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萍,冯 静,李丙东,韩 伟,朱 禹
(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的必要场所,在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科技、科协等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对一流学科课程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实验室的危险化学品的品种和用量也不断增加,更多的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实验室潜心做科研,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2]。2021年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造成2死9伤的惨痛事故仍历历在目,在实验室内,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中任何细节上的错误操作,都有可能酿成大错,应加强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以避免悲剧再现。
早在2008年国务院安委办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2021年省教育厅更是针对现场管理提出了若干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等,对危化品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3]。高校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责任大,危险化学品作为实验室重要危险源之一,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非常高,据统计,在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危险化学品引发的事故约占80%,因此,必须强化安全红线意识,重视实验室危化品过程管理,才能真正持续稳定地保障实验室安全,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教学长期和谐地发展[4]。
目前各高校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危险化学品特性认知模糊或不足,安全教育、隐患排察整改流于形式[5];危化品的储存、使用不规范,实验剩余危化品随意存储或处置,使用操作时存在侥幸和经验心理,认为安全操规冗余,“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盲目作业[6-7];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涉及易燃、易挥发液体的实验不在通风橱内操作;不重视危废处置,各实验室虽都配备了分类收集桶,但仍然存在废液乱倒现象[8]。沾染了试液、试药的称量纸、滤纸等固废以及针头等作为普通垃圾处理;高危实验、过夜实验和新开展实验未进行风险评估且未上报并严格审批等现象屡见 不鲜。
危险化学底数不清、基础数据混乱等问题大多源于危险化学品过程管理的不规范,如采购报备不及时,到货不及时入库,导致库存不精准,管制类药品领用不严谨,领用、归还登记不及时,未建立完整可追溯的安全台账等问题[9]。还有部分学校对危险化学品的过程管理重视度不够,信息化管理较为滞后,没有定期盘点或校核台账与实物,混乱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危险化学品精准性和时效性的要求[10]。
不少高校关注重大时间点如开学前、放假前或节假日前的安全检查,而往往忽略常规时间段的检查,尤其是科研实验室的日常安全检查,存在一定的检查漏洞;部分检察小组成员专业性不强,安全检查未覆盖危险化学品的全生命周期,如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往往被忽略,从而导致检查覆盖面窄,排查针对性不强,实验室隐藏的问题不突显,现场检查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11];部分学校对检查通报的问题整改流于形式或不重视隐患整改,安全问题存在多次检查多次出现的现象,未一次性完成整改闭环管理,不利于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推进[12]。
(1)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应的标准不够细化,出台的条例、意见等落实力度不够[13];
(2)学校层面监管专业性不强,还有不少高校存在外购、私购、调用管制类药品的现象,监管效率低,师生执行力差,监管效果不理想[14];
(3)很多高校未成立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督查、监查小组,安全检查覆盖面窄,检查专业性弱,常规/ 突击检查频率低,问题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危险化学品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是减少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不少高校的危险化学品仓库不合规或只有临时暂存库,防火防爆防盗等安全设施设备不健全,缺少应急防护和处置用具等[15];实验室未根据专业严格区分,化学类实验室与普通类实验室同等配置,缺乏通风、喷淋等必要设施;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缺乏安全检查和维护,安全防范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16]。
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演练制度等,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从安全课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应急演练、安全准入考试和安全文化建设五大方面入手,策略详见图1。
图1 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宣传“五”抓手
(1)加快危险化学品融入安全课程建设。首先改革传统的安全课程和实验教学大纲,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安全元素,针对性融入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良好的安全素养,培养科学的安全行为方式。
(2)加强师生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培训。对全体师生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分级专项培训,常规通识课与专业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匹配,培养师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增加师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3)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实验课程、不同危险源,针对性地对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相关危化品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对学生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安全消防培训和事故情景模拟演练,让应急演练做到专业性、针对性、习惯性和有效性。
(4)安全教育培训准入全覆盖。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人员、全体师生、外单位进入学校实验室的相关人员等应考尽考,加强实验室准入考试题库建设,难易结合,落实实验室准入100%执行。
(5)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实验室安全手册、实验室安全标语、危险安全信息牌及院系网页安全宣传模块、微信安全教育小程序等实现各种安全“再教育”。通过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宣传来实现“巩固性”安全培训,让实验室安全技能教育入脑入心,提高实验室安全整体培训效果。
建立危险化学品统一采购平台,通过合格供应商购买,从合规采购、安全储运、流程管控和危废处置4个环节加强以易制毒、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为主要监管对象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时掌握危险化学品的动向。严格执行“实验室-院系-校级”三级采购审批制,超阈值无法备案采购,杜绝一切私购、外购行为,由实验中心统一采购。如图2所示,综合利用线下台账、高校平台和公安备案系统三方联动,纸质版、信息系统与公安信息系统同步,实现多样化信息化危化品跟踪管理,动态台账实时更新。此外,配备云平台支持多类型服务器用于数据备份,三方联动,一方故障,另外两方依然如实记录,确保数据完整、可靠、可追溯。
图2 危险化学品线下台账、高校平台和公安备案系统“三”联动
管制类药品的领用、归还、回收严格执行“五双”制度,每月定期复核、盘点电子数据与仓库实物数量,不断完善危险化学品的台账,确保危险化学品从购入到处置期间的数据合规可追溯。危险化学品废弃物要妥善处理,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分类收集,按要求标准盛装并规范标识,建立健全实验用废弃化学品处置备案制度,按照环保局要求定期对危废申报,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并逐步建立长效合作和定向处置机制,明确危废管理责任人,规范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各环节安全检查与整治工作,如图3所示,从检查层面、检查手段、检查组织、检查内容、检查评价和检查闭环六个方面入手,对照省、市教育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制定安全检查细目表,针对性地摸底排查各实验室危化品危险源分布,建立危险源种类、数量、责任人等并形成台账,信息化管理所有实验室。
图3 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六”覆盖
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包括专项检查、日常检查、综合检查、节假日安全排查等各种类型的检查,同时匹配相应的检查队伍、检查范围、检查要点等,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全方位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问题给予通报并将整改责任到人,敦促及时整改,落实检查、反馈、整改、复查的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持续改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督查小组,由校级、院级和实验室三级层面的安全管理人员组成,落实安全责任制,监督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以及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此外,危险化学品的监管还离不开现代化工具的辅助,科技和创新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秉承“与时俱进”的态度,综合利用远程视频监控、信息化平台动态监管、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现代化智能手段,实现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数智化,“人工+智能”协同实施实验室安全风险和隐患的监管,从基础环境提升实验室基础安全性。
①规范设置危险化学品仓库相关设施设备,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保证仓库通风状况良好、重点部位无死角实时监控、泄漏防盗报警装置以及防火防爆设施正常运行及维护;②完善各实验室安全设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匹配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并以显著的标识指示所在位置;③定期对各房间的灭火器、喷淋洗眼设施、急救药箱、护目镜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防护设施和用具的安全有效性,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检查台账。
未来高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要求将会更加严苛,要以坚决遏制实验室安全事故为目标,推动实验室安全教育持续、巩固和有效地开展,不断鞭策高校师生,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实验行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自查自纠,更加科学、全面、细致地排查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隐患,举一反三,深入完善高校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隐患,着力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着力营造稳定、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不断推进高校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