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3-14 09:23靳凤仙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培养对策

摘要:播音主持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类教育专业,由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于1963年率先开设,这也使其被称之为播音主持人的诞生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得益于经济发展的强势带动,广播电视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又因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条件相对比较宽松,颇受年轻人青睐与喜爱,因此很多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受师资力量、招生门槛等因素影响,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进而引發了一系列就业问题。对此,文章将目光聚焦于地方高校,对其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现状展开系统性探讨与研究,在指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出有利于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可行策略,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才就业率。

关键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198-03

一、引言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艺术类专业,很多地方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但是,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客观来讲,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化落实的今天,随着媒介变革的持续推进以及“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播音主持专业优势日渐消弭,艺术生的就业压力不免增大[1]。因此,地方高校要想改善艺术生的就业现状,就必须创新办学理念,立足人才发展需求,重新确定教学目标,并对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深化调整与全面革新,探索出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教学路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双双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找到专业对口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媒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于就业岗位有限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不免面临着更多挑战[2]。事实上,不管播音员、主持人的角色迭代多快,也不能保证毕业生全部就业。还有一点,最早设立播音主持专业的一些高校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早已在广播电视行业打响了品牌,这对于后起院校的毕业生而言不免会面临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最新数据显示,江苏、陕西等高校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的人数占比不足20%,而且还不能保证这20%的毕业生真正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大部分毕业生会成为记者、编辑等。不仅如此,各大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岗位很少对外招聘,因此,毕业后从事媒体行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总之,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三、造成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总体供大于求的原因

(一)招生院校、招生人数增加

21世纪初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广播电视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播音主持等专业大热。为满足播音主持人才市场需求,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众多高校争相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相关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只有4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而2005年超过了200所。以陕西为例,开设这类专业的公办院校就超过了5所,其中陕西师范大学的招生人数在2001年仅为60人,到2010年达到了500人。不可否认,扩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但招生人数的空前增长,也为后续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雷同,忽略实际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新发展,不仅受众人群发生了变化,分众化和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显著,还推动了广播电视栏目的创新,其不再局限于笼统的栏目划分,而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开设了不同风格的栏目,比如戏曲、法制等栏目,这对主持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既要精通相应专业知识,还要展现出自己的主持风格[3]。但是,我国不少高校仍使用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教学体系及相关配套教材,只侧重于语言基本功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尽管一些高校迎合市场用人需求开设了广播播音和电视播音课程,但由于课时量有限,只能对一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概况性传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开展差异化的风格培养教学活动。这使得学生只能从事一些大众化的节目主持,根本不能展现出独有的风格特点,而一些专业性强的节目宁愿选用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主持,也不会选用传媒大学的毕业生,例如,法制或财经的节目主持人选择就更加倾向于相关领域专业的毕业生。

(三)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近几年,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招生人数也空前增多,但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不全等客观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进而无法适应传媒行业需求。经深入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达到人才培养要求,具体表现为技术条件差、人才培养环境缺失,仍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面授机宜”式教学等方面。而播音主持作为艺术类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倘若学生不能及时实践巩固,无法体验真实的演播环境,就不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难以实现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的深化融合,最终会因无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而被无情淘汰。

四、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培养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亟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做出改革与调整,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传媒行业需求。对此,笔者立足于当下市场用人需求,结合自身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和建议。

(一)转变教学思路,使学生个体发展与实际需求接轨

1.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强调从员工特点入手,根据工作要求为员工探寻更适合的发展道路,促使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优化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近些年才引入国内,但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丰富且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以北大、清华等为代表的国内高校已对此概念展开了积极研究,为了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达到与市场需求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效果,不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设计课,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竞赛活动,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强调个人特点的关注与应用,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特点有正确且全面的认知与理解,才能立足实际制定出方向明确且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为今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基础[4]。

当前,广播电视迎来了新发展,分众化和小众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这就需要高校老师在课程教学上主动转变思维,深入观察业界发展动向,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通过针对性、系统化学习,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为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美国知名学者霍兰德经广泛研究提出了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的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该学者指出,职业性向包含动机、需要等参数,会对人的职业或岗位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该学者基于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的不同对就业者的职业性向进行了明确划分,大体分为包括实际、调研、企业等在内的六种性向。

该学者经研究后发现,性向类型与职业及岗位的关联性越强,说明它们的适应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众所周知,播音主持是一门艺术色彩浓厚的专业,这就需要采取不同于普通专业的教学模式,并且还要具有明确的就业指向性,要满足新闻、综艺等多种风格要求。因此,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针对性、系统化培养,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就笔者来看,老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可对班级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验,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一套相适应的学习规划,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5]。比如,老师可引导新闻素质好的学生朝着新闻节目方向发展,并将兴趣、素养相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通过系统化、 针对性教学,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3.试点订单式培养,灵活施教

在就业难的现实背景下,减少招生人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当前,我国的教学资源仍比较匮乏,再加上课堂时间固定,难以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所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尤为紧迫。深入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采取每周六课时的教学模式,要想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今天,高校要做出积极改变,不仅要减少招生量,还要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就是用人单位与学校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用人协议后,学校根据用人单位订单制定教育目标,并共同参与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教学活动的一种培养模式。由于播音主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便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后仍要接受岗前培训,所以学校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是非常可行的。这一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岗前培训,认识到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状态,避免就业后二次选择。

高校可根据订单岗位特点及未来需求变化对选修课程作出适当调整与优化,确保资源得到最优化使用。比如,经济类主持人须选修一些经济课程,综艺类主持人则要将重心投放在艺术素养提升上等。与此同时,学校要将订单式培养计划付诸行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深化合作,明确播音主持专业的用人需求,并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做好课程优化、实习期调整等相关事宜,尽可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推动播音主持专业的良性发展,避免不切实际的招生引发就业难题。

(二)改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手段都要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教学规律要求,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课程性质,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播音主持专业不同于普通专业,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口头示范、模仿练习的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对语音、发声等技能学习非常有帮助,但视听综合性效果差,无法与真实播音、主持环境相接轨,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尽量打造与工作环境相符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微格教学法。它是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块化教学方法,强调完整教学过程的细化分解,通过生成简单、实用的单项技能模块,制定清晰、明确的单项技能训练目标,以达到细分教学的目的。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授课老师来说,可根据节目类型设计相应的训练模块,并融入口头示范、现场录音录像、作品评析等教学流程,也算是广电节目的实际摄录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案例分析技巧,还能逐步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合作形式与栏目组的工作形式很相近,都需要每位成员的参与和努力,这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陕西师大播音主持专业就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栏目的策划和制作任务,结果证实,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讲,让小组成员轮流完成采、编、播的工作内容,可使学生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其综合实践能力锻炼与提升。另外,这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整体大于部分的作用效果,关键是小组完成的作品能够更加完整、丰富,近乎播出效果,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增加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尽管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也学习到了很多技巧,但由于实践性活动参与得不多,所以即便是在毕业后,其仍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不仅如此,现在很多电视台出于效率、利益等多方面考虑,不会给新人提供岗前培训的机会,需要新人到岗后就发挥其价值。因此,这需要学校主动创造实践机会。例如,湖南某高校不仅侧重于基础知识学习,还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将播音系、编辑制作系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行完成节目设计。由此一来,既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更多技能,促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要重视课外实践练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可让学生完成校园采访报道、主题类节目制作等,使教学与现实用人需求密切关联,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参加主持人大赛,并安排专人给予培训和指导,这不仅能扩大学校知名度,还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与电视台、广播等单位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或实践机会,以丰富经验、增长见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结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并非只有播音主持专业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其他专业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只是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才使其就业问题显得更为严重。21世纪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时代,传媒行业亟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好课业知识、熟练应用一些专业技能,更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结合未来媒体发展走向,笔者建议,高校要深刻关注传媒行业的相关动态,在主动引入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市场用人需求及时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前了解、真实感受现实工作场景,通过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成为综合型、实践型人才,使其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这样才能使就业形势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 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6):90-93.

[2] 譚力.口语传播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优化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3(10):151-153.

[3] 钟妍.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台湾口语传播教育经验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4(11):3-5.

[4]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80.

[5] 陈昕瑜.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对策:以深圳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6(9):134-136.

作者简介 靳凤仙,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就业现状培养对策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影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