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杜红云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与编辑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后期制作与编辑方法势在必行。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与编辑方法,发现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专题片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新的编辑方式、后期剪辑、立意点这三个方面。这三“新”推动电视新闻专题片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变革。基于此,文章得出“电视新闻专题片要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并受到观众青睐,需要转变传统的剧情内容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如通过采用新的编辑方式提升观众青睐度与收视率,调整是适应新媒体时代最好最快的方法”的结论。此外,文章还提出镜头的挑选技巧、镜头的组接技巧、文字编辑及配音技巧和“VR+新闻”的沉浸式编辑方式等相关建议。不过,文章虽然对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与编辑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思考,但所提出的建议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后续研究中还会深挖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修改完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制作;编辑方法;电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07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总而言之栏目后期制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QYSJ043
新媒体时代,大众通过互联网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可以说,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包容、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能够以生产者的身份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递,也正因如此,各种更新迭代的短视频平台及编辑软件受到了大众喜爱[1]。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属于传统媒体领域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正在积极思考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以期将电视新闻专题片放置于新媒体平台进行再次传播。新闻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焦于社会热点、人文话题和深度新闻等内容的生产与传播[2]。相比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电视新闻专题片更具有吸引力,在编导、创作和摄制方式上更加灵活。电视新闻专题片想要使内容和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首先需要在后期制作上发力,加强后期制作与编辑能力,在结合影片内容与具体制作需求的基础上,对前期摄制的视频与图片进行处理,从而为专题片的内容增色,使受众产生生动的感官印象[3]。这从侧面反映出,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片而言,必须在后期制作与编辑上融入新的创作特色,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片工作人员需要提升个人素质与个人能力,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在做好基础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技术的创新,将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内容、形式与新媒体技术实现更好的融合,突破媒介介质,提升大众的体验与观感。
(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电视新闻专题片以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题材为中心,是电视新闻作品的常见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内容来看,电视新闻专题片可以是新闻节目,也可以是人物传记、社会调查及各类专业领域的报道,其通常会对各类新闻素材进行深入解析,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主题性。与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进行直接呈现的方式不同,电视新闻专题片对社会人文价值的要求更高,通常播送的并非实时新闻类作品,而是更倾向于纪录片,具有明显的人文情怀特点,以挖掘真实事件背后的更多细节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主要方向。总之,电视新闻专题片不追求新闻时效性,而是强调以事实为基础,凸显节目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人文价值[4]。
当下,人们愈加重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深入挖掘,使得电视新闻专题片受到更多的关注,但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这类优秀专题片却极少出现,地方电视台在电视专题片领域的发展也并不理想。因此,以创新推动专题片的转型升级,使其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是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制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电视新闻专题片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程度不深。
第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交互性较弱,单一的传播形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一方面,新媒体的纷纷崛起使受众有了更多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其更热衷于通过网络汲取碎片化的知识,而电视新闻专题片还未能实现与网络的融合传播,故流失了诸多“小屏”受众。另一方面,虽然新闻电视专题片的种类较多,但与新媒体时代的全民创作生态依旧无法匹敌,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是内容生产者,且创作的内容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和创作技巧也更接地气[5]。由此可见,如若电视新闻专题片依旧恪守于电视“大屏”,必然会被时代所遗忘,只有充分利用无人机、移动直播、三维特效、虚拟现实等最新制作技术进行作品的创作,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实现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电视新闻专题片中缺乏对动画特技等新技术的使用。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制作人员的本职工作多为记者,他们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只能根据脚本内容对拍摄好的画面进行分析与组接,再将文字融入专题片的画面中。对于一些含糊的画面,他们仅能用文字去补充画面,这样就导致最终呈现出的专题片画面效果不佳。如今,大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提升,只有在后期制作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才能使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内容与形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受众更加轻松地理解其内容。
(一)质量为主,严谨与观赏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其对于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在传统电视媒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碰撞下,电视新闻专题片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以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找准自身特色并调整自身定位。电视新闻专题片需要在保证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审美性,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节目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以满足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期待。
电视新闻专题片工作人员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在处理文字内容与画面的工作中,不仅需要考虑电视新闻专题片本身应具备的真实性与严谨性,还需具备一定的审美性与观赏性。在进行后期制作与编辑时,需要加深电视新闻专题片中形象语言和抽象画面的融合以及画面的严谨度,从而提升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质量。当前,有不少视频是经过后期美化制作而成的,这就需要后期工作者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在两者的共同引导下,制作出打破传统模式的新颖节目,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观看节目。
(二)主题为引,观念与内容相统一
进入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竞争较以往更为激烈,收视率成为评价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更加凸显出后期制作与编辑的重要性。对电视新闻专题片而言,只有当其能够同时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与审美需求时,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达到提升节目收视率的目的。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专题片还承担着引导舆论的责任,故在后期制作与编辑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结合节目内容的基础上,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电视新闻专题片工作人员在选择主题与确定内容时应遵循规范性,在录制与后期编辑期间需要加强对节目的审核,并对节目进行合理删减,以确保节目合规合范。后期工作者在剪辑时,需要突出节目的重要内容,以确保观众能够清楚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以南通广播电视台《总而言之》栏目为例,该栏目时间较为固定,栏目小专题为串联南通市内的民生新闻以及南通的地方历史文化,故栏目工作者需要根据新闻及小专题的性质、传播范围,对其进行内容组织与时间分配,这背后能够充分反映后期制作与编辑过程中主题价值的差异性。因此,必须提升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后期制作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制作,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观看。同时,还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引领社会舆论,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表现方式还原新闻事实,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关心地方时事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
(一)镜头的挑选技巧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片在后期制作和编辑中,需要按照脚本将单镜头组接成能够完整叙述新闻事实的故事,这对镜头的表意性和叙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用镜头的挑选技巧可以让平庸的剪辑变得更加精彩。
1.风格
挑选镜头时要考虑到节目本身的风格,如《总而言之》栏目为地方方言类节目,主要进行民生服务类内容的播报,因此该栏目专题片的镜头以固定镜头为主,挑选镜头时应以稳、清晰为主,此种镜头才是最适合其节目风格的镜头[6]。
2.内涵
《总而言之》栏目的内涵为深耕地方文脉,做地方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该栏目的画面注重信息的传递,如在专题片《老照片里看发展之钟楼篇》中,四张不同时期的钟楼照片分别承载着四段历史,见证了南通城从1914年至今的百年变迁史。在挑选画面时,要选择能够直观体现这四个时代特征的画面,如本片选用了1914年钟楼建造图纸与南通城街景照片、1949年钟楼上红旗飘扬的影像、20世纪90年代钟楼及谯楼等周边街景影像、2022年钟楼广场影像,这些画面中的景、物、人能够时刻给观众传递直观、具象且熟悉的信息。在挑选镜头时,还须选用能体现思想信息的画面,如本片中关于四个时期钟楼外形的对比特写镜头、四个时期钟楼与周边环境的对比画面,能够充分反映出四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审美对钟楼外观所产生的影响。
3.长度
镜头长度是后期制作中的关键要素,即通过将不同时长的镜头进行组接,从而展现不同的主题含义。如在专题片《老照片里看发展之钟楼篇》中1949年钟楼上的红旗影像,如果这个镜头只持续3~5秒,给观众的感受仅为简单的叙事镜头,如果这个镜头持续10秒左右,则不仅能表达出钟楼在这个时期的样貌,更象征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事件,为观众呈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景象,使观众从中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感情。
(二)镜头的组接技巧
专题片制作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是服务于主题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主题的专题片,其拍摄过程就不存在依附性,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过,仅用一个镜头来表达主题是较为困难的,必须用一组镜头来描绘和叙述人或事,进而反映、揭示并升华主题。在剪辑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组接技巧更好地表现专题片的内容。
1.递进式组接
递进式组接一般是由全景接中景再接特写,是逐步交代整件事情的组接方式。如在《老照片里看发展之十字街篇》中,影片用十字街的全景交代十字街的所处环境,反映出十字街是南通城市商业中心这一重要地位;接着用20世纪80年代——1999年——现今十字街的一系列拆建中景,交代“城市发展”的具体动作;最后用十字街旁城隍庙、百货大楼的特写镜头,交代老城商业中心的状态。将这一系列符合生活逻辑和思想逻辑的镜头进行递进式组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十字街作为南通老城的中心,随着城市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明确传达了该专题片的主题与中心思想。
2.揭露式组接
揭露式镜头是通过特写镜头接中景镜头再接远景镜头,先制造疑惑,再揭露悬念的一种叙事方式。如《老照片里看发展之水的故事》,该专题中讲述了濠河边打开水的老虎灶这一令人难忘的“水”故事,在后期剪輯中,先通过汤水锅、出灰孔、加燃料铁桶的特写镜头,结合市民对老虎灶生动的描述,引发观众对“老虎灶”造型的疑惑,再通过20世纪50年代老虎灶的中景、市民在老虎灶打水的远景镜头,逐步揭示关于老虎灶造型的悬念。
3.突出重点组接
若想突出某个镜头,可以将两级镜头进行组接。如在《老照片里看发展之南通公交篇》中交代了南通道路全景后,直接切换到新能源公交的特写镜头,以此达到强调新能源公交车这一特写镜头的效果,展现出南通公交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所作出的举措。如果在此剪切点加入相应的音效,则更能凸显其效果。
除以上组接技巧外,电视新闻专题片镜头的组接过程整体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若落幅是动态的,则下一段就应该接动态的起幅;若落幅是静态的,则下一段接静态的起幅。如此能够更好地保证电视新闻专题片画面的流畅性,不需要依赖后期转场,以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就能增强新闻专题画面的呈现效果。
(三)文字编辑及配音技巧
字幕能够为观众呈现更多信息,帮助观众了解节目内容与核心思想,因此,当前的电视专题片应当优化后期解说与文字制作能力,在进行字幕编辑时,要分清主次字幕,以帮助观众快速抓取信息。首先,编导要根据专题片画面对解说词进行优化,让解说词成为画面解说、引导、拓展的工具。其次,编导要根据专题片内容对解说词进行优化,比如解说词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以及教育性,能够让受众跟随解说词进行思考与想象。最后,节目工作人员应当在配音基础上优化其呈现效果。如在《老照片里看发展之南通公交篇》专题片中,配音以解说词内容为引导,在进行配音时以配合解说词为主,选择与情感特点、起伏特点相适配的方式,展现出南通公交集团努力打造“好通巴士”让老百姓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的愿景,以更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致。
对于电视新闻专题片而言,字幕位置通常在屏幕中下方,这符合观众的认读习惯,能确保观众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抓取节目内容信息。另外,字幕时长也是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字幕速度,不仅需要能吸引观众眼球,还需要将字幕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故字幕需要简单通俗易懂,且字幕速度不能过快,需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停留。
(四)“VR+新聞”的沉浸式编辑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的主动性、活跃度以及参与度均大幅提升,关注、点赞、评论是具备新时代特征的用户行为,用户正慢慢转变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生产者,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走向并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要想将原来的观众升级为用户,就要对用户有清晰而准确的定位,要深入挖掘、获取并分析用户的个性特征以及需求要点。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喜好和行为方式决定了融合后新闻产品的定位、功能、设计及运营方式。将VR技术与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融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是一种创新的节目制作方式,如《总而言之》栏目的《老照片里看发展》系列专题,其中涉及很多老照片的场景,如果能够结合VR技术,便可以在感官上给观众提供更强的代入感。
VR技术与新闻的融合,贯穿新闻前期采编、新闻中期报道以及新闻最终展示,通过这三方面的完美配合,才能产出优秀的VR新闻作品。制作整体思路为:使用360°全景相机进行新闻前期采编,结合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实际需要,进行360°全景视频的后期剪辑及特效制作,输出不同视频参数以适应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新闻最终展示渠道由电视媒介拓宽为双微、抖音平台、B站等平台,观众除了使用电视机观看新闻外,还可以使用手机、VR一体机沉浸式地观看专题片,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受众范围。
笔者在南通广播电视台《总而言之》栏目的《老照片里看发展》系列新闻专题片中进行了insta360全景相机采编的创意实验,此处重点列举三种拍摄方法。
实验一:360°旋转拍摄。记者竖拿自拍杆(前、后),正常行走拍摄,后期制作时,可以在滚动角度上打关键帧,或者加速进行旋转转场(时间数),画面取景上可以任意旋转构图,做出类似盗梦空间的旋转效果。如《老照片里看发展之十字街篇》使用此拍摄方法,可以给观众带来穿梭于时光隧道的感觉,领略城市发展中十字街商业中心的巨变。
实验二:FPV穿越机视角拍摄。记者手举摄像机向前迅速小跑,模拟FPV飞行轨迹,后期制作时在滚动角度上打关键帧,可以模拟高速近距离无人机航拍效果。如《老照片里看发展之钟楼篇》,俯瞰钟楼广场的镜头,便可用此技术拍摄。自拍杆伸缩长度越长,航拍高度越高,可以打开“跟踪”,将记者锁定在画面中心,这样的画面可以丰富视角,后期还能制作出加速快放、快切转场等特效。
实验三:分屏拍摄。记者一边举着自拍杆自拍,一边展示其他方向的环境和风景,这是解决没有多个机位这一问题最便利的方法。后期制作时可以融入画中画、左右分屏、上下分屏等多种特效方法。如在《老照片里看发展之南通公交篇》中,新能源公交的营运路线就可以使用分屏拍摄这种方式,强调公交路线的覆盖面之广,使得南通城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这一新闻主题。
结合VR技术制作电视新闻专题片,既能为观众增强多重体验,也能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另外,这种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拓宽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传播渠道,从而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质量提升和传播力升级,离不开专题片编导的思维创新,更需要打通新媒体传播渠道,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本心,把握时代契机,将精力投入电视媒体行业的转型升级之中。电视新闻专题片后期剪辑和制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寻求创新改革,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视新闻专题片节目。专题片编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积极组建全媒体团队,吸引高层次人才,在后期制作与编辑中发挥团队力量,将电视新闻专题片打造成电视节目传播的核心形式之一,拓宽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发展空间以及传播领域,为电视新闻专题片在新媒体中的进一步发展扎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亓海霞.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艺术化处理技巧[J].全媒体探索,2022(8):74-75.
[2] 孙静.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与制作探析[J].中国报业,2022(15):34-35.
[3] 王庆旺.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地市报人,2022(7):41-42.
[4] 徐海星.扶贫题材专题片叙事策略:以《千年梦想决胜今朝》为例[J].电影评介,2021(16):73-76.
[5] 专题片《人民的小康》呈现人民生活的大变迁[J].电视研究,2021(8):I0003.
[6] 袁敬宇.电视专题片剧作方法创新性表达的思考:以《主人翁逐梦路》第一集为例[J].青年记者,2020(17):87-88.
作者简介 王雅楠,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制作。 杜红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