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3-15 08:40:11刘祎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活化思政政治

刘祎凝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要真正实现思政课源于生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的内在需求,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大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就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以做到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科学性、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

2023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93亿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大学生活这一阶段,正是我国青年人生之中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期间内,大学生的心智逐渐趋向健全,思维也变得更活跃,最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开展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形成以生活为内容、以生活为载体、以生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科学理论的培养和思政课的实践性都需要被高度重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广泛地阅读、深入思考以及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其真正扎根,就必须让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教育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发展。[3]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意蕴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理论威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

一切思想都要落实到现实,对人类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否则将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之所以不可超越,就在于它一直强调要在解释世界中,探索改变世界的实践路径。从根本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塑造人正确三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信仰教育。而教育逻辑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活,教育的生命也是生活。因此,它必须要被落实到现实中、落实到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服务生活而影响生活,才能成为真正教育,发出真正力量。[5]只有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况时,大学生能够自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学到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自己,才能够说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了它的有效性,培养出了真正意义上在思想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优秀大学生。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塑造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走进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跟大学生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困惑,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生活中的素材、生活中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所学习的教育理论与他们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实践中都能够不断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确立人民立场,对自己和人民负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责任感。

由此可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激励大学生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国家前途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学生自觉贯彻新时代发展方针,成为勇于担当民族责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大学生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承者和传递者,对于传承、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输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大学生还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对象,能够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我国大国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当与国家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切实针对解决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当前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影响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文化冲击,化解内部风险,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自觉助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由此可以巩固大学生的国家立场、使其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并促进文化的输出。

(四)优化网络和社会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在当前国内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充满了各色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由于它们的庞杂性和隐蔽性,导致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中往往还存在着一些负面能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做到有辨别、有思考、有立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6]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传递者,作为网络“原住民”,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对净化网络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有更高的教育和知识水平,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网络环境,并且有能力和意愿去参与和推动网络环境的净化。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社交媒体等渠道深入研究网络环境,并通过各种途径向网络管理者举报违规内容,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净化。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网络环境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网络环境的净化。

同样,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一大群体之中,人们之间尤其是朋友亲属之间互相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激励周围的同学朋友亲属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往往是最强的,效果比之在学校中单纯的理论学习强很多。因此大学生对亲属朋友之间的影响,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助力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营造社会和谐氛围,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发挥大学生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内容庞杂,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打开了新的教育路径,指示了新的教育方向,丰富了教育内容。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变革,又使得思政课必须不断直面时代大考,回应时代之变,部分思政课程需要更新优化,为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成为自媒体用户的门槛极低,海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大量涌入大学生的生活。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拓展社交圈,结交新朋友。互联网还让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还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娱乐选择,使大学生生活更加便捷。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网络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学习效率。

但是,网络在有着它优势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负面不良影响。如网络上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片面的情况,难以判断其真实性。另外,网络上的信息过于丰富,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所吸引,缺乏对其的判断力,每日如此地接收所谓便捷的碎片信息、消化碎片信息,导致学生惰于进行深度思考,就可能被一些经过精心包装的非主流价值观影响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对社会公信力产生失望情绪,减弱社会共识,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影响其精神境界和政治立场。网络还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网络钓鱼、黑客攻击等,对大学生的财产和隐私构成威胁。最后,网络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导致大学生可能过度依赖网络。

(二)学生主动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7]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和家庭等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直观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通过与父母、同学、朋友的交流,不断接受和传递着各种思想文化,这些交流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中,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

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关键途径。然而,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促使三全育人取得较大的成绩,但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教育方式的单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缺乏积极性,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也是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许多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实意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也是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常是固定的,缺乏新意和创新性。这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也是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缺乏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可以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加教育的创新性以及创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来解决。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和广泛参与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公民。

(三)教师对生活化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方面存在着不足,教师对于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不高。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师普遍重视理论的讲解,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对于生活化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前提下,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进行生活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也是问题的原因,导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其中的内容。最后,生活化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言行正确引导学生生活,但是,个别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一个样,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样,很难让受教育者真正地接受。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永久话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的科学路径,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真正走进大学生精神世界实现利益关切的内在需要。但一些高校往往重视学校中的系统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实质上,生活的点滴渗透学习其实是效果最强的,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注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视程度。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思政课程主体参与

如果理论没有被运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那么就无法将它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思想理论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8]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以深层意义升华和引领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思想与现实结合、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产生真切的共鸣与感受,培养大学生乐于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主动意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过程。

比如,和政治相关的课程可以加入一些实践环节,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政策、事件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愿参与度。还可以引入现实中的真实政治事件、案例,让大学生对这些事件、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激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以讨论、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想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出有趣、有深度的思考。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主题展览等多元化方式,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且拓展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些贴近大学生生活、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无疑会成为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所在的关键一环,并增强思政课的亲和性、针对性,激发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从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收获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更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只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生动解读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奋斗故事,才能以社会生活的感同身受来丰富课程素材和资源,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学实效。[9]

新的时代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群体,每天所接收的信息更是不计其数,大多是最新的前沿,并伴着很多碎片化信息,不时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这就对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决不能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时代。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随时代发展脚步,更新教学内容,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思政课要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的政治事件,讲好时事政治,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还要做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讨论,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和政治觉悟。同时思政课要做到知识的拓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一门课内,要拓展大学生知识领域,让大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素养。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文化传承,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增强文化自信。最后,思政课要关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总的来说,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三)发挥思政教师模范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大学生每天学习的都是一些正能量的知识,但却发现老师们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却道德操守不高,将会使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产生失望情绪,大大降低教育的有效度。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其中的重要一环,最应当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做到对大学生的学习耐心教导,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大学生产生不当思想问题。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大学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健全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对高尚人格的追求的国家。古代先贤名士们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也深深流传影响着如今的国人。要做到使大学生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习惯,热衷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并主动在社会弘扬追求知行合一、严格要求自己的优良之风。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崇拜的是娱乐圈的明星,崇尚的是纸醉金迷之风,部分娱乐明星的年收入上亿,还偶有出现以亿单位计算的偷税漏税丑闻。而真正的国士如袁隆平袁老,曾经还因为仅仅是参观豪车而被质疑,体现着如今社会某些人价值观的颠倒,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不利。要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社会评价体系,弘扬高尚之风,对某些消费主义、纸醉金迷之风加以抵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大学生明白心灵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正拥有文化自信。由此,才可以使大学生在心中和行动中主动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需求。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必须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会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知识,在感悟认知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力,在积极学习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动,以生活化的创新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合蕴涵于生活之中,才能使其焕发生生不息的信仰启迪和引导之力,使思政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宣教,不再是空洞的形式化表达,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真正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生活化思政政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