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威,董金波,古家美,王芳,吴小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影像科,2分子诊断科,广州 510060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骨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通常累及长骨的骨骺,多见于20~30岁的患者,多发生于骨骼未成熟患者的骨骺处,男性多见[1-2]。CB并不经常导致患者死亡,但CB与其他骨肿瘤具有重叠特征,例如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和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导致有时难以诊断CB[3]。以往的研究发现,95%的CB在H3组蛋白成员H3.3组蛋白A(H3.3 histone A,H3F3A)(1号染色体)和H3.3组蛋白B(H3.3 histone B,H3F3B)(17号染色体)中存在p.K36M突变,其中大多数涉及H3F3B[4]。在CB中,组蛋白H3.3的36位赖氨酸至甲硫氨酸(H3K36M)突变蛋白与组蛋白H3.3的36位赖氨酸(H3K36)的SET结构域2,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 domain containing 2,histone lysine methyltransferase,SETD2)紧密结合,竞争性抑制它们与共同表达的野生型H3组蛋白结合,从而导致H3K36甲基化异常[5-6]。CB的产生与H3组蛋白第36位赖氨酸甲基化(H3K36me)突变过程有关[5,7]。H3K36me是一种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组蛋白修饰蛋白,在DNA复制、转录、重组和DNA损伤修复[8]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突变的组蛋白H3K36多肽或核小体可显著下调组蛋白H3K36甲基转移酶SETD2的活性,重组H3K36me甲基化情况,并通过改变肿瘤相关基因[6,9]的表达来促进CB的发生。因此,H3.3组蛋白(H3.3 histone,H3F3)基因中的K36M位点是诊断CB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的标志物[10]。本研究通过检测CB和其他骨肿瘤中H3F3基因突变状态,分析H3F3基因突变与CB临床特征的关系,为深入探讨H3F3基因在C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8年5月至2022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存档的CB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有基本的临床资料;②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CB。排除标准:①骨肿瘤类型不明确;②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1例CB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1~36岁,平均(19.5±7.4)岁;股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为肱骨。另选取24例GCTB、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9例软骨源性肿瘤(1例CMF、1例内生性软骨瘤、5例间叶性软骨肉瘤、1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1例继发性软骨肉瘤)、9例骨肉瘤(8例普通型骨肉瘤及1例低级别骨肉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所有肿瘤组织均采用中性缓冲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由3位病理科医师检查每个肿瘤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的载玻片,并从中选择合适的石蜡块用于Sanger测序。
1.2.1 试剂与仪器核酸提取试剂盒购自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NanoDrop1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购自美国Nanodrop公司,ABI 3500XL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仪购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
1.2.2 HE染色将3 μm厚的组织切片置于载玻片上,在4%多聚甲醛中浸泡4 h,然后转移至70%乙醇中。将切片放入处理盒中,通过一系列乙醇梯度脱水,并嵌入石蜡块中。染色前,切片在二甲苯中脱蜡,通过降低乙醇浓度再水化,并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中洗涤,然后用HE染色。染色后,切片通过增加浓度的乙醇和二甲苯脱水。
1.2.3 测定DNA浓度和纯度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采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样本DNA。病理科医师根据HE染色选取>50%的肿瘤组织蜡块,3 μm厚连续切片10张,用石蜡贴片机贴于载玻片上,二甲苯脱蜡后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完毕后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和纯度。
1.2.4 Sanger测序法使用PCR仪扩增H3F3B及H3F3A的36号密码子目的片段,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合成,H3F3A上游引物序列为5'-GGCTCGTACAAAGCAGAC-3',下游引物序列为5'-CAGTACATTTATTTAAGCAGTAG-3',长度为277 bp。H3F3B上游引物序列为5'-CACGAAAGCCGCCAGGAA-3',下游引物序列为5'-CAGCGAGCAGGGGAGGAGT-3',长度为 143 bp。PCR 反应体系为 2×Premix EX TapTM12.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mol/L)各 1.0 μl,DNA 模板 5.0 μl,去离子水5.5 μl,总体系 25.0 μl。PCR 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66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循环10次;94 ℃变性30 s,56 ℃退火30 s,72℃延伸30 s,循环30次;72℃延伸5 min,12℃保温。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利用通用型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回收。使用ABI 3500XL型测序分析仪进行双向测序,使用Chromas软件与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碱基信号峰图判定是否存在突变。
采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基因突变分析显示,31例CB中H3F3基因突变阳性率为80.6%,其中H3F3BK36M突变24例,H3F3AK36M突变1例(图1),而其他骨肿瘤中均未发现H3F3基因突变。
图1 CB病例基因突变的Sanger测序分析
不同H3F3基因突变状态的CB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 H 3 F 3基因突变状态CB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CB作为一种良性软骨瘤,由于与其他骨肿瘤的特征重叠,有时难以确诊。在形态学基础上通过有限的穿刺活检区分这些肿瘤类型特别困难,因此分子检测(或免疫组化)对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CB在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被归类为具有中等生物学潜力的肿瘤[11],而在第5版中被重新归类为良性肿瘤[12]。Behjati等[7]的研究显示,组蛋白H3K36M和H3G34W的突变分别是CB和GCTB产生的驱动突变。本研究通过DNA测序分析显示,25例CB都具有这种精确的遗传改变,显示出这种突变的独特性。此外,通过DNA测序分析评估的其他6例CB和50例其他类型骨肿瘤均未显示突变。
本研究发现,31例CB中有80.6%的病例出现H3F3基因突变,以H3F3BK36M突变为主,其他骨肿瘤中均无突变,表明这种H3F3K36M基因突变对CB具有独特性,并且根据之前的研究显示,有96%的CB具有p.K36M突变[11],因此该突变检测方法代表了一种有价值的工具,该基因突变可用于区分CB和其他原发性骨肿瘤。此外,由于只有约4%的CB不存在H3F3p.K36M突变,因此未能检测到突变时应该考虑其他组织类型,并且要谨慎诊断CB。
除CB外,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唯一检测到p.K36M突变的软组织肿瘤,它是一种恶性骨肿瘤,仅占所有软骨肉瘤的2%[11]。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与CB有许多重叠的临床特征和放射学特征,包括肿瘤发病部位,但透明细胞软骨肉瘤需要整体切除,而CB通常是刮除术。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最常见于30~40岁患者的股骨近端和肱骨,而CB最常见于20~30岁患者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然而,两者都可以出现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并且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骨骼中。在影像学特征中,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很难与CB区分,因为两种肿瘤类型在MRI上的信号强度非常不均匀。尽管与CB相比,透明细胞软骨肉瘤通常较大,瘤周水肿和关节滑膜炎不太明显,但这些标准不足以区分这两种肿瘤[13]。本研究中并未发现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有p.K36M突变的情况,或许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来证实。
CB偶尔可以与传统的中央/表面软骨肿瘤、间充质软骨肉瘤共享形态学表现。然而本研究显示,在这些肿瘤中未显示有H3F3K36M基因突变的情况,证明了该标志物的独特价值。区分CB和软骨母细胞骨肉瘤可能具有挑战性,不仅因为形态重叠,而且在极少数情况下,CB会转移到肺部。这种病变可以通过从肺部切除来控制,而不会导致疾病进展。区分这两种肿瘤对于提供适当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这涉及骨肉瘤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有一种异常罕见的骨肉瘤变体,称为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这种肿瘤与其良性对应物的组织学表型相似,但显示具有核异型性和渗透性生长模式[14]。
CB富含的破骨细胞成分与其他富含破骨细胞的骨肿瘤重叠,包括GCTB、动脉瘤性骨囊肿及非骨化性纤维瘤等骨肿瘤。本研究及之前的文献表明,这些不含有H3F3p.K36M突变[15]。尽管96%的GCTB和70%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分别具有H3F3G34突变和USP6重排,但尚未报道其他富含破骨细胞肿瘤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16-18]。因此,H3F3K36M突变可用于排除这些诊断。
综上所述,H3F3p.K36M突变在CB中具有独特性,H3F3p.K36M突变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病理科医师可以使用它来快速、低成本地提供更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