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天,杜 睿,徐宇浩,朱 彦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CT-MR 室,江苏 镇江 212001)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 ~60 岁的女性群体,是危害广大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在我国,乳腺癌现已成为女性群体中发病率居于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已超过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50/10万~60/10 万,西方欧美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00/10 万[2]。有研究表明,高致密度的乳腺组织进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较高[3-4]。因此,针对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的有效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危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及40 岁以上的女性,推荐每年应进行常规的乳房检查。目前,临床上筛查乳腺癌的方法较多,数字乳腺三维断层摄影(DBT)和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其中的两种主要检查方法。DBT 是一种能够在短暂扫描过程中,获得多个角度的三维影像,再通过将获得的数字图像重新构建成约1 mm 厚度的三维断层影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组织重叠和结构噪声的影响,从而提高致密型乳腺组织病变检出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5]。MRI 是利用磁共振这一物理现象,收集人体产生的电磁信号,重新构建出人体的图像信息,以得到断层或三维图像甚至空间-波谱的四维图像,在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中准确率较高[6]。本研究选择在我院进行检查的108 例致密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DBT 和MRI 检查对致密型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更好地诊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 择2020 年1 月 至2022 年1 月 在 我 院 进 行DBT、MRI 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108 例致密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为女性,病程为3 ~18 个月,年龄为28 ~72 岁,平均年龄为(44.58±12.67)岁。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完整者;术前接受DBT 和MRI 检查者;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致密型乳腺疾病者;知情且愿意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碘剂过敏者;伴发糖尿病、高血压者;有严重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者;既往有乳腺手术史者;既往有假体置入史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图像不清晰、质量较差者;不愿配合本研究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DBT 检查:患者取双体位投照,应用数字化乳腺X 线摄影机(德国SIEMENS,MOMMOMMAT Inspirati)进行乳腺检查,分别对乳腺进行头尾位、内外斜位摄片,图像质量不合格者立即重新拍摄,每幅图的扫描时间均为5 s,最终获取1 mm 层厚的DBT 重组图像供参考。MRI 检查: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保持双侧乳房自然下垂,利用超导磁共振扫描机(德国SIEMENS,Magnetom TrioTim 3.0T)对准患者的双乳腺及腋窝区域进行扫描。行常规三平面定位扫描,层间距为0.8 mm,层距为5 mm,然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双筒高压注射注入15 mL 钆喷替酸葡甲胺。
观察并记录108 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DBT 检查结果及MRI 检查结果。以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为依据,统计DBT 和MRI 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AUC 值。比较BT 和MRI 检查对乳腺BIRADS 分级的评估结果。BI-RADS 分级包括0 ~6 级,其中0 级为评估不完全,需要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1 级表示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2 级表示影像学检查可见良性表现;3 级表示影像学检查提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4 级表示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5 级表示有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征象提示为恶性病变,一般恶性可能性高于95% ;6 级表示已通过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
使用Excel 2010 录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 版统计软件将有效数据录入数据库。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比例(%)表示,行χ²检验。当P<0.05 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在108例致密型乳腺疾病患者中,乳腺恶性病变患者共有65 例(占60.19%),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5 例(占50.93%),导管原位癌6 例(占5.56%),黏液癌2 例(占1.85%),浸润性小叶癌和小叶原位癌各1 例(分别占0.93%);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共有43 例(占39.81%),其中纤维腺瘤17 例(占15.74%),腺病伴或不伴导管扩张7 例(占6.48%),导管内乳头状瘤6 例(占5.56%),囊肿4 例(占3.70%),炎性病变3 例(占2.78%),导管扩张和良性叶状肿瘤各2 例(分别占1.85%),脂肪瘤和脂肪坏死各1 例(分别占0.93%)。具体见表1 所示。
表1 致密型乳腺疾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例(%)]
DBT 检查诊断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正确率分别是55.81%、58.46%,MRI 检查诊断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正确率分别是74.42%、86.1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所示。
表2 DBT 和MRI 检查结果[例(%)]
从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 值等方面对DBT 和MRI 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的价值进行分析发现,MRI 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AUC 值均明显高于DB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所示。
表3 DBT 和MRI 检查对致密型乳腺疾病诊断价值的对比
在致密型乳腺疾病的乳腺BI-RADS 分级评估中,DBT 检查的1 ~2 级检出率显著高于MRI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级检查的检出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 检查的4 ~5级检出率显著高于DB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所示。
表4 DBT 和MRI 检查对乳腺BI-RADS 分级的评估[例(%)]
研究表明,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女性乳腺癌等疾病的检出率,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在致密型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2-4]。乳腺癌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女性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的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乳头溢液、乳房肿块、胸痛、水肿、乳头内陷、乳头破碎等,好发于40 ~60 岁的女性群体,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 ~10%,现已成为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5]。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很多高危因素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研究显示,乳腺癌有家族遗传性[5-7]。根据乳腺组织进行钼靶X 线摄片时显示的不同密度,可将其分为致密型乳腺组织和脂肪型乳腺组织两种类型。致密型乳腺组织中脂肪组织含量较少,由于乳腺增生或乳腺炎症等导致乳房内有肿块,在影像检查时可出现典型的肿块阴影。研究证实,致密型乳腺是乳腺癌的高危因子,且在临床诊断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7]。因此,积极开展致密型乳腺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了DBT 和MRI 检查在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上关于乳腺癌等致密型乳腺疾病的诊断方法较多,相关的研究报道近年来也比较常见,如荣小翠等[8]通过分析DBT 和对比增强能X 线摄影(CESM)对致密型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表明,CESM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蒋尧西等[9]在利用乳腺三维断层技术结合超声技术对致密型乳腺病变诊断的研究中发现,该技术对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较高。田林等[10]通过比较6 种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在致密型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深入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本研究选择在我院进行检查的108 例致密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DBT 和MRI 这两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MRI 检查诊断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的正确率均高于DBT 检查(P<0.05);MRI 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AUC 值均明显高于DBT 检查(P<0.05);在致密型乳腺疾病的乳腺BI-RADS 分级评估中,MRI 检查的4 ~5 级检出率显著高于DBT检查(P<0.05)。提示MRI 检查诊断致密型乳腺疾病的价值高于DBT 检查。
综上所述,在致密型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 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DBT 检查,本研究为今后临床上更好地诊治该病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