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若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茶更是百花争艳。茶客有品鉴之心,茶商有竞销之需,自然也就有了评议之乐,于是便有了“中国名茶”之选。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因此又被称为“洞庭碧螺春”,唐代时便被列为贡品。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如螺,浓郁甘醇,清香文雅,回味绵长。即便用温开水冲泡,茶叶仍能沉至杯底,入香展叶。
关于碧螺春,清代王应奎所著的《柳南随笔》中记有如下典故。洞庭山的碧螺峰上生有几株野茶,有一年茶叶长得特别茂盛,少女采茶时因茶筐已满,就把茶叶放进了怀中。没想到,茶叶受了体温的热气,散发出奇异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时,巡抚进献“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饮后甚是喜爱,只是觉得茶名不雅,于是观其形色,赐名“碧螺春”。
不过,比起皇帝赐名的典故,老百姓更喜欢“碧螺姑娘”的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江苏吴县太湖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碧螺姑娘。一天,碧螺正在湖边唱歌,被湖里的一条恶龙听到了,它见碧螺貌若天仙,便要娶她为妻。碧螺早与住在太湖东山的渔民阿祥相爱了。阿祥听说恶龙要抢走碧螺,不禁怒火中烧,来到湖边向恶龙宣战。阿祥与恶龙大战了七天七夜,太湖一带的狂风骤雨也持续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风平浪静了,大家跑到湖边一看,水中漂着恶龙的尸体,阿祥也伤重而亡。
乡亲们把阿祥葬在东山脚下。痛不欲生的碧螺在阿祥的坟前种下一株茶树,一边流泪,一边唱歌,一连唱了七天七夜,终因悲伤过度,追随阿祥而去。第二年春天,碧螺栽下的茶树长出了碧绿的茶叶,用这种茶叶沏出的茶水明洁碧绿,香气扑鼻,清爽怡人。为了纪念他们,乡亲们就将这种茶命名为“碧螺春”。
西湖龙井是最著名的绿茶品种,也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区的龙井村而得名。北宋时,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清末时则扩大到西湖山区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故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后将“云、虎”合并为“梅”,即梅家坞,故又称为“狮、龙、梅”,其中以狮峰龙井为最佳,统称为“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绝”著称于世。如今,杭州所属各县及浙江省内其他县区也出产龙井茶,为与“西湖龙井”区别而称之为“浙江龙井”。
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村的狮峰山下,见几个乡女正在采茶,一时兴起也學着采了起来。手里刚采满一把,侍从来报“太后突病”,请皇上回去探望。其实,太后也没什么大病,不过是肝火上升,双目红肿,胃肠不适。乾隆皇帝问安后,便坐在母亲面前,一股清香从袖中飘出,这才想起那把茶叶,便让宫女将茶泡好后端给母亲。太后喝了一口,顿感双眼舒适多了,一碗茶入肚,胃不胀了,肿也消了,太后连连赞叹龙井茶“真乃灵丹妙药”。于是乾隆皇帝传旨,将杭州狮峰山下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树,每年进贡新茶。
关于西湖龙井,还有另外一个传奇故事。传说,龙井村住着一位无依无靠的老大娘,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祖上种下的十八棵老茶树。老大娘体力差,肥料又少,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去,眼看就揭不开锅了。一天,一位老者敲开院门,要以五两银子买下放在院墙角落处的破石臼。老大娘正为生计发愁,自然求之不得。老者告诉老大娘,千万别让人动石臼,自己一会儿派人来抬。老头走后,老大娘忙将落在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好大一堆垃圾,没处放,就把垃圾埋在了十八棵老茶树下。这时,老头带着几位小伙子来抬石臼,一看石臼变干净了,忙问石臼上的杂物哪儿去了。老大娘如实相告,老头一听懊恼地直跺脚:“我花五两银子,买的就是你那堆破烂垃圾呀!”说完扬长而走。到手的银子飞了,老大娘越想越别扭。没想到,几天后,那十八棵老茶树竟生出了新枝嫩芽,新生的茶叶细嫩清新,沏出的茶水芳香怡人,老大娘再也不用为生活犯愁了。十八棵老茶树“返老还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乡亲前来买茶籽。渐渐地,龙井茶香遍了西子湖畔。
这两个故事均为传说,未必真实发生过,却都提到了十八棵茶树。如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留着十八棵茶树,很多到杭州旅游的人会专程到此拍照留念。
西湖龙井还曾多次作为“国礼”出现在中外交往中。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祝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70岁寿辰的礼品中就有西湖龙井茶。1957年,苏联代表团访问中国,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品尝了西湖龙井后,提出希望中国派技术人员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帮助当地居民种茶,但后来因为土壤、气候等原因,栽种未能成功。
相传,在安徽省六安洲白云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得了重病,众僧急得手足无措。一个小和尚从附近的山崖峭壁上采摘了一把茶叶,用炭火烘干,再冲入烧沸的山泉水,然后端给老和尚。老和尚喝了几杯茶,感觉周身通畅,病已好了九分。于是,众僧开始采摘焙制茶叶,这就是后来闻名华夏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一众名茶中唯一无芽无梗、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正因为是单片叶制成,故其外形直顺完整,状如瓜子,所以称作“六安瓜片”。它色泽翠绿、香气清雅、味道甘鲜,不仅能消暑解渴,还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之功效。2008年,六安瓜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六安瓜片的前身是六安茶叶,唐代的《茶经》中已载有“庐州(今合肥)六安”,明代即为贡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赞其“为茶之极品”。清代,六安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内销茶产地,以六安瓜片为代表的系列名茶相继问世并远销京城。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提及六安瓜片的地方就有80多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西部,以六安、金寨、霍山所产最为有名,其中又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又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在齐云瓜片中,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为蝙蝠洞周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于此,其粪便富含磷质,极利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甘美。
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地区群峦叠翠、水源丰盛,为制作优质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传说,很久以前大别山并没有茶,百姓生活贫苦、瘟病流行,到处是悲泣之声。一位名叫春姑的女子不忍乡亲们受苦,决定外出寻找高人为大家治病。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她,向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便能找到一种可以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爬山越河,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直到精疲力竭倒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水中漂来一片树叶,春姑顺势含在嘴里,立刻觉得心清目爽,精神振奋。她顺着水流一路寻找,终于找到了宝树,摘下了一颗金灿灿的种子。
看管宝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春姑,摘下的种子必须在十天之内种进泥土。可十天的时间,春姑是无论如何回不到家乡的。姑娘无助地失声痛哭。神农氏见她如此赤诚,便拿出神鞭甩了两下,春姑立刻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画眉鸟。
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金种子嵌入泥土,画眉鸟在种子上空飞旋、鸣叫,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钻了出来。一路的艰辛耗尽了春姑的心血,她倒在茶树苗旁,幻化成一块似鸟非鸟的大石头。随着茶树渐渐长高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画眉鸟,它们啄下茶叶,飞到患病的乡亲面前。随着一片片茶叶入口,病人渐渐恢复健康。后来,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大别山区从此有了茶园。
信阳毛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信阳毛尖(时称“光州茶”)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制茶工艺越来越讲究,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不过,直到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了品质上乘的毛尖茶,“信阳毛尖”才得以正式命名。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获得“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花语是花朵气质的凝结,白莲花的花语是清正、无邪,如果把这一花语与茶相对应,首选一定是清高如莲的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市,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及半山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时间短,茶树尽得云雾滋润。
传说,明代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知县熊开元游黄山时迷路了,偶遇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老和尚泡茶敬客,熊开元见这茶叶色泽微黄,身披白毫,状似雀舌,开水冲下时,热气在碗边绕一圈,随即转到茶碗中心,升腾至约一尺高,在空中化成了一朵美丽的白莲花。白莲花又慢慢升腾成一团云雾,继而幻化成缕缕热气溢散,香飘满屋。次日,熊开元辞别时,老和尚赠送了一包黄山毛峰和一葫芦黄山泉水,并嘱咐他,只有用此泉水冲泡才能见到白莲奇景。熊开元回到县衙后,恰逢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便禀奏天子,想以此邀功请赏。皇帝传旨令其进宫表演,却不见白莲花开放。皇帝大怒,太平知县忙改口称茶乃熊开元所献。熊开元向皇帝说明缘由,到黄山寺院求得泉水,再为皇帝表演冲泡黄山毛峰,果然出现白莲奇观。皇帝非常高兴,遂升熊开元为江南巡抚。熊开元感慨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前往黄山云谷寺皈依佛门,法名正志。如今在云谷寺旁还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那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黄山毛峰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创制,因采自黄山高峰,又白毫披身,遂得名。1875年,黄山毛峰入沪销售,并名扬天下。
传说孙悟空驾祥云路过九州南国,见脚下茶园碧绿可人,便想采些茶籽带回花果山,却不知如何采种。热心肠的多情鸟便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谁知飞至庐山上空时被庐山美景吸引,竟情不自禁唱起歌来,茶籽落入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
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山间云雾蒸蔚,变幻莫测,不仅为庐山平添了神奇景色,茶叶也以“云雾”冠名,还成就了庐山云雾的“六绝”美名—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气持久、醇厚味甘。由于云重雾厚和日光直射时间短的气候条件,使得庐山云雾富含单宁、芳香油类和多种维生素,不仅茶汤浓郁清香,还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等功能。
据明代《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已传入我国,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到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高僧慧远率领众徒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唐代时,庐山茶已远近闻名。当时,文人雅士云集庐山,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庐而居,开辟园圃,种茶植花,还写下了“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的诗句。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改称“庐山云雾”,其名称出现在《庐山志》中。
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庐山云雾。1934年,庐山植物园建成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十余亩。此前,庐山云雾的栽培与制作也多赖于庐山寺庙的僧人。正如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在《云雾茶吟》中所云:“山僧往采踝胫穿,猩 啼号虎豹前。”可见,庐山云雾是茶禅相通的佳品。
1971年,庐山云雾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被定为中国名茶。(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