影诗词作品辑佚五十五首[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
[9]张荃.忆昔诗为外王父七十大寿作[J].建国月刊,1948(3).
[10]魏中林,花宏艳.晚清女诗人交际网络的近代拓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梦芙.二十世纪中华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8.
[12]陈文联.从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轨迹[J].中南大学学报,2005(2).
[13]许心影.沁园春[N].海滨,1937 ( 12).
[14]邓丹,陈素贞.晚清广东女性诗歌中的时代观照[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6).
Regional Context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nd Female Writing Poetry Writing by Chaoshan Female Poet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LUO Yu-Chai1,2
(1.Institute for Culture and Tourism, Shant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Shantou 515078,China;2.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cau 999078,China)
Abstract: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female poets who used to stick to traditional poetry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discourse in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poetry writing of Chaoshan female poets in the tim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re especially worthy of attention. Chaoshan, situated on the south coast of China, has been a Confucianism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the old and the new,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regional context, and the concept of the times, Chaoshan female poets created poems o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reflecting their exuberant feelings. Female poets from Chaoshan, such as LU Yun-Xiu, YOU Yu-Ying, XU Xin-Ying, etc., wrote poems about chronicles, landscapes, journeys, nostalgia, and farewell, which not only reflect the literary style of the Chaoshan in the modern times, but also provide a glimpse of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of women born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during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By analyzing the poems they wrot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rtistic style and values of the creation at that time we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ra in which they liv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eral picture of Chaoshan female poets during this period is of unique significance in reconstructing the local landscap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understanding modern Lingnan literature and even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oshan women poets; consideration on contemporary era;creative style
[責任编辑 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