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倩倩(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溧阳白茶远近闻名。学生从小就知道茶叶美味营养,却不熟悉它的味道、生长习性、采摘周期和方式、加工的步骤、包装的要点、销售渠道等知识。于是我校组建教师团队,以传承“茶乡文化”为引领,立项STEAM 项目“茶乡文化”。从“茶之源”探索茶的前世今生,到“茶之艺”探索茶树种植、养护及如何采摘、炮制茶叶,再到“茶之售”学习茶叶的包装、销售技巧,最后以“茶之赞”抒发对茶叶及家乡的情感。整个项目贴近生活的同时,涉及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学科。此项目的创设与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家乡、感悟家乡,热爱自然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科学概念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抽象,还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是学生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的基石。新课标强调学习进阶,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因头脑中那些已经存在的概念,学生会先入为主地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正确的前概念对学习有助推作用,错误的前概念是拦路虎,是要克服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巧用这些已有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近些年,网络问卷深受欢迎,其节省资源,且利于数据的回收和统计。我在课前使用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如表1),发现学生只知道溧阳产茶叶,而对溧阳的茶了解不深,对其营养价值、冲泡等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要激发学生对茶叶的兴趣,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前概念。我通过阅读、市场调查、从家里带茶叶等活动,营造学习茶文化的环境,丰富学生的前概念。
课堂上提问也是常用的调查方法,可以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于这个你想说什么?”“请你先说”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己有经验或前概念。也可以通过举手投票“你有没有遇到茶叶挂杯的情况呢?”来进行大面积调查。
茶文化了解知多少调查问卷
以生活元素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建情境,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世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因学生在课前对茶叶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少,所以为了铺垫和宣扬溧阳的茶文化,教师用茶叶节相关视频营造氛围:溧阳茶叶香飘四海,只要有客人来,热情的溧阳人民都会请他喝杯溧阳茶。以此在课程实施中创设溧阳天目湖茶叶节开幕的情境,让部分学生扮演服务人员,为客人(其余学生、教师)推荐茶叶并组织试喝活动。通过场景的引导,学生融入茶生活;通过直接喝茶的趣味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茶叶容易挂杯、粘在嘴里这一真实情况。生活化情境降低了抽象感知的难度,为学生直接感知材料的性质搭建了阶梯。
科学来源于生活。结合主题布置一些观察类任务,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以发现的眼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活动中下发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分别观察原始茶叶、炒制后的茶叶、泡茶后茶叶舒展的样子,并画下来。这样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茶叶。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茶叶炒制后会卷曲?怎样保持原有形状不变呢?茶叶冲泡后为什么会舒展?为什么开水冲泡更容易出茶香和茶味?冷水冲泡行不行呢?怎么避免茶叶挂杯粘嘴这个问题呢?茶垢怎么清洗呢?如果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课堂,学习就会化被动为主动。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科学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建构。活动中,教师从分析、理解社会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在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后,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原理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学生通过茶壶泡茶了解了过滤的原理,教师留下疑问:为什么冲泡可以激发茶香和茶味呢?现代生活节奏快,怎样更快地实现茶水分离?学生会想到:水浸入茶叶内部,把茶叶的营养带出,茶香和茶味就更明显了;假如让水与茶叶接触更充分(磨碎茶叶、装入更大的容器等),就能让茶叶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科学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概念的迁移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搭建问题支架、材料支架、板书支架、补充支架等,以问题串驱动学习进阶,明确任务链,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助推各项能力的发展。
创设“茶壶不能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喝茶要求”这一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设计师的角色中“设计茶包”,点燃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不自觉地卷入科学探究。例如,聚焦“茶水分离”这一工程问题,学生初次设计壶的内部结构图,第二次设计是常见的滤杯,第三次设计茶包。在诱导猜想后,学生第四次主动设计图纸:有传统的长方形茶包、有加快出茶速度的双层茶包、有漂亮的透明茶包、有可以反复利用的不锈钢茶包、有可爱的金鱼茶包等等。通过比较产品的优劣,优化设计方案,外显工程思维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以不同学科的关键概念或能力为载体,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学生通过研究过滤的条件,了解孔径的大小决定过滤的精度和效率。教师以“茶厂设计包装展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开展“自制茶包”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口罩、棉布、镂空塑料、镂空金属笼、橘子皮、订书钉、缝衣针、电热式封口器、电子秤、勺子、直尺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茶包,尝试冲泡。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材料制作?材料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控制材料的空隙大小?如何提升出茶的速度和冲泡后的美观度?等等。这样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各学科领域的教学合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整体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销售情境中建模,使学生能够在需求推动、设计图迭代、概念构建、辩证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见下表)。
问题串(在满溢茶香的环境)因疫情原因,茶叶外销受阻,能想办法帮助茶厂渡过难关吗?1.家中谁最喜欢喝茶?一般在什么情况会泡茶?怎么喝的?你喜欢吗?为什么?思维训练初入情境,勾起对家乡茶叶的美好回忆。通过调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实证精神,锻炼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2.针对喝茶会有茶叶粘在嘴上、茶叶会涩口等问题,你能设计解决方案吗?请在考虑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选择材料制作模型。任务链总目标:帮助茶厂设计、包装、销售茶叶。任务1:调查现在茶叶在哪类人群中比较受欢迎。逆向思维:分析受欢迎的原因、在非茶客群体中受限原因。任务2:针对调查结果,设计模型,根据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3.你能调整方案解决测试时反映的茶包太大不能放入杯中、茶包太小茶叶浓度不够、茶包太丑、使用麻烦、污染大等问题吗?任务3:调整茶包的大小及款式,结合常用杯子的大小和用茶习惯等,进行个性化定制。通过实物测试,强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众多材料和工具中选出最合适的,力争设计和建造出最优模型,锻炼设计和建造思维。通过计算、称量茶叶、量取茶包布等,量化每包茶叶的分量,规范标准化制作包装的尺寸,锻炼数学思维。带孔的铝箔包装、棉布包装、玉米纤维纸包装、尼龙包装、完整茶叶包装、茶沫包装等个性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我们利用智慧发明了形形色色的茶包,并根据包装的特点,标上完善的使用说明,但茶香也怕巷子深,你能根据不同茶包的特点设计一些广告词帮助推广茶包吗?任务4:推广销售:结合各类茶包的特点(如观赏性强的金鱼尼龙完整茶叶包、泡茶速率快的W 型双层茶沫玉米纤维纸包装、橘子香味与茶叶融为一体的橘柑茶等),设计广告词,进行推广,比一比谁的广告词更有诱惑力。通过编写广告词推广自己设计的产品,考验想象力,训练创意思维。在赋予作品更美好寓意的同时,强化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的科学态度。
具身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活动方式而形成的,要注重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具身学习是一种身体动作经验、认知想象与行动的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与大脑的协同参与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态度责任是学生在对科学观念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具身式探究实践的支撑下,通过科学思维内化而形成的必备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课程中的集中体现。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带着新的体验引发质疑,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穿行,在感悟中升华。通过前期调查,熟悉茶树的生长习性、采摘周期、茶叶加工方式等,不断深入强化的是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随着对茶叶的包装、设计、销售的思考,学生从产品设计到实践,不断迭代的是加工的标准和技术,不变的是学生的细心、耐心与恒心,强化的是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的态度;在工序、材料、加工方式的抉择中,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在整个合作讨论与实践中,不断强化的是为社会发展所需和个人终身发展奠基的态度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