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燕
(福建陆源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策略,对农村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关乎土地的规划与开发,更涉及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内容。在国土统计规划的引领下,通过对农村土地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利用,可以实现耕地保护和农村产业升级的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繁荣[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建设用地逐渐增多,如N 市的L 村,2021 年总人口数541 人,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为18.781 1 hm2,人均建设用地达到347.15 m2,远高于该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20 m2的标准。农村建设用地的不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随意建设,无形之中占用大量的农田甚至是永久基本农田。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也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1)农村建设用地很大一部分是建设在优质的耕地上,人均建设用地过高,大量占用优质耕地,导致农村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也导致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减少,加剧农村粮食安全问题。
2)农村土地资源向建设用地转化,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农村经济陷入单一发展的窘境。过多的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引发了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生态问题。人均建设用地过高会对农村土地利用造成负面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限制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加剧了城乡差距。此外,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影响传统农村社会的稳定性[2]。
一方面,不同地区的耕地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在南方山区,大量山垄田及坡耕地的存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下场暴雨下游流域就成“黄河”,严重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农田内部,部分土地因不当管理或荒废而未能充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受到抑制,影响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耕地分布的不合理性也对农业生产造成深远的影响。山垄田及坡耕地的质量往往较差,不利于机械化耕种,限制了农业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导致农村青壮年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务农,无形当中减少了农村劳动力,造成耕地的抛荒闲置,拉大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3]。
1.3.1 土地承包经营不规范
1)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缺乏透明、公正的流转机制,导致一些农户难以找到合适的流转对象,使得土地承包难以顺利进行。
2)一些地区存在土地权属不清、土地流转合同不完备等问题,使得承包双方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也进一步限制了流转的推进。此外,农民对土地保有情感强烈,对土地流转持保留态度,也影响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流转。
3)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不足,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推进。
1.3.2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不足
1)传统的分散式农业生产模式仍然存在,导致土地碎片化、资源浪费。
2)农村农田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使得土地生产效率无法充分提升。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影响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一些农户流转土地后仍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影响了土地的高效利用[4]。
3)农村土地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5]。
1.3.3 农村人文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农村特别是传统的山区农村,往往存在着极具历史考究意义的古民居、古建筑,这些本该受保护的建筑,随着小洋楼、小洋房在农村兴起,拆旧改建成风气,很大一部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被破坏,导致在对当地文化历史的探究提升上没有处理好保护与文化展示、传承的关系,只是片面地专注于其中某一方面的规划建设。
1)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确保山、水、林、田、湖、草的合理布局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2)科学评估各类土地资源的特性和潜力,依据土地适宜性、生产力、生态功能等因素,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分区。在布局上,将重要湿地、生态林、公益林等高价值的保护区划归为生态保护区域,保障生物多样性。而农用地可以根据农作物适宜性进行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充分考虑水资源布局,确保水源地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乡村景观,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4)合理布局的实施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建立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机制,保障布局原则的顺利实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
2.2.1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耕地集中连片
通过整合零散分布的耕地,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优化农田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结合现有的土地管理政策,将地形坡度大于25°且不宜耕种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将地形坡度小于15°且宜耕的林地、草地开发为耕地,尤其是现有耕地周边宜耕的资源,采用土地“置换”的措施,将其开发为耕地,既实现耕地的集中连片,有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也保证了林地的数量,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土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2.2.2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完善耕地的灌溉系统,保障农田的水资源供应,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建设排水设施,防止水涝和积水,保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新建生产路,提高耕地的耕作便利度,同时也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保障。同时,推广绿色种植、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保障土地资源的长期可用性。绿色种植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方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有机农业则强调土壤养分的平衡和有机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保障土地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2.2.3 开展生态修复,美化人居环境
传统村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村庄“裸房”现象突出,房前屋后杂乱,且存在临搭违搭,废弃建筑与杂乱搭盖的现象,附属房数量过多,居民点菜地影响美观,影响村庄整体风貌。根据统一规划,结合村庄历史文化底蕴,对村庄“裸房”集中改造,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和使用效益,同时开展河道整治,修建健康步道及公园,美化乡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家园,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2.4 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和乡村景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区、绿色果蔬种植区、生态农业采摘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增加农村居民经济收入。
2.3.1 加强土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通过整合零散、低效的小块农田,将其整改为成片规模化耕地,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效率。依据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如砂质土壤地块种植甘薯、淮山等薯类作物,合理划分不同等级和用途的耕地,以达到最优的作物种植结构。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这种整合与优化措施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3.2 推动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
通过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发展轮作、套种技术等,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结合精细化管理、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监测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等数据,实现精确农事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通过科学施用肥料,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的健康。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手段防控病虫害,减少农药的施用,保护生态平衡。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高土地的产出,也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培训和科普,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技术,提升其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2.3.3 鼓励农田流转与合作社建设
通过积极推动农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化耕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出。同时,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有助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提高生产效益。通过合作社促进农民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通过耕地流转和合作社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合土地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的集中连片,有利于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设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产品增值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整治鼓励农村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为增加农业产值提供支撑。综合整治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综合整治还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间接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提升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向农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通过合理规划,支持和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有机农产品、高品质水果等,从而丰富农村经济结构。综合整治有助于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和服务业,提升农村经济的多元性。通过规划和开发农村旅游、生态养殖、乡村文化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还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实现农村产业链的衔接,将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对土地的全面整合,划定用地功能区,避免过度分散和无序开发,从而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合理规划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为农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的保障。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优化,通过规划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等多元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韧性,这有助于农村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在不同产业间有更多的选择,从而稳定农村的经济基础。综合整治鼓励农民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这种科技创新的推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土地规划和分区管理,为农村土地利用提供明确的指导。通过划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功能区,如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乱占乱用和无序开发,有助于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专业化。通过建设农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强化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土地管理具有深远意义。其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有序的布局。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整理,促进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布局更加集中连片,从而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生态环境治理,美化乡村环境;通过对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总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村土地管理向现代化发展,为农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