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婷,古杨梅,周良武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并为实现乡村振兴给予指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完成乡村振兴发展的途径和立足点。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国乡村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独特的管理制度,最终形成独特、稳定的农耕文化。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复杂性和多元性。乡村振兴需要立足于农耕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契合,从而发挥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探讨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意义及路径,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农耕文化正是在农民的辛苦劳作中产生的,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勤劳协作”“御欲尚俭”“革故鼎新”的思想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追求和谐的民族,古代农耕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保护生态平衡,强调耕作不违农时,顺天而行。古代农耕人迁入自然滩涂、沼泽湿地定居,适应自然,选择适宜的草地开荒种植,饲养家畜。其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作为生活资料,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自然供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农耕起源初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和选择性。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古代农耕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尊敬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模式。
古代农耕人对自然有着十分强烈的亲和感,其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等观念与现代和谐、环保、低碳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与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目标高度吻合。因此,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把乡村建成村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
精耕细作的“男耕女织”作为中华农耕社会最基层的劳动关系,体现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劳致富、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超出一般享乐的范围,劳作与汗水作为一种普遍的幸福价值观成为共识,并普及到各家各户,使之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即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此外,我国古代极力推崇这一价值观,“天子亲耕”“后妃亲蚕”的表率是官方倡导的最有力证明,在官方的推动下,这一价值观得以代代延续。
全体农民为振兴乡村勤劳协作、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建成“人相亲,心相通,情相牵,邻里和睦”的乡风文明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是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传统农耕文明中以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和遵规守约、邻里互助的优良作风与“地相近,人相亲,心相通,情相牵,邻里和睦”的文明乡风高度契合。
我国古代的农耕思想、种养地技术、农具创新、土地制度长期领先世界,并在发展中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充分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从先民刀耕火种、轮垦烧荒到利用水利灌溉农田,实施沟洫农业,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到唐宋时期曲辕犁取代直辕犁,我国农业不断向精耕细作发展。同时,我国的选种、整地、追肥、收割等技术也得到发展。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继承技术和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中华农耕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这种“革故鼎新”的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这一目标,就要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提升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推进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产业兴旺需要与时俱进,这与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革故鼎新”意识明显吻合。
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无论在实现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还是乡村振兴中都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农耕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同时有利于“育农”与“乐农”。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逐渐得到重视。我国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具有哲理的农耕思想。例如,农民在农耕时有一套“黄金准则”,其会寻求“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这些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切实可行的乡里制度,经过历史沉淀,凝结成中华五千多年农耕文化中的精华,在新时代仍然闪闪发光。优秀的农耕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验与智慧。同时,传承好农耕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必然使命。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批懂管理、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新时代农民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作,不仅要使其掌握现代科技和技术,懂农业、懂科技、懂网络,还需要培养其道德、文明和价值观。而传统农耕文化中存在许多“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德精华,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育民作用。
农耕文化中许多思想与乡村振兴的和谐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如崇尚合作包容、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乐天知命等。同时,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实践总结,其蕴含的和谐、取宜、守则等理念十分符合当今的价值理念,如在劳作中孕育出的团结统一、尊老爱幼、邻里相帮、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对人民养成节俭、勤勉、自律、诚实的品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培育能自我督促、追求进步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因此,要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使其发挥“育农”作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发挥农耕文化的“乐农”作用,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可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创作文化产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农村文化氛围。如山西的威风锣鼓、湖南的苗族接龙舞、四川的木偶变脸表演、云南楚雄的沸腾彝山、青海藏族的舞蹈雪域欢歌、新疆麦盖提县农民画和刀郎舞等[3],这些都是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精华,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使乡村具有浓郁的乡村情趣,对培养文明乡风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些文化产品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民积极健康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艰苦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如今,我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旅游成为人们推崇的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方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如能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更好地展示与发展农耕文化资源。因此,要通过深度融合当地特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使之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如“红色文化旅游村”“原始生态村”等。要突出当地农耕文化的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加强对当地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旅游的服务质量,也可结合农耕文化与科技,升级改造,形成现代化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实事求是,出台适合当地农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政策,从而促进乡村振兴[4]。
优秀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作为存在物,是经过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和实现需要的满足。人的对象化活动分为实在对象化和象征性对象化,前者是人通过实践、劳动展示人的物质性力量,后者是人通过艺术、理论等活动彰显人的精神力量。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就需要运用人才的对象化活动,鼓励和培养一批懂农耕文化的人才,支援农村发展,为农耕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耕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赢[5]。
1)可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重点引进懂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技术性的人才,并帮助其适应乡村的生活。
2)秉持“懂土地的,才明白土地的可贵”理念,培育一批当地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技艺传承人,发扬当地人才的才能,培育懂农业、懂科技、懂农耕文化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并通过向高校和企业输送懂得农耕文化的人才,提升其技能,使之真正成为农耕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6]。
3)鼓励走出乡村、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当地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培育乡村人才使农耕文化长盛不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要发挥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就需要加大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提升农耕文化的影响力[7]。
1)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利用地方电视台、文化部门等官方主流媒体宣传农耕文化知识,使得全社会关注农耕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承、发扬农耕文化的社会氛围。自媒体工作人员,特别是当地从事自媒体的村民可以积极、正面地宣传当地农耕历史、文化、习俗等,坚定当地人民对农耕文化的自信,提升当地人民保护、传承文化的使命感[8]。
2)要积极引导村干部宣传政府相关政策,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使村民了解当地农耕文化,进而参与保护农耕文化。
3)要加强相关学术研究,提升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可有序开展有关农耕文化的学术交流讲座、社会实践,聘请专业的学术机构人士发掘和保护农耕文化,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9]。
4)要提高当地人民对农耕文化的保护意识,确保农耕文化深入民心。引导各种经营主体与当地居民建立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地方特色开发旅游和电商产业,实现非物质文化走出展览馆,走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变,使人民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所带来的红利,提高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耕文化传承事业,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实现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1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以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复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文化振兴是完成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立足点。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事业,就要挖掘农耕文化这一重要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深入探析传统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致力于以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发挥农耕文化的最大效用,形成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