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分析,纵向开掘
◎唐惠忠
技法点拨
纵向开掘是议论文写作中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所谓纵向议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递进式”,是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深刻性的一种方法,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其实在论证时,考生通过层层设疑,纵向开掘,对论题提一些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将这层层疑问一一作答,将其中的关键筛选出来,并组织成篇,往往能够将论证引向深刻。
范例分析
《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小儿就“日之远近”反复提问,孔子却无法给出明确结论。孩子们喜爱提问,大人们注重结论,向来如此。但我认为,我们应当永葆童心,在好奇之中追寻答案。
孩童喜爱提问,是出于对世界懵懂而细腻的感知。在孩子们眼中,世界是一张白纸,通过提问才能获取他们想要的答案,为白纸涂上缤纷绚丽的色彩。童心是纯洁简单、无忧无虑、充满好奇的,正因为如此,孩童才能无所顾虑地提出疑问,汲取知识。可以说,提问是孩童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而大人们往往更注重结论,这是由于他们常为工作所苦、为压力所累,有着更多的羁绊;而结论往往是解决问题最经济的路径,它省去了探索、追问的过程,以最快捷、便利的方式切入肯綮。这是否意味着成人可以理所应当地节省探寻的过程而直接抵达结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恰恰相反,成人更应放下“结论至上”的观点,呼唤童心的回归,在好奇心的指引下追寻答案。
提问是指引人们发现真理的灯塔,提问代表着对自然、对宇宙的好奇与思索。与提问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样,成人要有所成就也离不开提问。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警示了我们求学请教、善于提问的重要意义。
此外,提问也往往是对权威的质疑。正是在不断的提问与质疑中,我们得以走出蒙昧,走向真理。正如布鲁诺、伽利略等先驱对“地球中心说”的质疑,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迎来了理性文明的曙光。
同时,提问也使人省视自身,提升自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正是在对自我的反复追问中,不断锤炼自我,方抵达“至善”的境界。
然而,对提问的强调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弃“最终答案”,“结论”亦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科学家们在理性主义的引领下解答前人的疑问,于是,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浪漫神话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结论或许出于灵光乍现,但在此之前必定会经历反复提问和质疑。王阳明龙场悟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结论的背后,是思想家无数次的探索叩问,是科学家反反复复的质疑与求证。
因此,被工具、理性束缚的当代人不妨寻找那颗尘封已久的童心,在对自然、宇宙、生命的叩问中,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2年高考上海一考生《永葆童心,追寻答案》
◆点评
这篇作文开宗明义:“我们应当永葆童心,在好奇之中追寻答案。”接下来作文分三步走:先对“善于提问”“追求结论”的现象归因;接着推进一层,就成人是否“可以理所应当地节省探寻的过程而直接抵达结论”这一问题,思考提问的种种价值;接下来作文没有止于这个“提问”,而是宕开一层,进一步提出“对提问的强调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弃‘最终答案’”,论述了求索结论的必要性。
这篇议论文通过设疑分析把道理一一讲清楚,一层进一层地进行了论述。
渐次深入,析理透彻
◎韩延明
技法点拨
“渐次深入”指主体部分论证层次呈递进态势(包括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内涵,使论点得到深透的论述。要做到“渐次深入”,考生必须理清概念间的关系,进而让论点、论据和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时,中间部分各层之间,还可表现为一种环环推进的“顶真”关系。
比如2022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学习今说》,开篇定论,将荀子的“善假于物”作为思辨对象,提出了“‘善假于物’的前提应是‘适可而止’,講究‘善假’”的观点。接下来让人类发展史与今天人们的行为形成对照,由认识现状到认清两种“区别”,从三个方面分说如何做到“善假”,论述有理有据。其主体部分是这样递进开掘的: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假”的程度逐渐失去了把握;
我们要懂得方式与目的的区别,才能知道如何“善假”;
我们更要懂得借助与提升的区别,才能实现从“假”到“有”的转变。
如此推进,整篇作文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范例分析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因此,青年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享受孤独,享受幸福。
世间有无数称自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而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人生态度相依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的豁达。
享受孤独意味着有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享受幸福的前提。
享受孤独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抛弃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拒绝出任楚相时,他的心是孤独。这种孤独,就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唯独庄子安然世外。他的拒绝,虽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却换来了一座矗立在无数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因此他又是幸福的。
享受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间和空间,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许多睿语都是孤独困顿的孔子自我反省的结果。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能远离喧嚣、芜杂,看清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享受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幸福的方法。
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我们可以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展开自己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困扰。诗人戴望舒曾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领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将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会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享受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7)班汪金鑫《孤独并幸福着》
◆点评
考生开头引用名言亮明观点,树立靶子——享受孤独,享受幸福。紧接着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主体框架布局谋篇,拟设三个分论点纵向展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刻精辟。行文紧扣中心论点,环环相扣,不偏不倚,深挖穷究,析理透辟精到;援引大量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典型、全面、有力。结尾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度扩展,升华了作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