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 , 朱 靖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部, 江苏 常州 213164)
当下,关于美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界定。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美是难的。从相关释义来看,美,是指能引起人们身心愉悦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既然可以用‘美’来解释‘甘’,那么,也可以用‘甘’来解释‘美’。美就是甘甜。”[1]21我国古人对“美”是极为推崇的。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美”是人把羊角作为装饰品戴在头上。
美育,就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所蕴含的一切美的元素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美化人们心灵和外表,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教育。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将美育(即他谓之的美感教育)引入中国,希望用其代替宗教教育。随着美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美育的育人作用也愈发凸显,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但是,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对大学生审美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毋庸置疑,勇于探索未知的大学生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当下是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广泛使用,打通了网络与小型智能移动终端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群体(泛称Z世代),善于发现新鲜事物,能够紧随时代潮流,具有敏锐的信息感受与捕捉能力。他们的审美先天带有网络时代特色。尤其是2014年我国进入4G时代后,技术的更新迭代催生了网络短视频及其相关平台。而短视频所具有的贴近用户碎片化消费需求,以及时长短、更新快的特点,让大学生的审美更加注重感官刺激,把直观的视觉化冲击当作美来欣赏,导致传统的偏静态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审美形态逐渐被边缘化。
当下,资本遍布网络各个角落。审美受到资本的巨大冲击。同时,网络文化的兴盛,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商家、当红主播或UP主(在视频网站、论坛等网络平台上传音频视频等文件的人)将自身的审美喜好通过算法控制及大数据流量推送,传输给大学生群体,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关注外在美而忽略内在美。大学生审美变得从众而盲目----流行即美。如,对“锥子脸”出现前所未有的推崇,外在美的标准也变得如“白瘦幼”的单一化。智能手机的美颜和滤镜功能使人们掩盖了本真面目,所见非所得,照片变“照骗”,这从诸多网红的翻车事件中可见一斑。可以想见,《红楼梦》中深受姐妹们喜爱的“面如中秋之月”的宝玉,是不符合现代网络主流审美观的。网络流行的审美观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容貌焦虑。调查显示,毕业季成为整形季,在暑期整形医美行业生意火爆,整形人员的整体年龄呈低龄化趋势,而这些都源于审美畸形与单一化在大学校园的不断泛滥。
大学时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大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但是,部分大学生没有较快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未能及时确立奋斗目标,反而把相当多的时间花费在游戏、追剧、追星、刷朋友圈、刷视频、看综艺节目等方面,使得大量时间被网络娱乐占据,自己难免产生“空虚寂寞冷”的感觉。“娱乐至死”导致他们的精神更加空虚,形成恶性循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娱乐至死并不仅仅是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而是政治、宗教、教育等本该具有严肃性和专业性的若干领域的“泛娱乐化”。这种“泛娱乐化”在电视时代开始蔓延,到智能手机时代愈演愈烈。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难以提升,高雅艺术曲高和寡。
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发力、久久为功的百年大计。培养全面发展、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人,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认为,美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以及追求人生情趣和提升理想境界的能力的教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美育成为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刚性要求。
人天然地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学生从进入学校之日起就接受着美育,进入大学后,接受的美育更加系统化。《意见》明确了大学美育的基本目标和培养手段,并特别指出,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进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美的范畴涵盖了品德美、心灵美、形体美、科学美等各个方面。美育也贯穿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过程。美育浸润人的心灵,滋养人的精神,激发人的审美力和创造力,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动力之源,它像源头活水一样不断滋养人的血脉与灵魂。因为学生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所以美育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大学美育既是对中小学美育的延续和提升,也是学校美育的制高点。高校应以高质量美育体系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审美贯穿人的一生,美育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小到仪容仪表、服饰穿搭,大到家庭装饰、职场礼仪,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审美在人的工作和各种生活场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完整有机的组织体,左脑右脑各司其职,左脑侧重于逻辑、语言与数学、推理和分析等理性思维,右脑侧重于绘画、音乐、情感等感性思维。理性与感性相协调,分工协作且密切配合。美育是偏感性的教育[2]77,感性强调大学生个体的重要性,要求尊重个体发展。因此,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稳定人格[3]92,有助于大学生的生存、成长及自我完善,对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面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审美面临的挑战,强化大学生美育势在必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真善美的推崇,成为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美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指追求内心的本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返璞归真,回归婴孩状态,被称为赤子之心。老子主张少私寡欲,认为人的欲望太多就会离真心越来越远。《道德经》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4]14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4]48这是过分追求欲望的负面影响。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会让我们偏离正道;欲望不断膨胀,会使人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寝食难安。虽然,现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愈加富足,但欲望也在不断膨胀,相对而言满足感却降低了。他们对物质生活愈加追崇,对名牌或奢侈品的理解就更加片面,甚至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盲目攀比,不顾自身及家庭经济实力去盲目消费,有的甚至因偿还不了高消费的网贷而陷入债务的深渊。大学生们若能按照老子思想去追求内在和外在的真,就不会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蒙蔽双眼,就会逐渐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就能够守住本心,活在当下,安然恬淡,知足守常。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36老子把水的德行,描绘得淋漓尽致。老子极为推崇水,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4]36“善”被描述得深刻全面,行善像水,无痕无迹。道家思想并不主张人们刻意地做善事,为博取功名利禄做善事,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家思想认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人总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身安而后心静。所以,人在这个时候与他人相处,自然平易,言信行果。大学生如果能透彻理解“善”的本真意思,那么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事业发展、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将无往而不利。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友善”是为人处世之基。人只有基于真善,而不是伪善,才能追求真美。这也是合乎道的本真境界。
老子所说的美,更多的指“法自然”“合乎道”,“道”为美之本,即自然是美之本。老子对“道”的描绘,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道”是万物之本源,是美、善之根基,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自然”主要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方式。从美学角度讲,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73最高的美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无形无声。这样的真美、大美需要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感悟。老子还主张“见素抱朴”,“素”“朴”即本色之义,忠于本色方可得到真美。“美”应该是原生态,燕瘦环肥,各有其美才是真美,而不是追求过多的外在修饰与整饬。比如,现在男生化妆阴柔化,女生过度美容,既违背了美的本质,使审美走向单一化,更有甚者还走向对立面,有人去美容,结果被毁容甚至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5]4知道了美与丑的区别,就会有扬美贬丑的事情发生,就造成了恶和纷争、夸大与缩小。建立一个固定的美的标准,就会弱化多元审美,甚至导致“东施效颦”“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现象。而老子思想则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他更指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非常推崇老子的审美思想。他赞叹“初发芙蓉”之美[6]34,认为绚烂至极归平淡是对真的追求。他认为,善是道德层面的评判。美与人生息息相关,让平凡的生活获得艺术品似的美,是每个人努力的目标。美的价值在于过程本身,不在乎外在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这是非常契合老子无为而为的观点的。所有对美的探求,归根结底都是对生命的探求,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思考,这也是美学最终上升为哲学的对生命的叩问。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在其专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中提出,当代美学要立足传统美学的生命哲学观,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能成为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第6版。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只有对其加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才能使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子思想中的真善美思想对青少年树立正确审美观价值巨大,务必落实落地落细,发挥作用。
高校可通过校园美育硬件建设如树立雕塑、绘制海报、举行展览等[8]8,以及软件建设如专业美育课程、第二课堂(社团、公选)等将老子美育思想纳入美育教育体系;可建立专业师资团队或聘请兼课教师,利用校内网络资源与新媒体优势,向学生进行有知识、有趣味、有温度的正能量传播,强化美育在五育中的重要地位,以美育贯通德育、体育、智育、劳动教育,促进五育同向同行,合力发展。
广大大学生应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网络流量经济带向偏仄和狭隘;应主动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努力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精神涵养,持续提升精神境界;应不轻信、不盲从网络流量,擦亮双眼、增长智慧,坚决杜绝假丑恶,身体力行真善美;应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与认可,日积善行,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建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网络时代呼唤真善美。老子思想契合了真善美的现代需求,有益于当代大学生美育工作。老子推崇的真善美审美思想,穿越古今中外,历久弥新。它能消弭网络阴霾,成为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美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意义。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其中的思想智慧,修真、求善、炼美,形成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审美意识,使自己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