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小学科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基于此,文章从兴趣激发、情境创设等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吴彩霞(1984—),女,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形象生动,还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小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准备,因此教师可采取有效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确保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一)教学的设备仪器要到位
要想使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化效用,学校就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学校的资金不够,可以向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申请,尽量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
(二)基于实际情况进行信息技术的利用
信息技术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摆正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具体而言,教师不能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容易使学生失去动手实践的机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添加太多花里胡哨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以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
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打基础,又被叫作启蒙教育。小学科学与语文、数学等存在根本性差异,因其不仅有理论知识的教授,还注重实践探究,需要学生通过做实验探究知识。由于这种特殊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老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消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例如,在教学“观察一朵油菜花”这部分内容时,因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直接接触到油菜花的机会,若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授,通过口述的形式描述植物的形态,学生会觉得很抽象,而无法获得课堂的参与感。
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植物的图片、视频等,然后通过整理归纳制作PPT课件。由于课件将植物的不同部位、生活的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展示了植物的真实形象,因此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技术解析抽象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详细直观地呈现教学中的抽象知識,使教学更为高效、易懂。
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学生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教学重难点,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之中,差异较为明显”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笔者基于此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到不同类型桥梁的优点,了解拱形结构的特点。
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笔者搜索了不同拱形类桥梁的图片和视频,将其制作成PPT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了解不同形状桥梁和不同功能桥梁的异同之处。
在介绍具体的拱形桥梁时,笔者结合放大、旋转、透视等功能对桥梁的材料及用途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
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图示表格的形式,总结不同桥梁的异同点。
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拱形结构之间的差异,快速掌握重难点知识,学习成效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通过信息技术使教学更为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皆处于发展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也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但倘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专注度。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手段,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地球形成基本的概念和认知。
教师:“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人和动物、植物都生存在地球中,而且与地球是共同运动的。但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没办法看到地球的,而且也没办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即便教师再怎么详细地讲解,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这部分知识难以理解,甚至会产生认知的偏差。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PPT演示的方式演示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情景,把地球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逼真的课件演示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还会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通过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奇特的身体构造”这部分内容时,鉴于这部分内容涉及了大量的昆虫习性、兴趣等方面的内容,加上学生不容易有亲眼观察昆虫的机会,于是笔者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展开教学。
具体而言,笔者捕捉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将其制作成标本。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这些标本进行观察,然后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之后,笔者将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课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体会。课件内容是笔者搜集的介绍各类昆虫的图片和视频。
教材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借助信息技术,笔者最大限度地补充和延伸了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环境,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好奇心旺盛,对周围的事物十分好奇,存在一定的探索欲。因此,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入手,以问题导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带着问题走进科学的世界,体会科学的趣味。如此,便可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得以满足,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愉悦的探究体验。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研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伊始播放PPT课件。PPT课件的内容是起重机利用电磁铁移动废铁。
由于这个内容较为震撼,因此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对此产生大量的疑问,比如为什么电磁铁的磁力如此之强,居然能把数吨重的废铁吸起来?电磁铁磁性应该是由通电线圈产生的,如果线圈变少,磁力的大小会受到影响吗?电磁铁一听就是和电有关的,如果电磁数量减少的话,磁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电磁铁的铁芯粗细会对磁力造成直接影响吗?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课件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的关系进行探究。
之后,教师可继续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的发现”这部分内容,并整理归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假设,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验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的其他因素?”
以问题牵引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使他们始终保持探究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又如,在教学“生物细胞的观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搜集完资料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归纳资料,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资料制作思维导图,然后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并介绍本组的思维导图。
在展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给予评价,笔者做最后的总结。之后,笔者再展示和讲解自己制作的完整的思维导图,让每个小组在对比教师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本组的思维导图,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融合新知和旧知,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显著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永奇.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9):114.
[2]黎淑仪,郭恵群.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应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02):79-81.
[3]陈权.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19(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