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们一起聊了聊矿物颜料石绿的故事,这次就让我们来看看《只此青绿》中那抹深邃、悠远的石青色吧!
石青,又称为白青、碧青、鱼目青、扁青、大青,取自蓝铜矿,主要由碱式碳酸铜组成。蓝铜矿被磨成粉末并去除杂质后,就变成了珍贵的矿物颜料石青。明代的《品汇精要》一书曾记录了石青的制作方法:“先捣罗,更以水飞极细,候干,再研用。”意思就是,将矿石捣碎,通过水飞法将矿石按颗粒粗细大小过滤,并且风干,待使用时研磨开即可。作为一种蓝色颜料,石青色深邃、饱满,富有厚重感。
石青石绿的兄弟情
石青和石绿都是传统色。和石绿一样,石青也有头青、二青、三青、四青之分。在中国画青绿山水中,石青是主要的颜色,因为石青具有覆盖性,可以在绘制时一层一层地叠加,层次感强,所以,画家在画山水时喜欢用它来打造山体的质感。
而作为矿物的石青(蓝铜矿)与石绿(孔雀石)紧密共生,堪称穿一条裤衩的好哥俩。与孔雀石一样,蓝铜矿也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当铜矿氧化层处在地下密闭、干燥、二氧化碳丰足的生成环境时,孔雀石容易转换为蓝铜矿;如果生成环境不具备上述条件,蓝铜矿就会转变为孔雀石。这种可逆性互生关系,在自然界矿物群体中非常奇异、罕见。有时,在矿层岩石中,还会出现二者的单晶体共生在一起,造就出一半是蓝铜矿晶体、另一半是孔雀石晶体的精美晶簇。
去古老的矿山寻宝
蓝铜矿与铜矿相伴而生的这个特点,可以作为寻找原生铜矿的标志,因此蓝铜矿的矿產地与铜矿产地高度重合。在我国,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都是著名的铜矿产地,而三者中的顶梁柱则是湖北大冶铜矿。
说起湖北大冶的铜矿,那么一定绕不过“铜绿山”这个地方。铜绿山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的鄂东南矿集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矿床。铜绿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开采时间跨度最长的矿山。根据考古发掘,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采冶活动。铜绿山古矿区的范围,从南至北长约2千米,东西长约1千米。古矿井的附近还有古炼炉遗存,因被炉渣掩埋而保留下来。矿区许多地点的表面覆盖有1米多厚的古代炉渣,总量达40万吨左右,而这仅仅是炼铜后弃置的炉渣。如果以炼渣40万吨来计算,估计古代提炼的红铜就有4万吨!
岩浆母亲来塑造
铜绿山的铜矿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铜绿山的铜矿源于板块构造的岩浆活动。从大陆构造位置上看,这个地区打小开始(从古生代起),不是处于大陆构造活动带上,就是被构造带包了个围,板块构造活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据分析,铜绿山的成矿元素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的岩浆源,也就是说,岩浆岩是成矿物质的主要载体。
那么,富含铜的矿液又是如何进入铜绿山的呢?你可能会说,是随着构造作用产生的断裂带进入的呗。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并不准确。地质学家在研究铜绿山矿田的成矿通道时发现,只有储矿场和岩石之间存在网络连通。也就是说,矿液是通过岩石中微小的裂隙或粒间空隙进入储矿场的。
原来,炙热的岩浆在加热周围的物质后,开始慢慢冷却,体积也开始缩小。在固结的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石接触面上,由于冷缩作用产生了一个向接触面空间汇聚流体的吸力。这就和拔火罐一样,火罐内的气体冷却后,对皮肤产生了吸力,正是这种冷缩吸力促使含矿热液在铜绿山富集。所以,对于铜绿山来说,岩浆就是塑造它的母亲。
孔雀石的绿色、蓝铜矿的蓝色都是矿物本身的颜色,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杰作。而古代画家王希孟借“天地造化”,以流传千年的矿物颜料,勾勒出厚重、苍翠的山水画面,一举奠定了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碑,也给我们留下了瑰丽堂皇、辉煌壮美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