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艳
2023年2月6日,刚刚过完元宵节,位于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的吴奇敏紫砂工作室就迎来了陆续返程的学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奇敏早早地来到工作室为开课做准备。每节课,她都要全过程展示,到每位学员的工位上进行指导,倾囊相授紫砂制壶技艺,几个小时下来却一点不觉得累。“60岁正是技艺成熟、精力充沛的年纪,我觉得我的艺术生命才刚刚开始。”
把工序压缩到极限
吴奇敏出生在宜兴蜀山古南街,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我们家是紫砂世家,爷爷曾成立了名噪一时的紫砂陶瓷商行‘祥丰泰’,父母都从事与紫砂相关的事业。我从小耳濡目染,对紫砂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1979年,吴奇敏初中毕业后跟在母亲身边做壶。最初,吴奇敏学做水平壶。水平壶是模具壶,要求壶嘴和壶把有相同的分量,这样把壶浸在水中时才能保持水平状。母亲每天工作十三个小时,能做20把水平壶。吴奇敏给自己定下目标:超越母亲,一天做25把。吴奇敏做事干练又肯吃苦,不到一年时间就达成了目标。
第二年,吴奇敏得知邻居阿姨每天能做36把水平壶,而且经紫砂厂检验后,成品率非常高。“我当时非常佩服。她是怎么做的?快在哪里?我一定要学一学。”此后,吴奇敏一有空就跑到邻居阿姨家看她做壺,观察她做壶的手法、动作。“我每次去的时间不同,看到她做壶的工序也不一样。那时,我就有这种想法,干活要动脑子,一定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吴奇敏受到启发,把做壶的每道工序都压缩到极限:半个小时打好50根泥条,其中没有一拍子是多余的;注意力集中,眼睛和手配合到位,一分钟在转盘上做两个身筒,因为一偏,动作就慢了……早晨7点半开始做壶,晚上7点半结束,她一天做出了50把水平壶。
从学艺到授艺
吴奇敏身边有一大批制壶高手。“徐汉棠是我的姨公,我做壶的工具就是他帮我做的。他每天吃完饭就在我家喝茶,看着我做壶。他师承顾景舟大师,看我做快壶觉得好玩就告诉了他的师傅。顾景舟拄着拐杖来看我做壶,在我身边坐了两个小时,说我就像一个杂技演员。慢慢地,我就成了他们讨论的话题,经常有人来看我做壶。”
1985年,吴奇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吴群祥为师。这对吴奇敏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我以前追求快,跟着师傅做全手工壶后要慢,一时改不过来,每次都是做着做着就快了。这时,师傅就让我停下来先做工具,以此来磨炼我的性子。我再做壶时就一点点打磨,体会紫砂的奥秘,五把、三把,慢慢地一天就做一把壶。”第二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了培训中心,吴群祥担任培训中心主任。“我跟在他的身边,不仅学习壶艺,还学习理论知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我也要做老师,将紫砂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2009年,吴奇敏又拜吕尧臣为师,系统学习紫砂壶创作。2000年,她在丈夫华健的支持下成立了独立工作室。“我用顾氏一脉传承下来的技法,让学生们充分学习和感受紫砂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2017年,吴奇敏工作室创办“紫砂特色小镇技艺传习所”,让更多紫砂艺人有一个学习专业紫砂制作的公益性学徒培训场所。在传习所里,吴奇敏不仅自己毫无保留地教,还想方设法为学生们请吕尧臣、顾绍培等名家前来授艺。多年来,她带徒100余人,授课学生超500人,其中9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6人获得工艺美术师职称。
“状元”的诞生
2018年,第四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新增乡土人才项目:紫砂陶制作项目(制壶)。吴奇敏得知后第一时间报名参赛。“我当时已经54岁,由于年龄限制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参赛,因此十分珍惜。”江苏紫砂制壶人才济济,这个项目是大赛中唯一需经过市级选拔赛、省级预选赛来争夺总决赛资格的项目。选拔赛采用了AB模块,将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能力结合,全面考察选手的综合制壶实力。A模块现场抽取了《景舟石瓢》作为比赛器型,要求选手十个小时内完成,吴奇敏凭借扎实的基本功获得了A模块第一名。对于B模块创新,吴奇敏很有信心。她受日本岩手县铁壶启发,将紫砂简约的器型和铁壶相结合,其比赛作品《唐风提梁》逐渐成形。
预选赛在无锡举办,要求选手在“统一泥料、统一容量、统一造型”的基础上做壶。吴奇敏大胆创新,把茶壶图纸中的平嘴改翘了不少,让整体线条更加优美。“我在紫砂厂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更加讲究,在壶嘴、的子、提手的衔接处均采用了暗接法,壶看起来也很舒服。评定时,几乎所有作品都一样,根本分不出哪把壶是谁做的,我做的壶就脱颖而出了。”
总决赛在镇江举行,比赛当天,吴奇敏的主要工具却找不到了。“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现做工具根本来不及。没有工具,其他人可能就直接弃赛了。我思考了半个小时让自己安静下来。”考试有两天的时间,吴奇敏计划第一天先做壶盖和身筒,第二天再做壶嘴、壶把、的子等辅件。“我就用牛角开成的牛片当工具,达不到专业工具的效果就只能一遍一遍地打磨。”在她看来,面对困难要看一个人如何调整心态。“我这次不仅要把唐风提梁壶做好,还要做得比上一版更好。”为此,吴奇敏增强了提梁的肉感,拉高了的子,把壶的假底改为一捺底……整体造型上,壶的线条明快,有托起来的感觉。“完成就是胜利,压线把作品交上去的时候我就像完成了一项使命。”
晚上,徒弟来接吴奇敏。“徒弟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师傅,你完成了没有?’我的眼泪刷的就下来了。”长年做壶,吴奇敏的腰不好,睡不了旅馆的软床,比赛期间都在打地铺坚持,想到比赛的不易,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吴奇敏脱颖而出,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那一刻,她终于放松下来。“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从镇江开车回宜兴,车里播放着《铿锵玫瑰》,她也跟着唱了一路。
多年来,吴奇敏获得江苏大工匠、江苏省特级技能大师、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她坚持帮扶弱势群体,发挥“陶都木兰”志愿者作用,带领徒弟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宜兴紫砂界同仁爱心捐赠。同时,吴奇敏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项目,助推宜兴紫砂文化成为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正式课程。“我想给徒弟们树立一个榜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学手艺要不怕苦、不服输。”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