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下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居民生计能力的实现路径

2023-03-14 00:44:48□王
山西农经 2023年24期

□王 晨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是我国对现阶段促进脱贫地区和群众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判断。LARSON C P(2007)[1]认为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是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基础。因此,仅仅依靠国家的帮扶力量来维持脱贫攻坚成果是不长久的,乡村地区居民必须要有自己创收的能力,才能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当前我国脱贫群体的生活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贫困治理是具有复杂性、不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脱贫群体具有生计脆弱的特征,需要改变其生计资本结构、提高其收入的稳定性、培育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旅游收入约为2.92 万亿元,民众出游意愿助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2]。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挖掘乡村地区潜在的多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应在维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农村地区天然的地理优势创新乡村旅游,拓宽就业渠道,帮助乡村居民发展生计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旅游也可带动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行业的发展。

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武汉大学教授贺雪峰曾指出我国最多只有不超过5%的农村地区具有赚取城市居民“乡愁”钱的可能。因此,需要实施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确保乡村居民具备稳定的生计能力,降低乡村居民返贫风险。

1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特点

1.1 以资源为条件,以目标为主导

我国乡村旅游财政政策的制定以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乡村旅游以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要依托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生态优势等资源,在传统乡村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旅游产品,如拍照打卡、房车露营、创意农园、民宿等,提倡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呈现出农业生产化、乡村观光化和资源商品化的特点,最终推动农业、商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财政政策的制定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即农村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富裕。农村发展,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对从事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采取绩效评价、先建后补方式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农业促进,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品种培优、品牌打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机械化、农业创新转型提供资金,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农民富裕,补助支持乡村地区庭院经济,推动转移就业,通过城市的“反哺”和农产品就地消费,拓宽生计能力渠道,降低运输成本,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1.2 提供核心要素和旅游服务支持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需要核心要素的支持,比如人力资源、资金、技术支持等。1)人力资源。乡村旅游需要扩大人才队伍,财政政策通过给予当地优秀人才补助、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参加乡村旅游产品创意大赛等,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开展乡村旅游研发工作。2)资金。乡村旅游财政政策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其中包括财政惠农、信贷资金、乡村资产入股,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形式发挥杠杆作用,获取更多的资金。3)技术支持,财政政策提出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旅游资源的技术依托,在当地引入高科技种植园、现代化酒店公寓等,发展智能旅游,提供新技术税收优惠政策,资金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提升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同时降低乡村旅游宣传与运营成本。

除了支持乡村旅游要素外,财政政策还提供一系列的旅游服务支持措施。相关财政政策指出要建设乡村旅游区域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卫生、供水供电系统、信息网络等,设立游客咨询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推进贫困地区的旅游营销推广,支持各类人员为乡村旅游创新事业作贡献。

1.3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方式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对支撑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要,财政政策引导和激励当地居民成立专业化合作小组、提升服务质量、统一管理体系,政策还要求重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推动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土地整理复垦、改善乡村旅游区域生态环境。

2 乡村旅游与当地居民生计能力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前乡村旅游业对我国GDP 贡献超10 万亿元,是乡村发展、乡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21 年,乡村旅游累计游客达18.5 亿人次,同比增长43.4%,是恢复最为强劲的旅游形态之一[3]。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地区拓展就业渠道、经济增长、稳定就业的重要产业,每年有5 500 万乡村居民从乡村旅游中受益。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2021 年,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过700 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两倍。

同时,线上营销已成为乡村旅游业提高效能与收益的关键渠道。2021 年乡村在线旅游平台的访问游客达到3.27 亿人次,乡村地区借助在线旅游大数据分析、需求评估、广告投放等,实现乡村旅游知名度快速提升、旅游创收能力持续增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以飞猪旅游为例,2021 年,飞猪旅游平台的乡村民宿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0%,红色旅游人数达1.4 亿人次。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多元化生计资本,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使贫困地区居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而且增加了其家庭总收入,乡村旅游收入对乡村地区家庭总收入的贡献率超过20%,旅游兼营型农户的生计收入更高[4],意味着其生计能力也相应提高。

3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的生计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乡村旅游将城市的休闲娱乐活动引入乡村,比如农家乐、酒店民宿等,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财政政策为了鼓励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创业者提供了税收优惠,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乡村旅游产业。农民出租或者出售持有资源获得的收入与农业生产收入差不多,从根本上看,乡村居民没能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对乡村居民来说,从事乡村旅游后,收入水平不会大幅度提高,对生计能力的影响不大。

3.2 缺乏突发情况下维持农民生计能力的财政政策

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会对旅游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迅速进入“休眠状态”,但是现有的财政政策并没有提供关于突发状况下维持乡村旅游业经营以及农民生计能力的政策建议。在遭遇危机时,乡村旅游业开发商的收入是不确定的,甚至是亏损的,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农民,农民丧失就业和收取地租的机会,也会遭受经济压力。由于土地被用于建设酒店、农家乐等设施,有些农民在遭遇危机后没有土地资源继续种植农作物,其失去了最基本的生计来源,即农业生产,可能会加剧乡村居民陷入贫困的风险[5]。

3.3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未考虑中老年群体生计能力

财政政策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财政人力资源管理,扩大乡村旅游专业的服务队伍,需要能够规划指导、有信息服务意识、宣传促销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人才。但是对于大部分是中老年的留村群体来说,其文化水平不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服务业培训、普通话不标准,乡村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对其带动作用不强,尽管其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与当地的餐饮业和旅游社合作增加收入来源,但是中老年群体的劳动力有限,只能够获得满足自己生存所需的少量农产品,增加收入的能力不足。之前的财政政策并没有考虑到乡村地区生计能力更低的中老年群体,中老年群体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未能获得较多利益。

3.4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很少关注偏远地区农民的生计能力

我国乡村旅游财政政策的落实基本依托于自然风光优美、易于后期维护的乡村,而极度偏远地区旅游业发展困难。极度偏远的地区常常也属于极度贫困地区,其地理位置相比其他乡村地区有明显劣势,疏通道路和建设基础设施都会耗费巨大的财力,财政政策不能顾及所有类似地区。极度偏远地区的交通不便捷、治安没有保障等因素导致游客游览意愿低,农民易丧失生计能力,极容易返贫,当地农民信息闭锁、不擅长将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陷入贫困的概率更高[6]。

4 财政支持下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生计能力的政策建议

4.1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应关注合理分配收入

财政政策需要制定适当的乡村旅游收入分配原则,加强财政政策决策和监督,要坚持决策过程的依法性、民主性、科学性,让财政政策有效地发挥提高农民生计能力的作用。政府应引导大面积承包土地的资本家与当地居民进行分红,而非支付固定的租金或者补贴。

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避免乡村地区的收入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收入管理,制定、完善收入规章制度,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税收方面,政府可以适当对旅游业开发商征税,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多种类的乡村产品,避免旅游产品单一化。用分红代替领取固定资金有利于帮助乡村居民获得更多收入,降低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7]。

4.2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应保障突发情况下农民的生计能力

财政政策应该考虑到突发的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在危急情况下,政策应该保证乡村居民最基本的收入,给予一定的危机补贴。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明星效应、互联网技术等方式,帮助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通过打折优惠等营销方式吸引游客,维持乡村旅游业在危急情况下的基本运营[8]。

4.3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应更关注中老年群体的生计能力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应注重加强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对中老年群体教育投资是为了提升其宝贵传统思想文化的专业性。中老年群体可能传承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掌握手工艺技术,政府应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出台财政政策,帮助乡村中老年群体展示传统技能、制作当地特色美食。政府还可以举办特色风俗活动,通过互联网宣传,吸引游客,不仅可以实现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还能帮助中老年群体提高生计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从中获得收入。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而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9]。

4.4 乡村旅游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开发投资力度

乡村旅游业财政政策的制定目标应该从能否高度发展、旅游产品有无卖点、客源是否充沛转移到是否能促进农民提高收入、是否能促进就业方面。财政政策应该大力支持偏远地区旅游开发工作的展开,与当地政府合作宣传,建设基础设施,给予游客旅行优惠,让偏远地区的贫困居民也能够感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拓宽其思想认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基础设施很难完善的地区,财政政策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积极开展线上宣传工作,比如举办农产品促销活动、制作宣传手册、策划线上展览等。

5 结束语

农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生计能力。农村居民应该认识到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机遇,积极参与其中,将农村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农村居民要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善于利用相关政策,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另外,农村居民要通过主动培训和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