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8期合刊参考答案

2023-03-13 02:12
关键词:材料

专题1

1. B 由题干可知,西周时期诸侯或王臣必须经过周王的册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这一制度形式上彰显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

2. A 秦代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对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为基层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颇高,为吏职赋予了三大职能:法律执行者、知识传授者和道德表率者,说明《为吏之道》明确了秦对吏的教化要求,A项正确。

3. B 据材料可知,张苍被任命掌管“郡国上计”,说明张苍主要负责考核官员政绩,故选B项。

4. B 根据“(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可得出东汉通过提高尚书台的权力来限制丞相,使权力中枢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

5. D 据材料“陈庆之原来认为……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感慨……”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强盛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是在东晋,但是当他亲临洛阳之后看到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这反映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故选D项。

6. C 据题意可知,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更加注重通过考试选举人才,这就减少了文人进入官僚队伍的限制,从而有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故选C项。

7. D 据材料“户帖……征收赋税的依据……资产固定”可知,体现了赋税征收以财产为主,说明此时已经实施了两税法,故选D项。

8. A 据材料“敕持节……五月十八日”可知,唐开元年间,遣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凿井两口,史称鸿胪井,刻石一块,永为证验,可用于研究唐朝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故选A项。

9. C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吕氏乡约》属于士绅自主发起的旨在推行教化的民间组织,因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在民间推广困难重重,而王守仁借助巡抚的身份推行乡约,乡约作为半官方组织在全国范围推广,体现了官府的主导作用,这才是明代乡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的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

10. D 据材料“赋敛愈重……富室……贫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与王安石变法解决社会危机的初衷相违背,故选D项。

11. D 材料中,将邮驿分为三等,还强调急脚递是用于军事的,说明这是为了保障军事信息能及时传递回中央,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

12. C 据材料“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可知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都以各自为正统,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相互认同,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C项。

13. A 依据材料“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辽朝草原地区的统治区域广阔,通过“捺钵”,在北方游牧地区移动政治中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

14. A 依据材料“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可知明朝内阁实行首辅负责制以后,首辅的地位与权力空前加强,这主要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离开了皇帝的支持,再显赫的首辅也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故A项正确。

15. A 据材料明朝政府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到“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这一过程反映出明朝在民族观念上趋向保守,更强调“华夷之辨”和“内外之别”,清朝突破了此前的“华夷之辨”和“内外之别”,突出华夷一体、中外一体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大一统”进行全新的阐释,故选A项。

16. D 通过解读题干信息可知,军机章京的设立提升了行政效率,且军机章京所获荣耀对应的官秩不断提升,这种所获荣耀与官秩不对称的情况体现了皇权独尊,再结合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督之下,是君主专制的得力工具)的标志,D项正确。

17. (1)特点: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保护财产;法网严密;严刑峻法(轻罪重罚)。

影响: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促进秦的统一;但是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精神基础:儒家伦理纲常(或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评价:

积极: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

18. (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玘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

(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

(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應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9. (1)措施: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羁縻府州;驻守军队;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活动。

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因俗而治;注重民族团结;关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等。

(2)西南:从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到改土归流;西藏:施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疆域的奠定。

20. 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家对于国防、军事的考虑;国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对行政区划设置演变的影响。

示例:因素:政治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

说明: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体制。汉初在沿袭秦制的同时,又推行分封,形成郡国并行体制。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分化削弱王国势力,又划分天下为十三州监察区,设置刺史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到东汉时期,刺史演变为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郡县两级体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体制。

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

说明: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体制。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设郡县数量较多,幅员小,人口稠密;长江以南地区地广人稀,设郡数量则较少。伴随南方地区的开发,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泉州、明州、扬州等港口城市兴起,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在江南地区新增设州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题2

1. B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始出现,B项正确。

2. D 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民族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大量的商业城镇如齐鲁、楚国、秦国等相继兴起。这些城镇成为商品交流的中心,商人们在这些城镇上进行贸易活动,使得城市经济逐渐兴起,所以导致材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3. C 根据材料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冶炼兵器大部分使用块炼渗碳钢,到了春秋中期和晚期的时候主要使用白口铁材质,随着时间的发展,冶铁技术不断趋向成熟,C项正确。

4. A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

5. A 由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财政有限,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了货币自由铸造政策;武帝时期,随着积极有为政策的开展,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实行了国家控制铸币权的政策,A项正确。

6. B 据材料“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于官僚大族的倾斜和保护,有利于这些阶层进行土地兼并,冲击自耕农经济,B项正确。

7.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从材料中“铸铁作坊遗存全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和“越窑产品质量最优”信息可知,C项正确。

8. D 根据材料“唐代酒业空前发展,饮酒盛行。当时酒器主要分盛储器、斟饮器、娱酒器、温煮器和冰酒器等;酒具材质有陶制、玉石、金银、玻璃等,金银酒具深受上层青睐;随制瓷业繁荣,瓷器酒具普遍使用”可知,唐代酒业空前发展,饮酒盛行,出现各式各样的酒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唐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D项正确。

9. A 人口的背后是经济,南北人口差距越来越大,说明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故选A。

10. D 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宋代牙人类型多,广泛参与各类商品交易,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

11. D 材料讲述了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在位期间政府力保会子有序运行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这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及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有序流通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卓有成效,D项正确。

12. B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交通便利之地,经济城镇开始兴起,B项正确。

13. A 从元代青花瓷的艺术风格、烧制原料、供应市场等信息可以看到,元代的对外交流通畅频繁,从而体现出元代多元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

14. A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朝贡贸易,外夷进贡时才允许携带货物,并通过官府设置的牙行与民间进行互市,不允许除了朝贡贸易之外的互市存在,由此可知中外之间的民间贸易必须以朝贡为前提,不朝贡就不允许互市,A项正确。

15. 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民营手工业产品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出售,这说明生产和销售均面向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

16. D 棉花产地在北方,棉纺织业集中于南方,南北分工不同促进了南北经济往来,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

17. (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一方面,可以促进工商业发展(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另一方面,造成国内部分产品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18. (1)材料一属于官方文献史料,具有权威性,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數量与作用;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类史料,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类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

(2)影响: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有利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

(3)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绘画作品;外国史料,如国外学者的研究等。

19. 特征:在立法原则上,对土地所有权(财产权)严加保护,并不区分官府或私人所有;土地遗产可以自由继承;土地交易得到了更多法律保护,运行也更加具有规范性。

评价: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些调整旨在维护政府统治,增加收入;客观上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管理趋向规范,体现了民本仁政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

20. 阐释: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放松了海禁政策,民间海外贸易因获得合法地位而兴起。

当时,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使瓷器、丝织品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在早期殖民活动中抢得先机的葡萄牙、西班牙,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它们在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因白银的大量激增,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白银的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在传统科技、手工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专题3

1. D 据题干材料“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体现了统治阶层把“安民”作为施政宗旨,认为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政局的稳定,这说明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D项正确;古代执政者重民不等于其就代表人民利益,排除A项;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是孟子提出的治国方略,排除B项;由“舜帝与皋陶、大禹关于政务的讨论”排除C项。

2. A 据本题材料“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是“我们不可不借鉴夏代,也不可不借鉴殷代。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没有做到敬天保民,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因此强调的是敬天保民,A项正确;材料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敬天保民”,并未涉及“尊法”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重法”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尊礼的说法,排除D项。

3. D 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

4. B 材料“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的是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

5. B 根据材料“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及所学可知,汉儒用音乐中的五声比附政治事物,并认为音乐反映了社会治乱情况,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说明儒家将音乐作为监察政治状况和实现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B项正确。

6. D 结合所学可知,“以灾异言人事,以天道说治道”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相一致。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在这之后,儒学长期影响后世王朝的治国理念,材料“有18部修纂了志书,其中有13部修撰了《五行志》”正说明了这一点,D项正确。

7. B 根据材料“古帝王贤达”“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上起伏羲,迄于晋,凡十四代”可知,二者对古代华夏帝王和历史持认可态度,B项正确。

8.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佛道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如何挽救儒学,对应佛道两家特别是佛教的挑战,成为儒家的重要任务。中唐以后,有一部分文学家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居易等人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D项正确。

9. A 据材料可知,唐宋诗词雅俗共赏,蕴含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追問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A项正确。

10. 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

11. 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B项正确。

12. B 据材料“朱熹认为:科举之习,盖未尝不谈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可知,朱熹认为在科举考试中人们都强调孝悌忠信,但现实中却不践行。材料中陆九渊的一次访谈,陆讲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讲的义利分明,既悚动大儒如朱子,又泣其弟子,还燃情平民。这些都体现朱熹、陆九渊在儒家伦理道德方面没有分歧,都强调忠信礼仪,强调存理灭欲,B项正确。

13. 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多次修订历法,而且能确保历法成果的正确性,并著书立说,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政局稳定,为大范围的天文历法研究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国力支持,B项正确。

14. D 元代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学校多以诵讲朱学为主,表明理学的社会影响力迅速增强,D项正确。

15. D 据材料《肇域志》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经世致用指的是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可得出材料表明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D项正确。

16. B 本根据材料中的“敬天勤民之事,而其要莫先于治历,定四时以成岁功,抚五辰而熙庶绩”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修历乃国家大典,关系到国家朝廷社稷前途命运,因为古人相信天人合一,天象決定了人事,历法由国家决定,具有农业经济特色,B项正确。

17. (1)特点:强调人身的整体性,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天人和谐,顺应自然;提倡摄养(调摄)生活化;深受儒道等思想影响。

(2)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8. (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

(2)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19. (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①③可知,中国在唐朝时期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应用于军事。根据材料②④可知,9世纪时火药传入阿拉伯,13世纪时阿拉伯人在与中国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根据材料⑤⑦可知,13世纪欧洲人已经对火药有所了解,14世纪时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火药及火药技术于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根据材料⑥可知,14世纪时,火药及火药武器已东传至朝鲜。

(2)历史影响:火药的应用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火药传播至欧洲,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加速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火药为早期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火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人类近代工业的发展;火药被应用于军事,在带给人类危害的同时,也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

20. 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的大一统(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主流思想;另一方面,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学说,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多个学派,如理学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猜你喜欢
材料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