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张长江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带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威胁到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可以吸引城市人口回流,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农业的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乡消费市场的融合和升级,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模式将向着更加环保、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提高,人口流动也将得到促进。这样可以使城市和农村的人口资源被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吸引城市人口回流,推动城市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这样可以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动力。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农业生产模式将向着更加环保、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这样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人口仍占比较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产业,农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农村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后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应被视为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化耕作技术和先进农机装备,提高农作物品种质量和产量。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这些平台可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市场的对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广现代化耕作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先进农机装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农民和农业企业购买和使用先进农机装备,推动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广现代化耕作技术和先进农机装备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需要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新的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进农业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速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认证标准和监管机制,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强化对农民绿色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种植、养殖等生产方式,促进农民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建立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制定相关绿色农业政策和法规,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产业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提高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水平,是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乡村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乡村路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乡村路网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乡村路网建设可以加强物流运输和市场流通,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市场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要加强对乡村路网的规划和设计,优化路网布局,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
2)挖掘和优化地方特色产业。乡村地区可以通过挖掘和优化地方特色产业,利用地方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和产品。要注重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的有效举措,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形成新型产业形态,政府可以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发展休闲农业,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度,推动农产品向高端市场转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建立起从农产品产地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通过电商平台、农村超市、便利店等多种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组织农民共同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形成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政府可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4)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投资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居民融入城市和现代化社会,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让农民群众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开展示范引领,推广先进经验,可以通过组织示范村、示范户等方式,向农民群众展示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经验,让他们了解到现代化的环保理念和技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可以通过组织农村环保志愿者、环保协会等方式,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环保教育的普及,提高环保教育的质量,可以通过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培训、建立环保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形成环保教育的长效机制[3]。
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农村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威慑效应。建立农村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形成环境信用档案,对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通过信用评价激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4-7]。进行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让农民群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素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注重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1)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建设。继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支持和鼓励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2)加强农村教育保障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关爱,并为其提供相关的教育帮扶和资助。
3)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覆盖面,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和帮扶措施,提升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农民的养老意识和能力。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批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设施,如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等,为农村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创新,如乡村文学、乡村电影等,发掘农村文化的创新活力,促进农村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中,需要注重农业现代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完善农村综合服务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和现代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