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径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传统的线下学生管理教育模式下,相关教职人员只能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流通速度快、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高等优势,构建“互联网+学生管理教育”新育人模式,落实“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学生管理制度,打通学生管理教育“末梢神经”,使得学生的反馈意见能够及时上传至管理层,为学生管理教育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
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内网民规模已达到10.51亿,较第49次统计增长1 919万,互联网整体普及率达到74.4 %,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重为99.6 %。在此影响下,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开始有所创新,其中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逐渐被取代,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管理教育模式逐步变为常态,互联网在教育行业领域的引入,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方式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对我国社会人才的培养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技术腾飞并快速在教育领域融合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而言,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让高校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可优化空间,带动了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明确摒弃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互联网作为一个良好的媒介,学校能够借助其及时掌握学生所思所想,为高校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方向参考,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因材施教,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当然,互联网在高校的应用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高校教育资源管理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高校教师完成那些繁琐的程式化的工作内容,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去。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以及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都变得轻而易举,过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的信息收集、分类、整理、校对等工作都可以交给自动化系统进行专业且高效的处理,让更多教师资源从这类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2]。
互联网时代强调透明,不仅对社会建设发展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对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学校从某一个层面来说也是一个社会,也需要确保管理教育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在过去受限于人力资源不足的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和结果如何大都是只有参与的教师才清楚。但如今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所有的数据只需要进入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就能够自动分析、整理出结果并对外输出,保证了高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同时也便于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和内容,在足够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对培养师生关系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
互联网在高校被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带来足够的便利性,解除过去因为程序化工作而影响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方面专业能力的展现。虽然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也出现一些因为信息流通把关不严导致的安全问题,管理系统或平台存在安全漏洞或者是有些不法分子刻意攻击学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导致信息失窃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影响学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大部分的高校在经费规划中并没有关于互联网技术购买和使用权方面的预算,但因为时代在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成为必然,更何况这是能够帮助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技术,这就导致高校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经费划拨。除了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学生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是本就存在困难。不难想象,要让注重学术、教育研究的高校拨出较大份额的经费用于建设教育管理平台,在未见到成品及效果之前学校就很难有魄力投入,更何况除了搭建管理平台之外,还需要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的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不然也无法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对于高校来说又是一笔支出。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助互联网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互联网+”视域下,也存在学生沉溺于互联网的情况,学生只看到互联网提供的便捷,导致对学业的重视度逐渐减弱,作业到网上去寻找答案,对于需要创作的作业利用互联网去照搬抄袭,甚至将更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中,打游戏、网络交友、追剧等进行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影响学业之外还可能吸收到一些不好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优化育人理念。基于互联网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必定要脱离原来传统的管理思维,结合互联网优势实现教育资源、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构建全方面、多途径、广泛性的育人体系。具体应围绕立德树人,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教学、科研、行政以及学生工作等活动当中,如构建云课堂、建设学生网格信息中心、高校网络服务大厅、智慧校园、一键式网络服务等,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全项全程追踪,进而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此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2.坚持以生为本。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非常广泛,不仅能更容易地获取知识,也有更多渠道让学生看到课堂和书本之外的世界,因此高校要改变陈旧、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引导为主的学生管理教育,降低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些强制性的、权威性的干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话语权,给予他们一定的表达空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一方面,始终将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工作开展的起因和归宿,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大力强化主体能力,持续塑造主体人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管理、约束和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及差异性,使用利用辩证的思维与手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重视学生道德理性和法制意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遏制其天性,顺其自然,达到保持学生活力,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1.建立大数据平台。一是建立学生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即在校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信息数据库,使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能从中迅速掌握学生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价值观趋向。实际建设时,应与政府和有关社会机构加强练习,实现校内外信息整合;对于校内信息资源,可以将各学科和部门信息进行整合,比如落实学工处、图书馆、教务处、后勤部和心理咨询处的信息整合,从根本上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二是建立信息在线讨论平台。一方面,优化校园网站,重点设置思想理论教育资源板块和学生自主教育板块;另一方面,开设校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及时将教育管理信息和校园文化内容等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如云课堂、直播网课等,以使教师能实时解决学生问题。
2.优化制度保障。一是重新建立互联网管理教育制度。针对“互联网+”环境,与时俱进建立新的管理教育制度,能保障新管理教育模式正常运行,有章可循。比如构建云课堂与在线课程管理制度、新媒体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制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等。二是完善现有的管理教育制度。针对学校内部制定的管理教育制度,在实际修订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管理性”改为“教育引导性”,不但要通过制度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还要强调柔性化,使学生能将各项管理要素内化成自身的自觉行动[4]。
1.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和媒介意识。在提倡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的网络意识和个人素养教育,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具有推动进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专项“红色网站”进行思政理论介绍和传播,具体可利用小故事宣讲传播主流思潮,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网站开展思政知识竞答等活动,以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思政教育。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要增强学生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更要求学生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有自己的判断,获取有用信息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甚至要清楚各种信息的应用场景以及该如何处理等,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方面的能力,同样也是为了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害。
2.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多元协同培养。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开展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际等内容,注意学生的所思、所想,聆听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更要兼顾学生在学习动力、创造思维、个人品格、思想价值观以及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在互联网时代世界互联,各行各业之间也有存在着各种关系,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要发挥社会专业人才的技能,以全社会之能共同培养下一代的人才,高校为其提供场所以及强悍的师资队伍,除了高校自身的专业教师、党务工作者还有辅导员之外,还可以鼓励社会上的一些网络大V、专业的新媒体工作人员、网络技术专业工程师等走进高校,积极参加到高校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来,或担任相应的管理或教育岗,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互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范围广阔,不论是教学课堂还是学生管理都急需互联网技术的参与,对此高校管理模式创新不应该只停留在管理观念上的创新,更要通过对新鲜人才的吸收来实现教育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
1.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在进行人才抉择上要避免照搬过去传统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职责要求,而是要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综合考虑岗位人才的素养,既要用互联网时代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素养,更要求专业技能要过硬,这样才能确保所引进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并且参与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去。当今社会上具备教育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技能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说属于“香饽饽”,作为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急于创新和优化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模式的高等院校来说是非常珍惜的,也是促进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除了从外部人才引进之外,高校也要重视自身内部人才的培养,通过组织和邀请资深的、专业的管理和教育权威人士或专家到校开展培训讲座,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一线管理者等参与培训和考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人员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化素养。基于互联网背景,人人都倡导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岗位职责需要,以更好的能力担任信息化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管理,对每一位高校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因此高校除了要注重人才培养之外,还要留得住人才,为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奉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