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华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定点扶贫”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确保实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2020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黄渊基(2021)[2]认为,2020 年后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定点帮扶”由此诞生。
文章研究的“定点帮扶”是指各相关单位派驻的驻村帮扶人员,帮扶人员有医务工作者、银行工作人员、学校老师、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其中有的担任“第一书记”,也有的担任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时间为两年。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对口帮扶机制,以顶岗锻炼、传帮带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基础。
金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要素支持作用。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近几年我国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制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近年来,虽然农村信用体系及金融科技有所改进,但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信息资源不充分、农户金融知识不足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制约了金融发挥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差异化特点。金洋等(2018)[3]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方进行实地调研,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村,通过随机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农户对储蓄、融资、支付结算等业务需求较高,占比分别高达87%、31%、44%。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金融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代替传统柜台支付结算业务。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农户需要在当地金融机构办理耕地保险、林业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医疗补贴、农民工工资、投资理财、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等金融业务。农村金融需求存在差异,高收入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在信贷融资、投资理财等方面;中等收入农户聚焦在保险、消费金融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低收入农户金融服务需求更多是在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和普惠金融等方面[4]。
商业银行是经营性业务机构,业务发展秉承“三性”原则,收入作为信贷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保障,直接影响农户融资的可能性以及融资额度高低。程恩江和刘西川(2010)[5]结合安徽省的经验,发现被调查地区农户的借贷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农户存在融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信贷融资的需求不高,而农户收入水平有限、收入不稳定等因素是影响农户信贷融资需求不高的核心原因。
农户受教育年限、收入对农户的借款数额都具有显著的影响[6]。同时,农户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种植业收入高低、教育支出、生活支出对信贷获得的可得性也有重要的影响[7]。
金融需求者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不了解所导致的认知偏差、行为偏差是造成金融服务不足的重要原因,对金融产品不熟悉也会影响金融决策,其原因是公众对金融产品不熟悉,就不会有需求。周雨晴和何广文(2020)[8]研究指出,金融素养是影响农户金融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介效应可达14%左右。张乐柱和王剑楠(2022)[9]研究认为,金融素养缺乏会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知偏差与非理性决策,抑制有效金融需求。宋全云等(2017)[10]研究认为,较高的金融素养会显著降低金融排斥的概率。
由于乡村地广人稀,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银行对微观主体借款人信息获取以及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障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11]。此外,鉴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考核机制、经营风险承担机制规定,加之监管风险评级与财政货币政策挂钩带来的压力,银行一般不愿意有信用风险敞口存在,在信贷业务方面均存在“唯抵押是贷”现象,因此,农户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不足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农村家庭金融服务的可得性。1981 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Stiglitz)和韦斯(Wessi)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因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自身真实收入和风险等级难以有效评估。另一方面,农村区域化特点和农村家庭的微观特征因素,会因信息不对称(不知道、不了解)导致金融服务获得困难。
关于如何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钱龙和张桥云(2008)[12]研究认为,政府担保对解决农户融资难有重要的作用,能增加农村信贷供给。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其根本原因是在金融供给约束下,农户特征造成信息不对称,因此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缓解农村融资困境[13-14]。
金融包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农村家庭金融服务可得性。为了解决金融排斥,深入推进包容性提高,实现经济成果共享,各国从不同层面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理念与我国提倡的“包容性发展”“和谐发展”等战略思想一致。
何德旭和苗文龙(2015)[15]研究认为,要设计有效的普惠金融制度,消除金融排斥,提高金融包容性。王珂英和张鸿武(2016)[16]构建了农村金融包容指数,除广东省和海南省外,我国西南和东南地区的金融包容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其中江西省最低,为0.205,四川省是0.226,属于较低水平。由于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地区面积大、城镇化率低、人口基数大以及地理位置偏远造成的交通不便,使其得不到正规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缺乏的状况一直存在,农村金融包容程度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级的政策层面都在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并给予大量的政策倾斜与支持。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村信用社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不断创新“三农”金融产品,有专门针对农业产业创设的花木、茶叶、水产、水果、粮食等金融产品;有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针对整村授信推出的“批量授信贷款”;有针对农业生产设施抵押的贷款;有针对特殊群体的如创业、妇女、助学等类型的惠农贷款。在贷款利息方面,除了可享受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外,还提供贴息等。
在风险控制方面,按监管要求,涉农贷款的不良容忍度高于一般贷款的3%。在金融账户服务方面,个人业务的开户、跨行转账、短信费等费用类项目基本都是免费的。在电子化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银行还专门针对农村客群研发了“关爱版”手机银行版本,具有字体大、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不知道、不会操作”等金融知识素养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农村家庭金融服务的核心因素。据《中国家庭金融中心调查问卷(CHFS)2019》数据可知,从信贷需求者来说,“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申请过程麻烦、不认识银行或信用社工作人员”等困难和担心成为其没有申请贷款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80%,仅有6%的申请者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被拒绝。此外,针对问卷中“您家为什么没有购买银行机构金融理财产品”问题,受访者的回答结果中“没有相关知识”以及“不知道如何购买金融理财产品”占比高达64.41%。
综上,从之前的定点扶贫实践经验来看,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定点帮扶”人员和传统的网点机构,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作用,农村家庭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不懂、不知道、担心、没有熟人”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但大部分问题都是“定点帮扶”人员可通过现场讲解、手把手教等方式解决的。因此,可以通过人员的结合,让“定点帮扶”人员同时成为金融工作人员,让每一个“定点帮扶”团队成为一个金融助力团队,延伸银行服务半径。
“定点帮扶”驻村时间为两年,帮扶人员长期生活和居住在帮扶地,对帮扶地的农业产业资源禀赋及发展情况,当地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诚实守信情况、生产能力等信息比较熟悉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延伸商业银行网点服务半径,能很好地传递、协调、处理商业银行与农村地区(家庭)具体的金融服务内容。
“定点帮扶”人员可收集农村家庭金融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商业银行,协助商业银行为农村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发挥“定点帮扶”人员“熟人社会、知根知底”的信息对称优势。由于“定点帮扶”人员对当地农村家庭情况比较熟悉,能承担需要银行现场调查的一些工作内容,如银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工作,降低了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了申贷效率。“定点帮扶”人员可现场指导农村家庭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获得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定点帮扶”延伸了银行金融服务半径。“定点帮扶”人员可通过讲解和宣传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家庭金融素养,引导农村家庭形成和掌握财富积累的思维和方法,增强金融风险意识,防范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
现阶段,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推出了“第一书记贷”,以“第一书记”为支点,结合帮扶地实际情况,由“第一书记”向银行批量推荐优质农户借款申请。“第一书记贷”通过拥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熟人”(第一书记)推荐优势,拓宽了农户信贷场景和授信来源,也能保证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第一书记贷”是运用金融力量赋能基层党建,以金融手段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该产品拓展了“第一书记+”的工作内涵和外延,是“定点帮扶”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经验之一。
“定点帮扶”是我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国内诸多单位围绕“定点帮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定点帮扶”与“金融扶贫”两者相辅相成,建议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调动金融系统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多方资源,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元化金融扶贫体系与合作机制,从而形成金融行业扶贫和定点帮扶良性互动、相互助力的良好格局。
为助力金融机构与“定点帮扶”人员的精准对接,有必要从全局统筹和规划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破解大数据共享的制度瓶颈,助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整合,打破数据共享壁垒。
推动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和“定点帮扶”数据的互联共享、传输对接和协作协同,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农业数据信息共享、互通和开放利用。这将有利于在金融结合“定点帮扶”的过程中,让参与各方牢牢把握“精准识别扶持对象、精准定位扶贫主体、精准实施帮扶手段”的原则,系统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等问题。
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保持“定点帮扶”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干劲不松”[17],做到脱贫不脱帮扶,帮扶不离金融。长期以来,“定点帮扶”队伍来自于全社会方方面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等单位选派了大量德才兼备、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定点扶贫地区挂职扶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定点帮扶”人员的综合能力,建议探索形成金融机构与“定点帮扶”人员的定点培养与对接机制,并加强对“定点帮扶”人员的金融基础知识培训,如金融产品、准入条件、利率、收费情况、业务办理流程等相关的银行金融服务内容,以更好地发现、挖掘、收集、处理农村家庭金融服务需求。
文章提出以“定点帮扶”为抓手,通过人员的结合,让“定点帮扶”人员同时成为金融工作的人员,让每一个“定点帮扶”团队成为一个金融助力团队,发挥“定点帮扶”人员“熟人社会、知根知底”的信息对称优势和“扎根当地、贴近农民的”服务半径优势,形成“定点帮扶+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效应,将“定点帮扶+金融”塑造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名片,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