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3-03-15 03:05陈晓萌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时代

陈晓萌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州 350100)

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方法。新时代下,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正遭到人工智能的不断“入侵”,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放在系统思维大框架下进行整体谋划和整体推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转向数字化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内部要素运行

马克思认为,总体的运动要连续顺利进行就必须保证内部不同环节之间保持相互协调和动态平衡。整体与局部方法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用来辩证处理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说,它一方面由人的思想观念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体系构成,另一方面又内嵌于意识形态工作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中,各子体系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高校思政教育系统整体体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思政教师侧重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专业课教师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对学生思想品德关注度不够等,导致育才与育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统一。由此,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更加注重内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保障内部要素运行之间形成发展合力,才能在高校思政教育大体系中实现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优化和有效运行,对于实现育智和育德相统一、育人和育才相一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 有助于衔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发展,才能在实践维度更好衔接社会发展现实。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出路,能够不断重塑理论和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陷入理论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问题。为此,系统思维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不仅包含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创新,更蕴含与社会系统创新之间的关联,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检验理论在社会现实层面的实施效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经济运行呈现新亮点,比如人民在需求维度从物质文化需要转为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在运行模式层面从传统人工模式转为人工智能替代,由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的积极衔接,才能在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前沿中实现思政教育理论的及时更新,才能通过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不断增强理论教育成果,才能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

(三) 有助于迎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成好。人的成长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者按照不同阶段设置不同教学内容,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学段划分就是基于人的成长阶段特征,相应地,其教育空间内容也是基于人的智力发育程度来设计,从小学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和基本的道德观念,到中学的学习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历程,再到大学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育内容铺设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由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创新必须迎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瞄准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来设计不同教育内容,保障思政教育创新的内容统一性和育人连贯性,实现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发展和螺旋式上升,是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二、基于系统思维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现实省思

(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实现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强调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和策略。当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的独特价值,就是要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建设。在现实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中学、大学存在着显著的教材、教法以及地区差异。目前,融合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还是从教学主体、载体和环境角度来观察,都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思维价值。这种思维价值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强调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意味着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通过运用系统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运用的现实性

综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来建构大、中、小学协同发展的格局可知,优势与劣势并存。建构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式发展的优势之处在于:第一,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主体、载体和环境角度来看,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分层阶段,由浅入深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避免教育主体因为不同阶段的割裂导致教育内容彼此孤立。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和注重充分利用地方性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的课程设计和规划;同时,要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利用教育系统思维正确引领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的变化过程,保障学生在不同时段思想教育的正确衔接与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成长式导入,助力学生正确加强认知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建构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劣势之处在于,第一,教材方面,小学阶段的教材有各种版本,诸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中学阶段有沪教版、人教版等;大学阶段,全国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较好。第二,小学和中学阶段整体来看,教学内容侧重基本的社会与人文常识,意识形态教育色彩较薄弱。大学阶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大学阶段的思想性和学理性较强。第三,从导向来看,小学和初高中实行的是以会考制度,整体处于考试导向;大学阶段除了研究生招考之外,整体处于学习导向,相比较小学和初中阶段授课的标准型较低。第四,课程内容建设的学理性视角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大学,课程内容建设的学理性和批判性有待增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因受到各类现实因素影响,并未体现系统性。第五,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有严格的学分规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不高。自从各地区推进“课程思政”以来,其建设的实际效果不明显。“课程思政”师资建设队伍以及研究能力、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教材准确阐释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

(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评价的科学性

现阶段,铸造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评价系统,意义深远。注重“宏观—中观—微观”的逻辑框架来铸就科学的评价系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现现代化转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转型的逻辑范式围绕着“为什么转—如何转—转向何方—机制保障”而展开。在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成为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与开展科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互为表里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本身,还是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角度出发,都要探索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体系建构。重视各学段有序有效地衔接,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成长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中小学对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持续更新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在全方位全过程各领域的有机均衡衔接。第二,制定科学评价方案,探索评价体系的全面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内涵丰富,不光是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方法的评价,还包括新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评价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评价。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建构评价体系要注意两点,第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是否合理,指标覆盖范围是否全面,能否全面、系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维;其二,基于大数据得出的评价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即遵循教育主客体的行为特点与发展规律。第三,循序渐进,螺旋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动态建设。高校、中学、小学如何进行有序的衔接,这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现实议题。这是一项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又考量各类现实因素,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系统工程。

三、系统思维进一步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 建立技术为“用”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当下,信息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嵌入是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变革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正以技术嵌入路径巧妙地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思政工作方法带来一定冲击,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实现从经验到数据、从千篇一律到千人千面的转向。由此,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充分学习和掌握人工技能技术,不断提高数字化素养,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利用机器学习、智能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把控学生的重大性、关键性节点数据信息,科学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情感特征、学习模式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被量化的部分,科学把握育人要求、育人目标和育人任务,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 建立健全智能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信息化时代下,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发挥思政教师的“领路人”作用,又要发挥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作用。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为基础,不仅革新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也正推动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变革。由此,建立健全多角度、多层次、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对于教师主体,要科学量化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态度、情感心理的变化等隐形指标,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数据作为重要评价依据,采取更符合学生特点和个性需求的教学对策,不断夯实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反之,对于学生来说,要设计教师教学目标量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指标考核,实现以学生为客体的评价地位。面向主客体的不同评价方法要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

(三) 建立健全智能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制度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度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转的规范保障体系。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要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时代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通过发布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将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运行标准、运营规则以及体制体系,实现由联结到嵌入的转向。不仅如此,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同时,也要在约束机制层面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方案,以此来强化对于人工智能在嵌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总体规划、政策监管和安全审查,为身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制度保护。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