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辰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面容和善,却有着让人景仰的品格;他身材魁梧,且有着浩瀚广阔的胸怀;他为人谦逊,对学生却有火一般的热情;他言谈幽默,还有一颗冰晶纯洁的心灵;他在三尺讲台挥洒汗水,探索优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他就是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海南师范大学的优秀指导教师代表——李林。
李林,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是博士,是研究员,也是教授,更是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得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2011年破格晋升为长春理工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17年6月调入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工作……看着他的履历介绍,我不由得对李林老师越发尊重起来。
目前,李林主要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以及激光技术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海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五年申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10项;出版专著1部。获2022年海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是海南省创业导师之一。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林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发掘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导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赛事活动以磨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科学探究能力。
他还通过团队自主构建的“朋辈互助+团队”“问题导向+实践”“赛事平台+项目”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相结合,将竞赛作品和应用领域相融通,将研究成果和产业需求相衔接,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双向互动。
李林在2019年开始建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师生团队”,这一举动开启了在自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之路上“敢闯会创”的崭新篇章。在教学与培养中采用自主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三阶段教学实践+四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多维度教学评价反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不仅是李林的教学培养人才的方法,也是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学培养人才的方法。
在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李林认为,“学生在大学四年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应锻炼提升整体能力与综合素质。”在对比海南师范大学与其他地方本科师范类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后,李林与团队通过教学实践改革的实施来缩小差距,依托指导老师团队根据学生们的学科特点、专业背景进行团队规划,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相结合。
从那时候开始,学生团队已经由原来的一支发展成现在的三支,他们共由9个学院的12个专业组成,形成了以工科光电信息专业为主,理科、文科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团队整合好后,李林开始带着光电创新团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各类赛事,在比赛中潜心打磨、锐意进取,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近四年,李林和指导教师团队在“挑战杯”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总决赛主体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铜奖3项;省级(特等奖、金奖、一等奖、银奖等)奖项 13项。指导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20余项,已授权10项。其中,2023年团队在“挑战杯”比赛中获得省赛特等奖第一名(是海南师范大学唯一入围全国总决赛的项目,海南省共四个项目入围),在“互联网+”比赛中团队本科生连续3年获得“高教主赛道”省赛金奖、团队研究生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赛金奖,实现海南师范大学“红旅赛道”金奖零的突破。
海南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一所极具包容性的学校,不仅允许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试错,更会为有理想的青年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
近年来,海南师范大学团委坚持以“服務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共青团工作重点,搭建并不断完善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切实推动学校青年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科研竞赛中,海南师范大学主体赛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红色专项赛道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现了该校“挑战杯”竞赛成绩的新突破。
在“挑战杯”国赛主体赛道,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曾丽娜、李林老师指导的参赛项目《基于FBG的高灵敏度快速响应海洋温深传感器》最终突出重围斩获全国二等奖;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参赛项目《基于损耗模振荡的TMDs-TiO2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参赛项目《基于多源多光谱遥感图像与卷积推理方法的海南红树林语义理解方法》和美术学院的参赛项目《兔然温暖-轻华智能水杯》分别获全国三等奖。
“挑战杯”科研竞赛优秀成绩的取得,除了团队成员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导师的指导如同一支利箭,能助探索中的同学们穿过阴霾,找到方向。
在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比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过一些挑战。李林告诉我们,“挑战杯”比赛从三月启动到十一月国赛结束持续十个月的赛程。在赛事准备期间,他与团队不但需要克服常年没有训练场地的困难,而且只能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课余时间共同准备每个项目3万字左右的项目计划书、PPT、路演稿、视频等材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几十次的反复打磨润色。
“临近比赛前1个月,我们团队经常挑灯奋战到凌晨两三点。漫长的赛程与巨大的难度令团队倍感压力,个别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不能很好协调,选择了弃赛退组。”李林说,“但大部分学生身上都有一股韧劲,而且愿意去信任老师的指导帮助。”
从三月的絢烂春光到十一月的寒意渐起,师生团队不断进行探讨钻研,李林不仅会在竞赛当天全程跟进每个项目现场的路演情况,也会在赛后及时与学生进行项目复盘,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
在“挑战杯”主体赛总决赛前李林他们也遇到了让他们措手不及的问题。赵欣雨和刘兆悦作为11月30日总决赛答辩人员,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录入组委会数据库,人员不能进行任何变更。在团队准备出发的前三天(24日下午),刘兆悦接到海经院通知:高校教师资格证认定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课考试将在11月30日进行。一年仅有一次认定机会,如果这次他不参加考试,那只能等到2024年的下半年才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11月30日是去贵州大学总决赛现场答辩还是留在海口参加考试,刘兆悦同学给出了他的答案:他代表海南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完成比赛全过程。这样的爱校情怀让师生深受感动。
坚守是人内心最持久的力量,它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闪念,而是在历经时光考验与洗礼后,依然能够让人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参与“挑战杯”比赛的本科生队员先后保研至:中科院长光所直博生、山东大学直博生、深圳大学研究生,考取到:西安电子科大、重庆邮电大学、中科院西光所、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澳门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生。
作为指导老师,李林和教师团队全程陪伴着学生深入参与到比赛之间,也见证了学生在磨砺中的成长。在相处的时间里,李林在学生身上看见了一股韧劲,学生愿意去信任老师的指导帮助,这份相互信任与坚持是他们作为指导老师继续前进的力量。
李林说:“我始终坚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溉以知识清泉,还要施以德育之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所有科技竞赛和教育实践改革都是立足于深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的培养和输送做储备。”
现代青年:这次“挑战杯”参赛项目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这次成功与往年有什么不同?
李林:成绩一方面见证了团队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更见证了光电创新团队对理想信念的坚持。
要说不同,主要在两方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制定了多维度评价反馈机制,它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实时、阶段性、有发展指向的多元指标评价反馈,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持续改进,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导师制”的引领作用,增进师生协同合作,使赛事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更加高效,教师的专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整体完成度更高。
现代青年:您对参与“挑战杯”比赛的学生有什么鼓励和建议?
李林: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有效的交流沟通是关键,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目标,这是我和团队给参与“挑战杯”比赛的同学们的建议。
现代青年:学校是否会继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机会?
李林:学校领导们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我校教务处每年都会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为本科生的创新想法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在每学期创新创业实践周中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沙龙、讲座、培训等)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我校团委每年也设立“启航计划”,同样是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的大学科技园也设有“榕树基金”,为学生们提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