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忞怿 蒋锐
[1.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5;2.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博物馆文物展柜的首要价值是服务于文物,故展柜的密封性、安全性是展柜的基本属性。然而,当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内观众自身对展品的解读及观展体验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初印象,从而决定观众是否会重复来馆参观,进而更大发挥文物展览的知识传播价值。抛开展品本身,符合人体尺度与心理的观展体验则是陈列设计达到其传播属性的压舱石。一方面,文物展柜作为博物馆文物展览面向观众的重要媒介,展柜设计中符合观众的尺度比例及心理特征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与展柜有更多接触的则是文物工作者,他们在一次次换展,展柜提升、图版修改,说明牌更换等专业又繁杂的工作中与展柜形成紧密接触。部分文物陈列的高度及角度不符合人体尺度的设计,也给文物工作者在工作中带来极大不便,更不利于文物保护。故在此,笔者以2021年中国伞博物馆展柜提升项目为例,站在人体工程学的视角讨论博物馆展柜设计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伞博物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展陈设施陆续进行整改,2021年12月进行新阶段的展柜提升项目(图1)。其中,主要是对入口处“九大油纸伞”的1~9号柜、“油布伞”10号柜、“工艺伞”11号柜及“吉祥红伞”12号柜进行整体提升。1~12号柜位置优越,是观众通过序厅后的第一组文物展柜,且油纸伞及布伞对环境要求较高,原先使用的木质展柜已经无法持续满足文物保持稳定环境。因此,对12只展柜进行整体更换提升,将展柜采用钢材及冲孔板的设计,并采用恒湿系统,对文物实时监测温湿度,完善博物馆文物展陈环境。
图1 展柜位置分布及序列分布图
疏密得当的陈列密度,可以提高展示效率,会使观众观展时轻松愉悦。密度过小,展览信息量较小,显得空旷。密度过大,极易产生视觉疲劳,使观众感到乏味、无趣,从而影响展览体验。数据显示,大型展区的陈列密度应保持在30%~50%,小型展区则最多不能超过60%。不难从近几年博物馆新馆建成的展览中看出,博物馆的陈列不再是文物的简单堆砌、知识灌溉式输出,而是更以观众心理出发,引导观众将无意观看上升到展品的思考与延伸,陈列密度在向低的趋势发展。例如,苏州博物馆西馆,每个“方盒子”建筑之间有自然采光的廊道连接,形成更多的过渡空间,厅内展柜陈列也整齐有序,其中穿插场景与互动,将观众引向关注文物本身。在此次涉及的展柜项目中,展示对象面积与展柜占地面积一致,约49.24m2,展示空间占地面积约112.45m2,陈列密度在30.5%。整个伞馆一层展示区域占地面积约468m2,整个展览空间占地面积(辅助空间面积除外)约1379m2,陈列密度约34%。
观众的合理竖向视角在60°以内,横向视角为69°以内。此次展柜提升项目的12只展柜中,使用通过式陈列,且观众主流线的通道宽度在约4200mm,假设观众站在通道的中心进行流动式浏览,如图2所示:人的视线高度在约1650mm,则柜内文物的竖向视角在30~33°,上下夹角都在约15°;除4号及11号柜横向视角在65~67°,横向需动态观展外,其余展柜横向视角为45~48°,展品基本在最佳观赏效果范围。
图2 4号展柜视角分析图
陈列展示的摆放高度,一般离地不低于800mm,因视觉限制,不宜超过3500mm,经常使用的展品立面高度为800~2500mm,根据人体的标准身高,最佳陈列高度为1270~1870mm。由于此次展柜提升项目的服务文物对象是伞,而通常伞展示伞面居多,伞的伞面面积较大,故将伞进行偏俯瞰展示,使人的视线与伞面形成接近90°的夹角,更利于观众对伞面的整体观展效果。在此次展柜提升伞陈列后,将70%左右的展品看面设计在830~1800mm,少部分展品看面设计在1800~2500mm,基本满足较舒适的观展高度。
通常人们的视距是展品高度的2倍,大小与展品成正比。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展品与人视平线最小观看距离在760~1067mm,最大观动态观展外,其余展柜横向视角为45~48°,展品基本在最佳观赏效果范围。此次展柜提升的展品中,伞骨撑起后伞整个高度中心在约1050mm,则视距在约2100mm。而此主线通道宽度完全满足视距标准,使观众舒适观展。当观众对某件展品产生猎奇心理时,观众自然而然会向展柜靠近。观众在最小观看距离观展时,更多焦点在展览底积木上的伞面,对于展示在1800~2500mm这一高度的伞来说,仰视角度大而近距离观展时会忽略较高处伞面。但又受场地局限,布展时选择了更加适合远处流动式观展、整体色彩或伞面纹样图案整体吸引人的展品,底积木上展示更加有材料细节及图案看点的伞面。
1.3.1 展柜照明设计
对于长条形沿墙通柜而言,主要是展示界面是水平面及与玻璃看面平行面,故展柜照明以平行于玻璃看面的形式更合适。在此次展柜提升项目中,采用横向排列的洗墙灯与射灯照明,并用型材进行遮挡,减少观看展品照明可能带来的眩光。对于观众而言,由于博物馆的灯源照明点较多,展柜的光源应做到减少观众眩晕感为落脚点:第一,尽可能减少柜内照明的斑驳感、将展柜内空间均匀投射尤为重要。达到最佳状态,在舒适观展的同时更充分展现展品的真实状态。以此次展柜提升项目为例,长条状洗墙灯运用其中,通过较小的光源面有使光线分布均匀,均匀度与照度才能俱佳,观赏感受才能提升。当照度均匀度接近1时,照度便均匀照亮柜内空间,很大程度上在满足文物展览状态的同时增加观众的舒适度。第二,弱化灯源位置,将灯具进行隐藏处理,在正看面的灯具水平位置设置钢结构型材,将光源处遮挡,减少观众仰视时光源带来的眩晕感,从而增加观者的舒适度。倘若光源无法实现展柜本体的遮挡,可增加横向磨砂玻璃档条,减少光源造成眩晕的可能。
在平柜照明中,以长边嵌条状灯带最为合适。由于平柜玻璃顶部是观众观展的主要视角,因此无法进行遮挡,故条状灯带更为合适。若文物展品尺寸较小且有细节要强调,四周可增加立柱式射灯进行补光。龛柜本身的看口高度有局限,一般只展览较为平面或小尺度的文物,因此面光源或条状灯带更为合适。
1.3.2 观展习惯
观众观展时,最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是观看。在观展过程中,主要会出现无意、注目、兴趣、审视、思考、比较、记忆等心理过程。在展柜内文物及图版知识布置中,应满足人合理的视觉习惯。
展柜柜内陈列中,可依据人的视觉习性决定展品及图版的位置。人眼对于左上方物像的观察力优于右上方,对于右下方的观察力又优于左下方。同时,人眼的水平方向移动速度比垂直方向要快,故在柜内陈列时,可增加舒适观看竖向角度内水平方向的陈列重点文物数量。
视觉感知研究表明,色彩是人先于其他感知的第一感知力。当观众来馆参观,对于展柜内展品而言,观众最先感知文物色彩、形状、材质及其他,当对文物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思考时,才会去了解说名牌及图版文字内容,故文字是展品展示的辅助解读。在此次展柜提升项目中,部分柜内通过叠加积木和底积木两层展示展品时,则将重点展品放置在左上和右下位置,将文字图版设置在右上方,满足观众先看展品再了解文字知识的观展习惯。
1.4.1 积木
展柜的玻璃看面是不可调节的,故积木尺寸依据文物形态、材质和大小设计,在展柜中起到调节展览文物在观众视线的合理范围及展柜与文物之间尺度的作用,从而使展品形成合理的视觉看面。积木在展柜柜内文物陈列中充当调和剂的作用,将文物关系视觉逻辑串联起来,使文物展品更具节奏感和观赏力。例如,此次展柜提升项目中11号展柜(图3),将不同尺寸大小的伞通过材质与色相分成两组,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与冲孔铝板上固定的伞面及右侧伞面组成高低错落的文物轮廓线。
图3 11号展柜立面示意图
同时,积木的颜色与材质应结合展品的具体情况选择。例如,文物展品形制、颜色丰富,积木应倾向于选择接近黑白灰的素色,倘若文物展品形制单一,颜色纯度较低,可选择纯度较高的积木颜色,才能更突出文物本身。
1.4.2 恒湿机传感器位置
温湿度传感器在探测柜内湿度稳定的同时,自然而然成为展柜内展示的一部分,它作为文物安全监测的辅助用品,在观众看来,尽量不影响观看文物才是最佳状态。恒温恒湿以循环式进出风为例,柜内湿度更接近回风湿度,故尽可能将传感器放置回风一侧,或积木与积木之间夹缝处,更为美观且便于湿度读取监测。
1.4.3 展柜玻璃看面高度
展柜玻璃看面高度决定展品高度的最大陈列范围。从中国伞博物馆的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不少观众来馆参观目的是带孩子开阔眼界,因此要对儿童观看需求进行充分考量。在此次提升项目中,玻璃看面离地在580~3560mm之间,充分囊括低龄儿童与成年人的舒适视角。但低龄儿童的博物馆参观视角仍可以更加优化。例如,在吴中博物馆基本展览陈列中,所有文物说明牌放在积木斜角上,且穿插动画视频进行文物讲解,丰富儿童的观展视角。
同时,展柜玻璃需具备开阔的视野,以无色超白夹胶玻璃作为展柜使用的玻璃,透光率在92%以上。当然,目前最新的展柜玻璃有选用低反射的超白玻璃,消除在展柜玻璃外表面产生的反射光,降低眩晕感,更能提升观众的观感。目前,部分博物馆开始接纳文物展柜整体采用玻璃的做法——“无边框式展柜”,玻璃在展柜中占比甚至达到90%,完全削弱展柜在空间中的体量,让观众注意力更集中在文物本身。然而,当展柜玻璃落地,上下检修口空间不复存在,只能将恒湿机及调节灯光的调光器等零部件放置在柜内,这可能不便于后期维修,且密封性能降低、大面积玻璃因自重导致的玻璃弯曲下垂、重点照明难度增大、开启障碍等可能。故“无边框式展柜”还需时间去检验,若文物展示安全与观众“沉浸式体验”兼顾,那“无边框式展柜”会是大势所趋。
观众与展柜之间主要是站立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工程作业。但对于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来说,展柜是工作中经常出入的环境位置。故符合人体尺度比例的展柜,会使文物换展、定期维护更加顺畅,从而更利于文物保护。
①检修口。检修口是展柜后期维护的主要工作场所,其高度应便于展柜后期维护,由于博物馆展柜没有统一参考标准,故笔者参考《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对柜类家具设计高度表,进行可能性的探讨。在此次展柜项目提升中,上检修口主要用来调整射灯角度及整体亮度,下检修口需要开启门的遥控器电源及恒湿系统的水管走线。蹲姿推拉舒适高度在360mm,故展品不是大型文物的情况下,下检修口尽量设置在360mm以上,并将需推拉的电源及恒湿机放置在高度360mm左右。
②恒湿机排水位置。文物展柜恒湿机排水问题是大部分博物馆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博物馆由于建馆较早,当时展柜恒温恒湿功能并没有普及,展柜没有预留水管或完善的排水预埋系统,后期加入恒湿监控后只能靠人工水箱内加水、水管处接水后人工清理。另一方面,新馆倘若前期考虑到恒湿机排水预埋,则基本展览可解决排水问题,并可避免博物馆工作人员加水倒水的行为。但临展由于展柜位置可移动,恒湿机无法预留水管,排水基本流向地面后自然汽化。因此,在湿度高、冬天湿度低的气候条件下,柜内空间在10m3~15m3范围时,博物馆工作人员每天需向恒湿机水箱加水或水管排水工作频繁且不规律。因此,在补水口的尺寸设计上,应尽量放大,至少预留30mm×20mm的大小,太小则需外接辅助工具,便于水箱加水;排水口位置宜在侧面,这样接水管后直接进入接水容器中,方便操作。总之,恒湿机补水口及排水口应在保证恒温恒湿功能的前提下满足操作需要。
③开启柜门方式。展柜开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平移动柜门,一种是90°旋转柜门。对于平柜而言,水平向上移动玻璃更加便捷,且更易于文物陈列。平柜倘若是向上翻转一定角度开启的方式,会使开启高度受限,布展时较难陈列有一定高度的文物展品,不利于文物安全,同时增加陈列难度。水平向上移动,会使平柜每个面都有空间调整文物,同时展柜玻璃开启高度限制较小,从而减少布展人员布展难度。对于此次项目中的沿墙展柜而言,展柜相对于展品来说本身柜内进深较大,宽度较宽,不存在不便布展的情况。同时,本身建筑墙体受限,所以柜门皆采用向左平行移动的方式开启柜门,更加合理、便捷。
综上所述,博物馆展柜设计应从博物馆展陈环境出发,展柜的排列分布清晰明确且符合视觉习惯。从博物馆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要在人的尺度、行为、心理、潜意识等多维度思考,最终决定展柜的合理视角,满足参观者需求的同时,考虑文物工作者本身文物陈列及保护过程中的行为特性,从而提供更完善的博物馆参观环境,兼顾文物工作者对文物的合理陈列、更换与保护,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