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时代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指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在延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现代化理论、价值及方法等为基础,实现新发展及新超越的过程。而现代化作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亦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此种影响潜移默化且优劣并存,需要同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生态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传统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当中,教师面向学生单向传播教育信息,师生角色意识明确且定位清晰。同时,在该生态体系中,思政教育时空普遍固定在教室和校园的有限场域内,且教育方法与手段单一,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相对稳定。但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尤其在互联网生态空间中,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持续推进,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首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师生的平等性与交互性弱化了师生的角色意识,且二者角色在互联网空间内体现出交互的特点,在这一空间内生成的关系仅为虚拟性师生关系,这间接弱化了学生对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其次,跨时空性。在互联网空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室及校园固定时空的桎梏,教师只需要把教育信息与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教育信息、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拓展了其发展空间。现阶段,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了教育手段的直观化、形象化及多样化,传统思政教育手段通常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维度,而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则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比如相同的理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探讨、影视视频、动画影像与分析讲解等多样化形式展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也体现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革新。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媒介主要是文献书籍、期刊和广播电视等,与网络平台相比,这些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较为匮乏,并且文献书籍与期刊中的教育信息有着明显的静态化特征,信息的时效性难以得到保障,而借助校园广播与电视节目进行信息传播,能够在丰富教育信息的同时,提高信息时效性。诚然,新媒体平台作为高职思政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介,其有着信息传播快捷、高效及信息容量大等优势特征,可以实现信息内容的即时性与精准性传播,且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也较为广阔。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党的基本纲领、形势政策与爱国主义等多个领域,要求培养学生契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价值取向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环境下,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指导思想和方向的唯一性。就高职院校而言,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工作比较复杂,不同教学方式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协同一致的工作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密切联系,通过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来提高教育质量。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作用与协同发展,才能有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遵循协同性原则,可以进一步减少各类问题产生,弥补职能缺失导致的教学真空现象,从而确保学生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保证思政教育工作和时代新特性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特点,需要促进其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及社会化。在此过程中,要提高自身自觉性,提高教育工作科学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也并不等于其在某个学科领域里具有较强专业性,要使其成为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新媒体等途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脉络,进而熟练掌握基础常识。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要保障教育活动和时代发展高度契合,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化不仅是客观维度的历史进程,亦是价值维度的概念,此种双重意涵导致现代化理论研究往往体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以国际现代性理论为基准,充分甄别、审视及辨析所引理论的局限性与价值取向,规避思政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产生“学徒状态”的现象。而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形态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规划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立足新时代与新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深厚的“中国理论”引领“中国实践”,以特色的“中国家价值”汇聚“中国力量”,持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现代性与独立性。高职院校及思政教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内涵,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厚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理论基础。
加强党的领导,建设党政机关与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以及高职院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的全新工作模式,这既是高职思政教育的现行工作模式,也是现阶段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日常生活当中所处的不同阶段、空间与方式,构建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其一,构建科学化的教育周期。学校应科学设计高职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工作,构建集大中小学于一体的教育体系,还要重视彰显社会文明与家教家风的熏陶作用。另外,伴随数字化社会与终身学习理念的全面深化,学生成长全过程与社会生活多方位数据将会被不断整合及利用,这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精准化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二,推进全社会教育主体协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仅要积极建设一支涵盖党务工作者、群团干部、宣传人员,以及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为中心力量的专业工作团队,保证该团队后备力量充足、人才辈出,同时还要注重打造一支涵盖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知名人士与模范先锋等个体的高水平、高素养兼职工作队伍,营造全社会多方力量协同育人的良好思政教育环境。同时,彰显各种文化阵地及公共设施所具备的“为群众服务”和思政教育等功能。其三,丰富跨领域与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内容。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现代化的跨领域与跨学科视野,并且也会促进跨领域与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及其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构建全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育人格局,可以吸引更多跨学科和跨领域人才参与思政教育建设的实践中,进而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供给丰富多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内容。
教育方法转型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其转型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信息传输从粗放化向智能化转型。近些年,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其在多样化信息供给、接收及反馈等层面仍停滞在粗放化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超越纸质化到信息化的发展局限,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具体而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逐渐渗透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即在教育活动开始前,思政教师要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或者思政问题,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入探索问题答案和有关理论信息。而后基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补充和渗透,以此来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其二,叙事话语从宏观性向精细化转型。就教育方法来说,思政教师应树立精细化教育理念,摒弃传统重视宏观性宣讲的粗放化教育观念,面向教育对象进行科学分层分类,落实因材施教。思政教师应善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将传统口号式、宣传式以及说教式的宏观性宣讲转变为以情感体验为主的精细化叙事,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及实效性。其三,教育模式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在注重理论传授与道德教化的同时,重视思政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启发智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及增长本领。并且,高职院校应在突出思政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切实优化学生实践素养与能力的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演讲、志愿者活动、红色主题旅行与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个体对于思政教育的实践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进而在后续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做到理论自觉与行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