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

2023-03-14 00:44:48黄灿源
山西农经 2023年24期

□黄灿源

(福建省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是新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落实到位。福建省山地、丘陵较多,耕地资源相对匮乏,需要进行农田连片建设,通过对农田进行改造,满足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应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发挥农田在当地的生态建设效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是采用一系列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田经营管理中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农田经营模式。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必须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或避免施用化肥、农药,以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并达到保护土壤、水源、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减少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目的[1]。在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模式下,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可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和能源等,保证水肥一体化、精细施肥、精确灌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进行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在保证农业收益的同时,确保农田的生态多样性,促进农田保护和培育有益生物,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生态平衡。

2 案例阐述

2.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阐述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太华镇正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全县耕地总面积1.42 万hm2,2020 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0.47 万hm2,没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立地条件较差,地势相对偏远,山地、丘陵多,集中连片程度较低,多数为零散农田,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结合国家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加强对当地耕地的保护、提升地力,大田县太华镇开展了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针对粮食产区、农产品优势区,夯实基础、确保产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对地势较差、地形特殊的地区,则要因地制宜采取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结合当地情况进行空间资源规划,加强水资源应用和污水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完成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田特点,合理进行范围区划,加强集中连片建设,并保证农田质量,通过分期实施,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整体整治。

通过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用绿色技术发展引领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优化农田布局、保障农田生态、确保灌排通畅。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突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少硬化、少砍树、慎填塘,建设生态环保型工程。完成建设后,耕地土壤pH 在5.5~7.5,保证有机质含量超过20 g/kg,养分比例适宜农作物生长,满足生物生长需要。保证田块、沟渠、道路的结合,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和尾水利用的协调性。

2.2 建设方案

2.2.1 平整土地

为了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农田状态、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容量等因素优化土地的结构和布局。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肥力、水源等因素合理划分田块,使农田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农作物生长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完成土地的平整工作,控制农田地表坡降。土地平整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平整土地可以改善农田的水土流失状况,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平整过程中,必须保护耕作土壤,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同时深翻土地,减少障碍层,实现农田耕作层的改善,提高土壤有效层的厚度,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状况、农作物种类、机械工作效率要求、排灌系统的设计确定农田的长度、宽度以及农田分布的方向。这样既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又能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完善农田排灌系统,保证农田的水分供应和排水需求,为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2.2.2 改良土壤

利用农艺、生物、工程等配套措施改造田间基础设施,进行土壤改良工作,结合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翻埋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深耕、排灌,改良土壤的不良构型,提升耕作层厚度,为农作物生产创造良好条件[2]。对建设占用的耕地耕作层进行剥离再利用,对新开发耕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治理盐碱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建设过程中,推广科学施肥,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性。例如通过改良土壤,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并配合农用机械设备、秸秆还田等技术,避免农耕过程中存在的施用化肥等不合理情况。加强对土地的监测工作,改造过程中,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分析和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根据当地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管控。

2.2.3 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

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需要按照大中小并举、蓄水引水结合的原则,同时需要避免过度利用地下水,水源的利用要以地表水为主,优先接入经过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处理后的尾水,并且要避免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3]。结合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需求,按照灌排并重、骨干工程、田间工程的需求改造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管溉、喷溉、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田灌溉的保证率,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数。针对水资源紧缺的重点地区,建立高效节水的灌溉示范区,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进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并对各种小型水源工程进行改造。

2.2.4 修建田间道路

当地有很多农田间交通不便,通过优化田间道路、合理布局,确定合适的路网密度,可满足各种农机出入的需求,提升农机作业的便捷程度。为满足生态环保要求,机耕路应为水泥路、泥结石路、碎石路等其他生态环保结构,同样,生产路为素土路、砂石路、石板路等其他生态环保材料结构。其中泥结石路面相比其他的道路工程,能更好地利用碎石的相互嵌挤作用及土的黏结作用,让碎石缝隙中的泥浆与道路上的碎石屑构成完整实体,在方便生产的同时也能给周围动物、微生物提供栖息、通行的道路,满足生态建设需求。

2.2.5 完善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设施

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时要开展有关治理工作,包括加强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地表径流集蓄和利用设施建设,降低农田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并以生态脆弱的农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建设和修复生态护坡,建设农田周边防护林带[4]。例如在生态护坡建设中,可以使用卡扣式生态砖对护坡进行衬砌,依靠生态砖的孔隙间缝为水草等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不仅能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同时能提升景观品质。

2.2.6 完善农田输配电设施

农田的生产、耕种设备需要电力支持,应在电力设施安全、高效、低耗的原则下开展农田输配电设施的建设,合理布置农田弱电设施,给河道提水、泵站、灌溉等设备提供电力。为有效利用能源,应采取智能优化信息控制系统,实现农网、泵站、物联网融合建设,提升用电质量、供电水平。

2.2.7 强化农田科技服务

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农田状态的监控,掌握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状况,实现对农田的跟踪。推进科学施肥、数字农业、病虫害生态防治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农田内部建立监测网络,确保农田全覆盖,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实现对智能化灌溉泵站、灌溉系统的实时控制。

2.3 面临难点及应对措施

2.3.1 丘陵台地

在丘陵台地范围内缺少足够的水利、交通设施建设,并且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自然降水利用率也较低,存在水源不足、干旱等问题。针对这类地区,需要建造等高水平梯田,加强拦蓄水、田间道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田块以梯田为主,灌溉系统水源主要为来河过境水、山涧水、水库水、塘坝蓄水,输水管道包括明渠、管道,排水方式采用自流方式。对于上坡区域,需要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使用水泥路满足丘陵台地的对外交通需求,田间道路应为水泥路、泥结石路,以符合生态环保需要。

2.3.2 河谷盆地

太华镇有很多河谷盆地,导致该地区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基础设施不健全,老化失修问题严重。为此,需要更新道路、沟渠等,建设各类防护设施,并使用环保材料建设道路。

2.3.3 丘间冲垄

丘间冲垄区域主要存在区域内水利设施不足、交通设施欠缺等问题,同时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高地缺水,低洼地区出现酸瘦、冷烂等问题,以及排水、排渍困难的情况。针对该地区情况,重点建设灌排沟道、截洪排水,并加强田间道路建设,强化田块的平整工作。对于底部的田块,采用小规格格田、方田或者梯田,上部的田块以梯田为主[5]。灌溉可以使用山涧水或修建蓄水池,输水方式包括明渠、管道,排水以自流方式为主。沿着耕地边界修建截水沟,梯田一般根据地形高线进行平整工作,对底部按照方田、梯田的方式进行平整。在山谷的谷顶栽植保持林,避免水土流失,在底部排洪沟两岸修筑护坡,避免山洪破坏田地。

2.3.4 沿溪沙地

大田县有很多土地在溪边,这类土地在雨季时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且区域内缺少护岸工程,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对此,需要针对沿溪沙地进行土壤改良、格田平整、农田防护等工作。田块采用规格较大的格田,使用过境水灌溉,并修筑防冲护岸避免洪涝灾害。对外交通为水泥路,田间道路包括泥结石路、砂碎路等。

3 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管理

3.1 资金投入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满足生态建设、基础建设和维护需求,所以需要做好资金筹措工作,满足农田建设需求。可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保证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地方要严格按照上级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合理使用上级资金,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政策的支持。县级政府需要协调财政支出,逐渐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的投入力度,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建设思路,将高标准农田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提高项目的建设和投资标准。为了吸引更多资金,还可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吸收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并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3.2 技术支撑

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应用大量技术,并在农田建设的过程中推广各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进行技术探索,以满足当地建设需求。针对农田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引进和吸收农田建设新技术,实现工程建设和农业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成果的创新和转化,提升项目管理技术水平[6]。为满足技术推广需要,应培养有关人才,强化对高标准农田的勘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提升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做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可以购买强化耕地质量的监测服务,合理设置监测网点,建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7]。

3.3 健全监督考核工作机制

通过监督考核能保证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推进,也能确保建设质量,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激励表现优秀人员。建立定期调度、分析研判等制度,做好对建设项目的日常跟踪指导工作。对完成较好的项目应加强政策倾斜和支持,对于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的项目,可对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和处罚。监督工作要鼓励各方参与,形成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有效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尤其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项目规划、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监督考核体系的支持下,开展风险防控预警工作,有效进行廉政建设,严明工作纪律,防范农田建设管理风险,实现对农田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并开展工作指导。

4 结束语

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能够满足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要求,同时有利于福建省在复杂地形中高效利用有限的农田资源,推动地区农业发展,满足粮食等农产品的产出需要。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资源水平进行优化,合理应用新技术,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地区粮食安全、提升防灾抗灾能力,也能发展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种类和提升农产品档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