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研究统计,从1844年到1856年的1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八万四千余包,大大超过鸦片战争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B.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2.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创设,购西式枪炮于广州,后因上海交通便利,改从“沪上办”,经费全靠湘军军费拨给,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自用。据此可知,该军械所()
A. 是带浓厚封建色彩的官营企业
B. 实行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C. 属于国人救国图强的成功实践
D. 深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
3.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表现在国人创办或投资近代企业上。下表为19世纪70年代广东人创办或投资的近代企业。创办或投资这些企业()
A.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 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C.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D. 加快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4. 清末,一来华外国商人感叹中国手工棉织业时说到“人民职业之卑贱,穷苦劳工之过多以及生活竞争之激烈,迫使家庭经济之各方面趋于发达……虽外国赖有机器之利益,亦莫能与之抗衡。”材料认为近代中国手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优势
B. 独具民族特色,有竞争优势
C. 外国经济的冲击未影响到农村
D. 人力成本低廉,生存压力大
5. 1915年初,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打不开销路,但下半年开始其产品销路增加,一时供不应求,“近见贵公司所出品‘飞艇牌、‘喜鹊牌、‘三喜牌等烟,此数种申江社会颇为欢迎”。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B. 文明开化的新习俗形成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群众性的反帝运动推动
6. 下图是1913年和1920年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和工人总数的变化图。据图可知,此时民族资本的发展()
A. 源于美日等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得益于中国政府开始认同民间资本
C.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阶级基础
D. 反映了中國近代企业制度日趋完善
7. 下图为1878—1930年“实业”一词使用频率统计图。图中变化可以佐证()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而曲折
B.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潮
C. 清政府经济政策变动制约经济发展
D.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出现重大变化
8. 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下图),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
A. 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
B. 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
C. 新式交通工具普遍
D. 西式生活受到推崇
9. 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 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10. 1933年的某份统计材料显示,截至1931年,我国48个开埠口岸城市的人口总计为1353.5万,占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近代()
A. 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B. 城市化深受开埠影响
C. 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
D. 工业化缺乏内驱因素
11.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上述言论()
A. 表达政治改良的诉求
B. 全盘否定封建伦理道德
C. 打破中体西用的樊篱
D. 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2. 甲午战后,严复将“尚力”放置在与天争胜的高度,“力”成为“天演”孕化万物的起因。1915年,陈独秀认为“抵抗力”是“尚力”的表现形式,“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上述观点的目的都是()
A. 寻求救国途径 B. 宣传进化理论
C. 批判传统文化 D. 营造维新氛围
13.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由此可见,梁启超()
A. 倡导政治革命救亡图存
B. 认为中国军事改革迫在眉睫
C. 仿效日本改革封建制度
D. 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
14. 当利玛窦等传教士携“SCIENCE”一词初来中国时,明末徐光启借用古汉语中的“格致”为其命名。至洋务运动开展后的数十年间,人们习惯性地使用格致一词,并未对此产生过疑问。“格致学”也成为官方用语,频繁地出现在朝廷的公文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报刊逐渐使用日文译语“科学”一词,之后“格致”便难以存身了。这一变化体现出()
A. 科学获得国人的认同
B. 报刊成为文化传播主媒介
C. 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 知识界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15. 孙中山所解读的人权,重点不在于个体的自由,而在于作为平民对国家政权的“共有”。他认为,天赋人权,就是人民对政权有“共有”的权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渐获取人权的想法,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谬想”。可见,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A. 吸收了西方人权理论普世的价值观
B. 增强了其民权理论基础的深刻性
C. 重视唤醒民众进行革命的价值取向
D. 凸显了西方文明人性解放的意义
16. 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活动()
A.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B. 有力地批驳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D. 为开展国民革命做好了舆论动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 “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 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2年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为了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所趋,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形成“华洋杂居”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沪各国侨民总数已达1. 5万余人。1942年达到8. 6万余人。他们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等经济活动。1852年上海总人口为54万余人,到1936年增长到380余万。这380余万人中至少有255万人属于由外地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軍事展开,中心地区多是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天津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1891年到达天津的轮船为672艘,吨位为507464吨,是1861年轮船数的6倍、吨位的19倍。天津“车驴轿马,彻夜不休。电线似蛛网,路灯列若繁星。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19世纪末,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摘编自刘清越等《天津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述近代上海和天津城市变迁的表现。(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因素。(6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