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楠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唐寅少时便“童髻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①,后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去世时仅五十四岁,正值壮年,其作品流传少,价值极高,因而伪作也多。
《款鹤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29.6厘米,横145厘米,纸本设色,卷首落款“吴趋唐寅奉为款鹤先生写意”,画面上钤印有“唐伯虎诗画印”朱文印、“唐居士”朱文印。卷尾有沈周题诗、清人谢希曾、近人狄学耕、狄谋贤、吴湖帆题跋。②根据中国书画鉴定小组意见,《款鹤图》为唐寅早年真品、精品,是唐寅为祝允明之姻亲、王穀祥之父王观所作,款鹤为王观别号。《契兰堂书画记》也著录此图。
学者们对《款鹤图》做过不少研究考察,但目前其创作时间仍有争议。笔者整理前人鉴定意见,分析画面的细部及作者款和题跋,试论《款鹤图》创作时间及存在疑点。
《石渠宝笈》中著录有同名画卷《款鹤图》:“宋笺本,墨画,款识云:‘弘治壬子仲春既望摹李河阳笔,似欵鹤先生。初学未成,不能工也。唐寅。’卷首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家在北澶’……拖尾祝允明书《欵鹤文》云:‘吴令尹文大夫致鹤于王先生,王先生亭而欵之,作欵文曰:肃尔嘉宾,孕火胚金,德音通天,阳体达元,苍姿岁千,易飞而仙,钦尔掌人,贻好衡门,式助日新,明德洁躅,弗泊而尘,誉蜚质延,鲜食之共,邱亭翔容,抬揖恭敬,好爵斯依,吾尔縻之,青顶为期。弘治八年九月九日,茂苑祝允明……’”③其点明年款“弘治壬子”,说明此画为唐寅在1492年的春天所作,三年后即“弘治八年”祝允明作题跋,《款鹤图》应属唐寅早期作品。
涂小铷《古今掇英 本色天成——从〈款鹤图〉探析唐寅早期画风之成因》沿用此观点。但《石渠宝笈》中提及的画唐寅款与现存《款鹤图》的描述完全不同,且有祝允明拖尾,亦有乾隆收藏印等,与上海博物馆现存实物不符,可以确定为同名异画。
潘深亮提出唐寅传世作品中有复本画的现象,即同一稿本重复画两三次,因此也可能本来存在两幅《款鹤图》,二者皆为真品。
吴湖帆鉴定“此卷画法与六如之《南州借宿图》相同,其为一时作无疑义。又石田翁诗题与吾家《苔石图》诗题亦似一时手笔,《苔石图》作于丙寅,石翁年80,则此卷为居士三十七八岁作可证也”④,认为该画为唐寅三十七八岁所作,即属唐寅中期作品。
王连起、车旭东等学者沿用吴湖帆鉴定结果,车旭东认为《款鹤图》创作时间应在《对竹图》与《事茗图》之间,可能为唐寅三十八岁左右时所作。江兆申和单国强认为此图为其三十岁至三十六岁期间所作,其风格深受周臣影响,三十七岁以后则逐渐脱离周臣风格。江兆申还认为该图与《行旅图》有关联。
唐寅早期所作题跋留存较多,但山水画作品极少,因此《款鹤图》细部考据仍缺乏充足的比对样本。唐寅生平年谱至今尚存争议,该画的真伪问题存在许多疑点。本文通过将画中山石、树木、人物、水流与其他唐寅真迹进行对比,并对唐寅生平、题款及沈周拖尾再次考察,再论该画创作时期。
王世贞曾在《艺苑厄言》中提及:“(唐寅)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致胜国吴兴、王、黄数大家,靡不研解。”由此可见唐寅学习对象之多。本文结合车旭东和杨继辉的编年与分期研究,对唐寅早中期部分有定年结果的作品进行梳理(表1),作品年代多见古籍文献与《石渠宝笈》著录,并不都是准确的。
表1 唐寅早期部分作品统计(1470—1510年)
唐寅早期画作多师法沈周,其三十五岁左右时的代表作《贞寿堂图》⑤中可见沈周与元人式构图和南宗山水面貌。《款鹤图》则更多显露出周臣与院体画的影响,唐寅具体师从周臣时间不详,一说三十岁科举案后,一说二十一岁就已拜师。此图与《贞寿堂图》在人物刻画上也有所不同。若将此画归为唐寅早期作品缺乏根据。但该图水流处的处理不比四十余岁所作《骑驴归思图》,或是刻意所为或是技法尚不熟练,也是诸多疑点之一。山石、流水、树干等部分相比目前三十岁左右唐寅真迹以及现存标准本相比下笔略重。笔者将从山石、人物、树木、水流四个方面对《款鹤图》进行对比分析。
《款鹤图》的山石面积几乎占到全画的二分之一,构图严谨,刻画仔细,可以看出每一部分都有一块主体山石正对观画者,以此正面为基准向上下或左右层叠出许多块山石隐于其后,每一部分都呈多角形,圆折处甚少,笔锋凌厉。与南京博物院所藏唐寅山水画作《看泉听风图》(图1)笔法类似,后者勾勒的山石方折,多用斧劈皴法。这种画法在《春山游骑图》(图2)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几何形山石明显学习周臣风格,采用披麻皴和斧劈皴,边缘棱角分明,是南宋院体画派风格。树枝折曲处苍劲有力,末端尖细且多向同一方向聚集。对石桌断面的刻画,不似周臣那样棱角分明,有一定的灵活性。该画法并非个例,在唐寅的《步溪图》(图3)等山水画作中也有出现层叠式的立体石头描绘方式。图中均以石块的一面为主视角,其他石头依次从侧边延伸,且石片的刻画更加灵动柔和,皴法自然,说明唐寅擅用此类方法,可见画技娴熟洒脱。
图1 《款鹤图》山石翻转(左图,上海博物馆藏)与《看泉听风图》山石局部(右图,南京博物院藏)对比
图2 《春山游骑图》山石局部(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3 《步溪图》山石局部(私人藏)
1505年,即唐寅三十六岁左右标准本《南游图》与《款鹤图》(图4)的风格则不同,前者采用游丝描法,接近沈周与元人画风格,而《款鹤图》画面则显得更加硬朗,远近层次关系较弱,山崖前后视觉上相距较短,远山山头依然清晰可见。两幅画均为“细笔山水”画,两幅画创作时间并不是同时,但也不应相隔太久。此外,《款鹤图》山石入水处多为直线而不勾勒水流痕迹,通过与沈周五十至六十岁期间所作《东庄图》与五十四岁所作《溪山秋色图》对比(图5)可以发现,沈周画中也有出现过山石入水处较为平折而不用水流渲染的画法,可能是唐寅学习沈周留下的习惯。
图4 《南游图》石块(左图,弗利尔美术馆藏)与《款鹤图》山石(右图)对比
图5 《溪山秋色图》局部(左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与《东庄图》局部(右图,南京博物院藏)对比
唐寅擅画人物,以开张的五官为特点。根据学者车旭东统计研究,现存包含人物的唐寅真迹有二十六件,可分为以人物为主体和人物为山水配景两大类,人物风格变化亦可分成三期。山水画中的人物一般小而简略,对五官刻画不那样精确,很难从脸型开张来判断是否为唐寅风格。
《款鹤图》中共描绘了两个人物:一老者身着长袍头戴幞头,抱袖伏坐于石桌前,旁边有一童子侧身对煎茶茶炉扇风吹气。与唐寅早期作品《贞寿堂图》和《风木图》相比(图6),老者和童子的头部看不出早期的椭圆形画法,反而接近其四十五岁左右所作的《悟阳子养性图》(图7)、四十岁左右作品《事茗图》以及《步溪图》(图8)。《款鹤图》中人物面部轮廓较平,五官相对紧凑,表情极有神韵,可能有参考原型人物的特征。老者的眼距尤其不似《贞寿堂图》那样开张,因而《款鹤图》与《贞寿堂图》可能并非同期作品。
图6 《贞寿堂图》人物(左图,故宫博物院藏)与《风木图》人物(右图,故宫博物院藏)对比
图7 《悟阳子养性图》人物(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8 《步溪图》人物(私人藏)
至于衣纹刻画,唐寅画中人物抱袖这一动作十分常见,《事茗图》(图9)中也有描绘文人抱袖坐于桌前的场景,对比可发现作者对这一动作的衣纹刻画相对简单。《款鹤图》中的肘部衣纹较复杂,转折处描绘方式与《西洲话旧图》(图9)类似。此外,《事茗图》《双鉴行窝图》和《款鹤图》三幅设色画中都将童子的衣服施以浅蓝色⑥,这可能是唐寅的一种作画习惯。通过脸型、动作、上色和穿着的相似性可知,该人物符合唐寅描绘山水画中文人的习惯,且风格应属于中晚期。
图9 《款鹤图》人物(左图)与《西洲话旧图》人物(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事茗图》人物(右图,故宫博物院藏)对比
《款鹤图》近景有两棵松树盘曲生长,根部露出于地面,这种画法在唐寅山水画中多次出现。唐寅作品中的树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夹叶和点叶。与文徵明和仇英不同,唐寅对树叶的刻画不那么细致,该图松叶采用点叶法绘制,墨色菊花点叶周围施以绿色描绘出树叶的层次感。周围与远山有多棵枯木,树枝延伸方向基本一致,末端细密尖锐。枯树师法北宋李成、郭熙的“蟹爪枝”画法,该画法在《贞寿堂图》《悟阳子养性图》(图10)中也有出现,说明唐寅早年就已开始学习前人,并能仔细观察其细部。《贞寿堂图》中“蟹爪”表现还较为简单,其他两幅已能熟练地大量描绘密集枯枝景象。
图10 《款鹤图》树枝局部(左图)与《悟阳子养性图》树枝局部(右图)对比
唐寅山水画中类似《款鹤图》的水流画法较为少见,经搜集在《看泉听风图》(图11)和《骑驴归思图》(图12)中有类似的笔法。前人对此画中悬泉的考证极少,《看泉听风图》本身有待进一步鉴定,在此暂不作详述。根据江兆申的分期,《骑驴归思图》作为唐寅三十至三十七岁之间的代表作,车旭东则论证其应为唐寅四十七岁左右所作。因该图创作时间的相关推测与吴湖帆所鉴定《款鹤图》创作时间有重合,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图11 《看泉听风图》水口(左图)与《款鹤图》水口(中、右图)对比
图12 《骑驴归思图》水口处(上海博物馆藏)
《骑驴归思图》中可以看出水流奔涌而出的动态感,水流湍急,且可以看出唐寅对水纹刻画的层次感。而《款鹤图》中三四股水流几乎平行分布,不似悬泉瀑布反而更像平缓水流,相比前者略显呆板。且《款鹤图》入水口处水纹刻画较为随意,这与整体精细刻画的山石和水流并不统一,远观略显突兀。该画对水流刻画过于拘谨,反而丧失了自然灵动感。可能是该图视角离水流较近,水流面积又大,刻画难度更大。因此《款鹤图》的创作时期应早于《骑驴归思图》。
唐寅款与沈周拖尾是《款鹤图》最主要的文字信息。
唐寅为苏州府吴县人,居住在吴趋里,因苏州也称“吴门”“姑苏”等,早年常有落款“吴趋唐寅”“苏台唐寅”“吴郡唐寅”“姑苏唐寅”“吴门唐寅”等⑦,如其三十岁之前所作《黄茅小景图》《毅庵图》。
唐寅画名盖其字名,多写行书或行草。早年初学欧阳询、赵孟頫等人,也受文徵明影响,三十岁至三十六岁主要学习颜真卿,三十七岁前后师法李北海和李邕等人,晚年则笔锋随性,有米芾之意也师法诸家,46岁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通过对目前可信可考年代的唐寅款进行时间上的整理排序,可以发现“唐寅”二字的写法有细微变化。《听秋图》与唐寅为邹衡留的题跋上“寅”字瘦长,字迹整齐生涩,可见其书法曾学习欧阳询,但还未入佳境。而后为《歌舞图》留题跋,转折方正,“寅”字写法发生了变化,字形由纵向逐渐变方,可能师法赵孟頫。从《骑驴归思图》落款(图13)可看出师法李北海。之后落款流利工整,得心应手。将《款鹤图》楷书唐寅款与其他对比(图14),可发现“吴”字与“趋”字走之旁写法与《事茗图》几乎一致,“寅”字相较三十七八岁时写得更扁,与唐寅跋文徵明《剑浦春云图》接近。唐寅五十岁字体与四十岁又有所不同,字体更加潇洒随性,结构相对年轻时题字更加紧凑,可看出豪放之意。综上分析,《款鹤图》题款应为唐寅四十岁左右之风格,尤其与《事茗图》相似,二者题字时间应当相近。仅以落款判断,《款鹤图》创作时间不一定是唐寅三十七八岁,但此款绝非是二十三岁唐寅款的风格。
图13 《款鹤图》题款(左)与《骑驴归思图》款(右)对比
图14 唐寅款,从左到右依次为1498年《绿香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503年《歌舞图》(故宫博物院藏)、1505年《南游图》(弗利尔美术馆藏)、1508年《垂虹别意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509年《剑浦春云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1510年《事茗图》(故宫博物院藏)、1520年《西山草堂图》(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曾评价唐寅“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唐寅最早经过文林引荐与沈周相识,据前人考证,沈周于1509年去世,唐寅也为沈周作《野望悯言画卷》以纪念。因此《款鹤图》的最晚作成时间可能为1509年,即唐寅四十岁以前,早于《事茗图》。沈周晚年因病手部不稳,字中多有漫漶不清者或错字,临近沈周去世的作品也发现较少,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款鹤图》拖尾沈周名下可见“沈氏启南”细边框朱印,“南”字较瘦窄,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收录的印基本相同(图15、图16)。拖尾中“书”“人”“此”“如”字等与沈周八十岁跋《米芾蜀素帖》(图17)对比,落笔着力点、字形基本相同。但总体来看,《款鹤图》沈周拖尾连笔不清处较多,“朗”字有一处笔误涂改痕迹,质量较差。《款鹤图》拖尾“沈周”签名与写意册《画白菜》《杏花图》中写法对比(图18),“周”字外框横折处柔软而缺失转折,“口”部连笔写法不同,且字形与其他沈周题名角度不同,拖尾真伪存在疑点。
图15 《款鹤图》沈周拖尾
图16 “沈氏启南”印
图17 沈周跋《米芾蜀素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8 沈周款,从左到右分别为写意册《画白菜》(左一、左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杏花图》(左三,故宫博物院藏)、《款鹤图》
印章在无款作品中有重要意义,但假画真印的情况并不少见,后人摹印再作伪也不足为奇,因而印章在鉴定中仅起辅助作用。唐寅印章从内容上区别共有十八方,有“唐寅”“吴趋”“伯虎”“南京解元”“六如居士”“唐居士”“唐伯虎诗画印”“学甫堂印”等,不同形式的印章则有六十方左右。《款鹤图》中唐伯虎款旁还有两方朱印。通过与《事茗图》和《步溪图》中“唐居士”朱印进行对比(图19、图20),印章笔画几乎一致,《步溪图》印泥有溢出模糊现象,而《事茗图》印章较淡,相比之下《款鹤图》的笔画和钤印甚至更加清晰,应该为真印。此外,另一方印经考证应为“唐白虎诗画印”而非“唐伯虎诗画印”。赵文慧分析,唐寅年轻时多用“唐伯虎”印,但家人去世、考场案遭遇牢狱之灾后,自比一只多灾多难的白虎,而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唐白虎”的印章,因此该诗画印间接可知此画为唐伯虎三十一岁会试之后所作。⑧
图19 《步溪图》“唐居士”印
图20 《款鹤图》(左)与《事茗图》(右)“唐居士”印对比
结合对《款鹤图》的画面、题跋、印章分析,笔者认为该画质量较好,为真迹的可能性较大,风格接近唐寅中期作品,笔者推测该画的创作时间可能在唐寅三十六岁到四十岁左右。《款鹤图》人物绘画风格与唐寅三十五岁左右所作《贞寿堂图》人物有较大区别,山石风格又与三十六岁所作《南游图》不同,可能晚于这两幅画的创作时间。因《款鹤图》创作时间早于《骑驴归思图》,根据车旭东对后者的定年意见,《款鹤图》应为唐寅四十七岁之前所作。《款鹤图》的唐寅款风格接近其四十岁左右时其他作品的题款风格,但因沈周拖尾真伪存疑,不能断定《款鹤图》最晚创作时间为1509年,只能大致确定在四十岁左右。综上,《款鹤图》虽属唐寅中期作品,整体来看依然有较明显的文人画风格,因此笔者推测其为中期前段作品。
注释
①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原文(节选):“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参见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M].孙宝,点校.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389.
②谢晓婷,潘文协.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J].收藏家,2015(3):3-12.
③张照等撰的《石渠宝笈》卷六,四库全书本。
④王叔重,陈含素.吴湖帆年谱[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360.
⑤车旭东.唐寅书画鉴定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173-174.
⑥杜浩远.唐寅画作中人物形象初论与选鉴[D].南京:南京大学,2016:57-58.
⑦车旭东.唐寅书画鉴定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20.
⑧赵文慧.衢州博物馆藏唐寅《栖碧堂图》考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2):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