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香 , 孙洪凤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教学质量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由此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人才育出来、引进来、留下来,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1]11。涉农高职教育承担了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使命[2]82-87。实践中,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牵头搭建的广东省乡村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教育是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3]13-16。以往的涉农继续教育由于专业教育链与农业产业链匹配度低,“三农”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系统性不强,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教学手段与方法比较单一;又由于“三农”人才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照本宣科不接地气,所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往往脱节。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基地构建多元协同、育训并举的运行模式,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
学校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被誉为“广东农业科技与管理干部摇篮”。学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广东省农业广播电视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2021年成立“广东村官学院”。学校现有清远、广州白云和广州天河三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3 000多人。学校办学以农业为主,涵盖农、工、经、管、文等领域,并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学校深耕农业职教,行业影响力显著,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国家示范性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培育牵头单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广东省高职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技部“星创天地”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广东省乡村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办学30多年来,学校坚持“扎根大地写文章”,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实施“职教强县”工程、“科技进村送教”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村官学历提升”工程和“协同创新交流”工程等[4]74-77,着力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素农民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30余万人。
学校联合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以及广东农村经济学会等多个“政校行企”单位,发挥各方优势,探索资源互补、人才互通、机制灵活的继续教育多元协同的创新发展模式。“政校行企”共同开展生产、实训、培训、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根据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技能培训和考证为抓手,积极联合学校,共同实施“粤菜师傅”和“广东技工”工程等技能培训和考证项目,合力提升人才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助力脱贫致富。校政已合作共建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省级粤菜大师工作室等多个技能培训提升项目,共同制订含茶艺师、中式面点师在内的23个技能考证项目的考核标准。接下来,将通过“粤菜师傅培训进乡入户”和技能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共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是学校牵头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双理事长单位之一,是全国科普兴村惠农先进单位和创业示范基地,也是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及退伍军人培训等项目的主要校外实践基地。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省级产教融合型电商基地、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可承接高素质农民培养、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项目。该企业的能工巧匠被聘为基地兼职老师,讲授农产品销售以及电子商务等专题课程。
基地以服务乡村人才振兴为宗旨,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为关键,“软硬并施,强师兴教,多措并举”;以学历提升继续教育、优化各级各类培训供给为重点,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为抓手,以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为目标,积极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乡村振兴人才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在来自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示范集团的200多家“政校行企”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发挥“政校行企”的各方优势,推动构建资源互补、人才互通、机制灵活的继续教育多元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政校行企”共同开展生产、实训、培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工作机制[5]64-67,实现了多元协同、育训并举,为乡村人才振兴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基地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22〕2号),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背景下的村官学历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面向社会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学历提升继续教育[6]。
1.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计划 基地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面向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职工、下岗职工等4类重点人群,开展学历提升行动,使6 0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的学历得到了提升。
2.依托“广东村官学院”,全面推进村官学历提升工程 联合英德、普宁、怀集、海丰等地的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发起、组建“村官班”“乡村新闻官班”等专班。专班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独立编班,定向招生,积极服务广东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三农”人才需求,将村民服务、农村、农业管理融入学习全过程。专班每年为300~500名村官提供学历提升机会,帮助接受培训的村干部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和共同富裕的领路人。
3.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 学历提升继续教育使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含青年农场主、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果蔬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产品加工人才)有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了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4.依托专业学院,提供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服务 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每年可为粤东、粤西、粤北培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约800名。
基地坚持以农为本,依托“食为天”“大农贸”这两条农业产业链,使专业群全面对接产业链,田间直通餐桌。基地以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为支撑,做精“新农科”、做大“新工科”、做强“新商科”,持续调整专业结构,开设乡村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形成了“专业群对接全产业链”的双精准育人模式,使人才供需紧密对接,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了大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基地充分发挥涉农高职的资源优势,主动与各地市党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实施“科技进村送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创新交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和“村官班学历提升”五大工程,承担村级党政基层干部、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电子商务人才等各级各类各行业人才培训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48学时)、广东省农业经理人培训班(160学时)、高素质农民培训班(48学时)、广东省“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48学时)、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高级培训班(48学时)和广东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培训班等培训活动,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14年以来,作为省内首家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高职院校基地,基地为从化区、南雄市、蕉岭县、连平县、云安区等20多个县(区)培训了新型职业农民18 748人次。其中,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932.5万元。2019年至今,基地帮助3 000多名涉农高技能人才提升了学历。其中,与清远市、海丰县、怀集县等9个县(市、区)的组织部门,共同培养了村干部约1 000名。
1.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考虑到农村学员地域分散,学习时间和农忙时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学校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教学系统,采用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六网融通”学习模式,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破解了“农学矛盾”这一难题;同时,采用“五结合”教学模式,实行“共性+个性”“集中+分散”“线上+线下”“教学+生产”“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学习与考核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解决了农村生源多样化给教学带来的困难。
2.探索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基地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原则,加速推进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多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涉农人才培训和指导覆盖面,更好履行乡村振兴使命。学校就业情况良好,2018年和2019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位列全省第9和第6,2020年高于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省厅未公布排名情况)。学校培育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获得者郑旭文等近20万名具有农业情怀的“新生代农民”,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5万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以全国人大代表黄海燕、世界插花比赛亚军黄仔等为代表的具有“知农爱农为农”情怀的现代农人,彰显了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示范能力。2020年,学校“育训双轨”的广东“三农”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全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针对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不同生源,学校改革招生考试办法,采取“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综合考查办法,单独组织考试,按校招生录取。学校实行“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在职员工。学校鼓励支持在职员工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使继续教育教学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员工更加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学校做好各类生源的学习状态数据采集,根据反馈进行实时诊断,推进结果型、过程型和项目主导型等多元考核评价,严把毕业(结业)出口关。
基地按照“校企互通,人才共用”原则,聘请了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企专家、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按照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1∶1的比例,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选聘优秀的农业企业家、“鸡博士”“鸽专家”“猪专家”和“花艺大师”等能工巧匠、行家里手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每年主持或参与不少于1项的农业企业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村官学历提升项目等,提升了专任教师的农业专业技术实战能力;落实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进企制度,委派学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进企、深入田间地头,时间不少于1个月,学校年轻教师驻村、进企、深入田间地头每年不少于3人;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省级三农服务团队,遴选有突出成就的教师组建教学名师工作室并担任首席名师,打造教学高端集智平台。
农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指示精神,学校和部分粤东西北的县市组织部,携手实施“村官学历提升工程”,结合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根据“三农”发展需求,以“拓知识、学技能、强能力、提素质”为目标,设置“思政、通识、技能、拓展”4个课程模块,让村干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把学历提升到大专层次,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需要,成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成为共同富裕的领路人,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基地与清远、怀集、普宁、海丰、阳春、吴川、连山、揭阳、揭西9个县市组织部携手共办“村官班”,通过“六网融通+五结合”模式,采取“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三联动措施,“把课堂开设在农场里”“把成果推广到农户家”,将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送到田间地头,每年培养村干部约500名,帮助“村官”在家门口圆了大学梦。
根据村干部忙季工作、淡季学习的特点,基地制定《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探索设立学分银行,实施学分认定与转换,对学习者在不同类型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学分、证书、技能等进行认定,并允许其进行转换。如,如果村干部在参加“村官学历提升工程”的同时,又参与了学校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那么,他在培训班所学的课程可置换为学历提升所需课程。这样,便打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转换通道。
基地以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为目标,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共生,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充分发挥涉农高职的资源优势,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协调,提升学历继续教育、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实施“科技进村送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创新交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和“村官班学历提升”五大工程,承担高素质农民、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各级各类社会行业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基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采用“现场教学+座谈交流+沙盘演练”并用的模式,将现场教学和实训模拟培训相结合;使用PC、微信、App等多终端直播教学,通过“六网融通+五结合”模式与“面授+远程指导+点上巡回指导”三联动的方式,实现“把课堂开设在农场里”“把成果推广到农户家”。这种将知识和技能送到田间地头的继续教育模式效果明显,且极具示范性。
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可以全面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能力。应该学习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的先进经验,多措并举,打造国内一流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力争年均培养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2 000人、农村“头雁”等人才5万人次。依托农业职教集团,加快培养高素质“村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每年使1 000名以上村干部的学历提升到大专层次,三年内使省内3 000~5 000名村干部具有大专学历。
基地以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省示范职业学院、国家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省农业广播电视技术学校等为基础,依托涉农专业的多年办学优势,进一步与粤东西北各县全面对接,采用联合办学、设立分校、帮建专业、培训师资等方式,推广涉农中高职“2+3”试点、高本对接试点、自主招生、高技能人才提升、高职专业学院和“1+X”证书试点等模式,更好地服务粤东西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是扎根农村、促进乡村建设和县域经济提升的重要力量。学校牵头组织广东职教城乡村人才培育联盟,整合广东职教城24所职业院校的各类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返乡创业教育,注重人才需求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乡村建设能力,培育了一批乡村建设的最美逆行者,从而更好地提振了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在教育。学校是广东仅有的三所国家乡村振兴优质校之一,在完善校企所协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争取省委省政府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强化学校的广东省农业广播电视技术学校职能,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深度融合模式,补齐粤东西北市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短板,大力开发面向社会各类学习者的教育服务产品,积累融合发展经验[7]19-25,发挥典型案例的推广示范效应,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学校应该考虑建设位于清远的试点科技驿站,以解决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困局,也可以考虑组建由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任首席专家,学校专兼职教师、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学校可以以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学校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及农村经济研究与服务团队等8个团队为基础,根据广东新农村发展需要,建成由200余名专家型教师组成的20支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同时,持续提质增量,不断扩大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数量,以及省农业厅认定的“三农12316”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和农业项目专家数量,提升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学校应该结合清远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双区”建设,以傅廷栋院士的油菜研究成果在清远的落地转化为契机,大力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建设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清远)示范基地,积极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的优质、安全和有效供给。在清远市人民政府的协调下,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发挥科研技术成果优势,利用学校清远校区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及科研团队等良好资源,做好科研成果在清远的落地转化工作,共同推动清远乡村产业兴旺,为建立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打造良好基础。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有助于加快清远市全面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城乡融合,实现清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学校立足多元协同机制,多措并举,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累计培育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30多万名。其中,有65%的毕业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广东省的乡村振兴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