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23-03-15 03:05宋小莉王绍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交政治思想

宋小莉,王绍源

(1.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2.山西财经大学, 太原 0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社交媒体作为广泛流行的媒体形态,成为学生社交的主要选择。高校可利用其信息传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此,高校需加强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一、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信息呈现方式趋于多元化

社交媒体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提供更多可能。其借助对话式的互动,突破了传统的宏大叙述形式束缚,使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可在社交平台中,分享生活体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学生拥有信息生产权利,其可借助社交平台表达个人意见。社交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有更多社会个体的参与信息传播。同时,社交媒体中的主体交流方式也出现变化,不再以单纯的文字进行交流,接收者可借助表情符号或图片等立体生动的内容,接收信息,并感受形象化的信息表达形式。此外,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契合学生的信息需求。

(二) 形成去中心化的交互环境

社交媒体成为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后,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技术的革新使社交媒体功能得以拓展,在增强信息传播广度的基础上,助力学生获取信息,所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全新生活方式。学生可在借助社交媒体检索信息的基础上,借助抖音、快手等软件,参与内容制作和传播。且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为学生营造更加和谐的教育氛围,赋予学生更多信息创造权利,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创新成为可能。社交媒体的出现,将建构全新交流场域,使教育者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去中心化,为学生和教育者营造更多平等交流机会。也就是说,社交媒体下的教育者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这将使教育者的信息过滤难度加大。此外,当前的大学生习惯在“圈层”中获取知识,而相关圈层将在知识扩散中聚集同类型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而圈层中影响力较高的意见领袖,广受学生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的舆论导向引领者,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三) 衍生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形成了交互开放的传播态势

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呈碎片化模式传播,将助力学生突破时空界限进行泛在学习。学生可随时借助不同移动终端进行知识获取。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得以凸显,其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将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同时,使学生接收海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所需,这说明社交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社交媒体通过互联网建构了交互开放的信息传播态势。社交媒体包含了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块,具备全域式特点。其呈现的交互式传播,使海量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有利于学生自由甄选相关信息。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实时互动和群组交流等模式,将促进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无障碍衔接,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得以拓展。

二、基于社交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 有价值:在学生聚集之处扎根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学生聚集之处展开。而社交媒体是目前学生广泛喜爱的交流平台,其有能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其一,社交媒体可满足学生的多元认知需求。随着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其对新鲜事物也愈发好奇。透彻分析目前广受好评的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发现其中流传信息的理解难度较低,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且相关平台为社会个体提供了相应的交流机会,二者的联合将迅速拓展学生认知面,满足其认知社会的需要。其二,社交平台将满足学生的自我认可诉求。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信息传播,还是信息分享,都能使学生形成满足感,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可需求,其用户黏度也会随之提升。

(二) 有趣味:在学生热衷之处增强存在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备一定有趣性,并且功能上要支持学生表达自我。而社交媒体将在自发流行中传播学生的表达。其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交流意愿。学生热衷在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平台中交流和分享,是因为可在社交平台中快速寻找的志同道合的“圈层”,可基于兴趣爱好进行沟通和互动。且社交媒体将引导志同道合的个体聚集,促进其寻找身份归属。不同的“圈层”也是对不同学生的分类,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类提供指引,可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后,提供教育参考。其二,促进学生形成内容生产意愿。社交媒体的受欢迎程度和其传播形态息息相关,只有能拓展个体思维空间,并使人生成强烈存在感的社交媒体,才能激发个体的内容生产欲望。

(三) 有好处: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处强化引导

社交媒体下的学生可借助互联网表达个人见解,每个社会个体都可“随心所欲”的传递信息,这使网络舆论相对混乱,要求社交媒体在信息传输后具备舆论引导功能,并且借助舆论引导,助推社会个体实现行为或思想的改变。其一,借助提前设置议题,形成话题热点。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可能被有心人诱导,出现言行问题。这需要社交媒体具备相应的信息筛选功能,例如,抖音会通过话题排行榜,引导热点,减少舆论风向的偏差。具备相关功能的社交媒体,可方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设置议题,制造舆论方向,并筛选交流话语,净化社交网络空间。其二,社交媒体是包含学生在内,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的平台,其用户包罗万象。社会个体将在网络空间中听到不同的信息传达情感,网络空间是新的交流空间。而官方微博和思政达人可借助社交媒体展开舆论引导,在话语表达权利交还给群众的基础上,使学生作为社交平台的参与者,增强满足感,以促进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

(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

其一,强化对学生社交行为的正向引导,借助协同发力,形成共赢格局。社交媒体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可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不同媒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再是学生接触教育元素的唯一载体。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正在迅速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中,并存在于学生成长的不同环节,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在某个或多个社交平台中进行同步传播。且社交媒体下的学生信息接触机会增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扰,容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此,应构建协同努力格局,发挥社交媒体优势,促进更多专业和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的增强。其二,构建体验式教育,促进学生在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社交媒体本身具备较强的虚拟性,可充分释放学生活力,学生在网络发言时,将透过网络映射现实。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社交媒体收集意见,借助态度收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征程中,使学生形成共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积蓄力量。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其一,讲好故事,利用有温度和情怀的故事,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社交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含多元内容。内容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取决于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价值。而社交媒体属于开放的信息传播和生产平台,海量信息在网络世界中的传播范围不断拓展。其中的信息可充分借助社交媒体发挥娓娓道来的特点,对好的感人故事进行发扬。例如,社交媒体可聚焦宏观角度,从大的视角,对画面震撼的故事娓娓道来。也可聚焦微观视角,从细节处下功夫,传播画面温馨的故事。对此,需确保思政故事有核心内涵。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会借助叙事化表达,展现核心教育,而在优化故事内容时要紧扣时代诉求,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使更多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映入学生眼帘,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其二,构建良好的故事情境,适时说出合适的故事。社交媒体中涵盖的信息繁杂,有用和无用的信息交错纵横,学生在多元信息冲击下,很容易出现信息饱和问题。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可借助艺术化手段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故事化表达,以增强教育吸引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应在适宜语境和适宜时间中展现动人故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与教育者的信息传播模式息息相关。从此角度来看,教育者在与学生互动中,需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并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进行连接,在恰当的时间叙述合适的故事,充分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染力的提升。

(三)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其一,借助数字化手段传播情理俱合的内容,引导个体克服仅关注个人兴趣或某个圈层的习惯,避免其将自己桎梏于特定空间内。为此,需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媒介素养。社交媒体以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和用户画像分析,可进行信息的精准化传播。这要求思政教育施教者化解全新教育领域的恐慌,充分掌握信息传播技术,并游刃有余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需克服传统千篇一律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数据分析后,为其制定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利用个性化关怀,促进学生触摸思想政治教育温度。总之,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从思想上与其产生共鸣点,使学生真正信服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政治敏锐度。社交媒体会借助碎片化式信息传播,形成信息的裂变,将促进信息覆盖面快速拓展。但碎片化信息传播,容易使学生无法了解相关事件的始末,学生有可能在信息传播时,趋于情绪化,在信息中夹杂过多个人态度。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圈层中,由于相关个体身份认同感较强,其情绪渲染效果也尤为强烈。这要求施教者强化对信息的把关,提升信息敏锐度,及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和舆论引导,敢于在社交平台中发声,并对社交媒体中的碎片化情绪进行道理阐释,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四)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当代高校学生习惯借助互联网沟通和娱乐,网络舆论倾向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而意见领袖作为在特定群体内影响较大的主体,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社交媒体具备去中心化特质,任何社会个体既是信息接收客体,也是信息传播主体,这将为意见领袖培养提供新的机会。意见领袖熟悉社交媒体平台,也了解多元的网络语言,其传播的信息更契合学生的思想诉求,将以个人擅长的形式,在特定领域内发布相关优质内容,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个人观点,继而获得用户喜爱。鉴于意见领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发现其言谈举止皆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因此,其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将关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善于利用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功能,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社交媒体平台时,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价值,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培养意见领袖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效果,以此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进一步利用。一方面,高校可加强对内部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和挖掘,使学生干部、优秀辅导员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群展开正确价值传播。另一方面,高校需对已有的网络意见领袖展开科学化培养,利用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网络意见领袖全面发展,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强化对优秀事迹的科学化宣传,以全方位支持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猜你喜欢
社交政治思想
社交之城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社交距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