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昱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经历24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瑰丽美好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文物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的各种物质遗产。文物体现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巨大成就,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信息,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学意识。它是历史文化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创新的基础,具有重大的社会科学意义。化学无处不在,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会很快运用到文物保护上,化学与文物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来测定文物的年代,化学上的很多仪器分析方法也可以用于文物考证上,化学化工及材料保护学上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在文物保护上借鉴和使用。从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化学反应——燃烧开始(大约发现于公元前5万年),便开启了化学的大门,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逐渐学习掌握了冶炼技术,我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远超过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铸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随后,我国的传统陶瓷制造、造纸和其他手工艺品制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化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也是人类基本生产活动及其社会实际行为的结晶,早期的化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也为现代化学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打下了基础。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涉及许多化学知识,我们应多角度、动态地分析青铜器腐蚀机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期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和物质遗产。
将文物的材质按化学成分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金属类材质,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等;第二种是无机非金属类材质,如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唐三彩等;第三种是有机材料类,如《三希帖》①等。
1.3.1 金属材质类文物
在金属材质类文物中,除少数由金和铂等元素组成的文物外,其他金属的性质极为不稳定。许多金属材质类文物长期埋藏于地下,出土后又暴露在空气中,导致许多金属材质类文物如青铜器和铁质文物生锈甚至分解。尤其当金属材质类文物处于潮湿环境时,它们更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这些包含历史信息的金属材质类文物分解为废铜和废铁,比如青铜器上的粉状锈②。
1.3.2 无机非金属材质类文物
在无机非金属材质类文物中,石器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对象(年代约260万年前)。在远古时代,人类将石头作为原材料制作出各种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还将它们用作建筑材料,修建陵墓和宫殿,还创作了许多石雕艺术品等,破坏无机非金属材质类文物的原因有很多,风化作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1.3.3 有机材质类文物
在有机材质类文物中,比较常见的是纸质文物,如古籍、文献、经文、绘画和书法等,它们是图书馆和档案馆收集的主要物品,是独属于人类的艺术瑰宝,是极其珍贵重要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与财富,对于深入研究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随着历史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这些纸质文物历经沧桑,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被损坏,变得脆弱、酥脆和褪色③。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数目巨大,是古代权力的象征。目前考古发掘出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青铜器,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这些宝贵的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埋葬于地下,直到现代才被发掘出来。
青铜器是铜、锡和铅三种元素的组合,与纯铜相比,青铜器的熔点低(纯铜的熔点为1083摄氏度),在添加15%的锡之后,青铜器的熔点会降到960摄氏度,如果要将青铜器的熔点降到800摄氏度则需要添加25%的锡。根据布氏硬度计,纯铜硬度应该是35。如果添加5%~7%的锡,硬度将会逐渐增加至50~65;如果在其中添加9%~10%的锡,硬度将增加到71~100。用铅代替锡也将具有相同的效果,即添加一定比例的锡、铅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此外,青铜器冷却后的硬度会随之增加,体积略有胀大,填充性能比较好且孔少④。
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青铜器来说,其通常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损坏情况,如锈蚀、磨损、变形以及裂缝等。青铜器长眠于地下数千年,与周围的环境已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青铜器出土以后,随着新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及光线的变化,这个稳定的状态就会被打破,随后会引起各种腐蚀电化学反应⑤,导致青铜器迅速地变质、腐蚀和损坏。
当青铜器处于被损害的状态下,会影响器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因此常常需要对受损的青铜器进行修复。青铜修复技术开始于宋朝,技艺源远流长,是人类的技术瑰宝。受损青铜器的修复分别有青铜除锈、青铜补配和青铜黏结等几个主要步骤⑥。
要想更好地保护这些青铜器,有必要对这些青铜器产生的腐蚀成因进行探索研究,以便对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保护措施。从目前的技术角度分析来看,对青铜器的腐蚀反应机理比较一致的观念是:因青铜器长期埋藏于地下,从而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氯离子(Cl-),氯离子的半径比较小,很容易穿过青铜器的器表并与铜发生反应⑦:
Cu+Cl-→CuCl+e-
生成的氯化亚铜可以继续与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反应,生成氧化亚铜(Cu2O)以及盐酸:
CuCl+H2O→Cu2O+HCl
在生成氧化亚铜之后,继续与土壤中的氧(O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碱式碳酸铜⑧:
Cu2O+H2O+O2+CO2→CuCO3·3Cu(OH)2
另一种化学反应是氧化亚铜与氧(O2)、水(H2O)以及盐酸(HCl)发生反应过后,又将氧化亚铜转化成为碱式氯化铜:
Cu2O+H2O+O2+HCl→CuCl2·3Cu(OH)2
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是一种松软膨胀的粉状物质,人们一般把它称为粉状锈⑨。
一般来说,考古现场发掘出土青铜器器物的表面往往会吸附大量的腐蚀反应产物,这些具有锈蚀性质的产物主要有两种,即有害性锈蚀和无害性锈蚀⑩。
无害的青铜锈斑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青铜器,还能提升青铜器的美观性和艺术欣赏价值。无害性锈蚀涂层是青铜器文物埋入水中或地下受大气污染和生物腐蚀后,青铜器内部涂层表面发生变化形成的一种防锈和保护性涂层,可以有效保护青铜器不再继续受到侵蚀,其主要化学结构组成成分有黑色金属氧化铜(CuO)、红色金属氧化亚铜(Cu2O)、绿色或者是蓝色的碱性金属碳酸铜【亚氯酸盐Cu2(CO3)2(OH)2、蓝色铜矿Cu3(CO3)2(OH)2】⑪等。
有害锈指的是快速生长和发展而且可以恶性膨胀的铜锈,这种铜锈对破坏青铜器起主要的作用。有害的化学锈蚀可能会导致青铜器文物的锈蚀更加密集,极大地缩减青铜器的寿命,在严重情况下,整个青铜器文物都将被腐蚀粉化甚至彻底消失。另外,它还可以“感染”其他的青铜器,并且可以在青铜器器表本身与其他青铜器器表之间彼此“感染”。其化学组成主要为氯化亚铜(CuCl)和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⑫,碱式氯化铜是导致青铜器粉质锈蚀甚至最后被损坏的主要原因。
这些古老的青铜器文物非常宝贵,其在受到腐蚀、损坏时会变得脆弱,所以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手段。化学作为一门宏大的学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修复受损青铜器方面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化学材料以及化学方法。下文以青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埋藏于地下青铜器腐蚀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如何利用化学手段有效修复受损青铜器和有效防止再次发生此类损害情况。
青铜器的腐蚀机理与青铜器所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关,比如环境中的可溶性盐、亚硝酸盐、细菌和其他生物、土壤系统中的天然水分、大气系统中的天然氧气、臭氧、一氧化碳、海洋和工业区的有害气体(SO2、H2S)等,同时腐蚀机理与锡、铅在青铜器中的成分占比有关,例如存放于氧化锡和铅含量较高地区的青铜器,其外表层的氧化锡被气体氧化后就转变成了新的二氧化锡,形成的氧化铁锈膜坚硬、致密且光滑,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不被进一步化学腐蚀。在潮湿、盐碱地区的砂质土壤特别是一些含有硫化氯和碳酸氢离子的存在环境中,很容易对青铜器本体产生剧烈的有机电化学性腐蚀。因不同历史年龄段和不同青铜器的所在地域和地理构造不同,其锈蚀的程度和锈蚀产物的颜色显示出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增加了青铜腐蚀机理研究的难度。
关于青铜器腐蚀的基本原理见图1,认为是介质中颗粒吸附于青铜器表面并与其他金属原子相结合。如果反应生产的产物不稳定并且易于被挥发,或者会被快速分解,青铜器本体将继续被氧化和腐蚀而导致溃疡。如果反应的产物黏附在了金属的表面而形成了薄膜,则该介质中的金属原子和颗粒将穿过扩散层连续地产生一些化合物,直到薄膜可以防止该反应的进行,那么整个青铜器就不再受到腐蚀,可以起到保护青铜器的作用。从对青铜器腐蚀形式来看,腐蚀主要有全面腐蚀和针孔性腐蚀两类⑬。
图1 青铜器腐蚀机理示意图
一般的金属腐蚀定义是指整个固体金属表面。它们所受到的热腐蚀及其性质通常被我们称为热腐蚀中的微电池过程。就青铜器材质的化学腐蚀而言,最初的化学腐蚀反应产物主要是氧化亚铜(Cu2O),其中的反应描述如下。
阳极:Cu→Cu++e-
阴极:O2+H2O+e-→OH-
当阴、阳两种物质靠近时,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形成一种亚铜盐【氧化亚铜(Cu2O)】⑭,覆盖在青铜器表面。
2Cu2++2H2O→Cu2O↓+4H+
因为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的扩散作用,Cu+与电子将通过氧化层进入外部。在这些氧化物的表面Cu+可以直接地形成氧化铜(CuO),或者是间接地反应生成一种碱式碳酸盐。其相互作用反应机制为:
Cu+O2→CuO
Cu+O2+CO2+H2O→Cu2(OH)2CO3
一些被腐蚀青铜器表层的金属本体会与其他环境媒介之间建立一层屏障,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腐蚀的发生率。这种类型的腐蚀性涂料层通常比较薄,且不溶于水,几乎没有孔,密度远远小于原始的金属,并且靠近金属表面,还具有弱离子电导率的特点。
针孔性腐蚀则是另外一种腐蚀形式,它集中在青铜表面的某个点上且发展得很深。患有青铜病的青铜器群通常都会产生一种腐蚀性的产物,其表面通常堆积着一堆堆的硬性腐蚀产物,并且这些腐蚀性产物通常都会覆盖在腐蚀孔中。在腐蚀孔的底部多存在一层深红色的氧化亚铜和白色的氯化亚铜。粉状青铜腐蚀锈的相关反应如下。
在氯化亚铜表层的某些薄弱处,有时过量的水和氧气会直接进入氯化亚铜层,并与之发生反应,生成疏松膨胀的碱式氯化铜。
CuCl+H2O+O2→CuCl2+Cu(OH)2+HCl
青铜器在酸性环境中与水和氯化物会发生一种强的电化学反应,产生一种白色的具有腐蚀性的氧化产物——白色氯化亚铜,白色氧化亚铜再进行歧化反应,可以直接得到白色碱性产物氯化铜。
Cu+Cl-→CuCl+e-
Cu2O+HCl+H2O+O2→CuCl2+Cu(OH)2
CuCO3·Cu(OH)2+HCl+H2O→CuCl2+Cu(OH)2+CO2+H2O
综上,青铜器上形成的粉末状结构性腐蚀产物,其蓬松的粉体层更容易吸收大量的水分与氧气直接进入青铜器的内层,因此腐蚀将继续扩大和加深,直到青铜文物被粉化和破坏完为止。青铜铸件中的某些缺陷,如收缩孔、裂纹、小孔和金属表面不平整等,都很有可能为其形成点蚀而创造条件。一旦生锈层或者是沉积物充分密封了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子通路,这种腐蚀就表现为生锈或者结痂,暂时保持稳定。
青铜器的修复工作,必须遵循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技术理念和主要原则理论。青铜器保护修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规为基础,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基本依据⑮,对青铜器遗址和青铜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如前所述,对于出土青铜器的修复,首要的问题就是去除其器物表面的锈蚀,若器物损害情况比较严重,如某部分断裂,则需要用到青铜修复中的补配工艺和黏结工艺。
青铜器上的铜绿应以不同的方式保留或去除。对于无害锈应进行保留,无害锈是青铜器受到水浸土埋及大气侵蚀后,青铜表面产生变化,从而形成的保护层,可以使文物不再继续遭受腐蚀,也使青铜器变得古朴。对于有害粉状锈,应及时去除。有害粉状锈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可能会形成大量的盐酸,会继续腐蚀青铜文物,对青铜器本身会造成致命的化学伤害,它常常被我们称为“青铜病”,必须将其彻底清除干净⑯。
目前有许多青铜器腐蚀严重,还伴有部分缺失,在修复时就需要进行补配,也就是对青铜器缺失部位进行重新匹配。重新匹配的方法取决于青铜器缺失的类型、形状及有缺陷的组成部分,一般分为重新匹配和铸造再匹配,恢复青铜器有缺损的部分。
青铜黏结技术是修复青铜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恢复青铜器形貌的理想手段。某些青铜文物破坏严重,加上其本身十分脆弱,无法通过手工焊接等手段处理,一般使用环氧树脂等材料进行黏结,以便获得完整的青铜器。
在环境的影响下,青铜腐蚀的原因和机理不同。因此,要保护青铜器首先必须分析腐蚀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关保护和修复计划。使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分析青铜器的组成成分以及器物结构,以便为保护和修复青铜器奠定基础,分析青铜器的腐蚀机理,改变青铜器所处的环境条件,以提高青铜器抵抗自然因素破坏的能力⑰。
化学除锈法主要就是使用化学试剂加工制备除锈液,使有害锈蚀产物和除锈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整个腐蚀过程是氯离子不断把铜转变成游离的亚铜离子,所以含有氯离子的锈蚀就是有害锈。除锈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氯化亚铜转化为不含氯离子的稳定产物,如氧化铜、碱性碳酸铜等。虽然该化学反应十分温和,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同时,化学药品的使用和处理也可能会损害到青铜器本身,并且也会对青铜器的外观产生不良后果⑱。随着大量化学方法在青铜器的保护中的成功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除锈方法主要有电化学还原法、酸溶液法、倍半碳酸钠法等⑲。
5.1.1 电化学还原法
使用还原剂和电解质制成糊状物,将其涂于生锈的部分,反应结束后将其擦除,反复用蒸馏水擦拭以彻底除去残留的试剂。
具体步骤:以锌粉或铝粉作为还原材料,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还原电解质,先把其中的还原物和电解质的水泥浆溶液混合成糊状,然后涂在青铜器的生锈部分进行反应,反复使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外壳或者表面有着局部或整体锈蚀情况的青铜器,特别适合于图案复杂精美且铭文精细的青铜器,可以彻底清除一些局部被腐蚀的产物而不损坏铜胎,常用的金属还原剂主要是锌和铝,而电解质溶液主要是氢氧化钠⑳。
5.1.2 酸溶液法
对于已经使用过且具有严重锈蚀腐烂及锈斑的劣质青铜器,我们通常采用10%乙酸氢钠试剂或15%~20%柠檬酸氢钠溶液对未经盐水浸泡的青铜器进行浸泡,每隔一两天就要更换新的乙酸氢钠溶液,并观察被浸泡的青铜器,然后再次加入5%的乙酸氢氧化钠,用少量蒸馏水对其进行彻底洗涤。脱酸的主要途径是使用脱酸浸渍的溶液,一般可以直接使用碱性石灰石盐水(又称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饱和盐水溶液(盐酸浓度大约0.15%)或者直接使用碱性碳酸氢镁酸钠溶液(又称盐碱酸镁溶液)等。
5.1.3 倍半碳酸钠法
倍半碳酸钠法又称碱性水溶液浸没法,是将严重腐蚀的青铜器长时间地浸泡于倍半碳酸钠中,直到溶于青铜器的表面颜色变绿,然后用溶液中的碳酸盐去除氯离子。
具体步骤:所用的化学药品分别是碳酸钠、二氧化硅和碳酸氢钠。把青铜器放入水解剂溶液中,以去除腐蚀性涂层中的氯化亚铜。氯化物、氯化剂逐步被稳定性较好的碳酸盐所代替。定期地测量氯离子,直到在检测结果里不再发现氯离子为止,然后在水中浸泡并用蒸馏水清洗以彻底去除碱液。这种方法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缺点是非常耗时。将腐蚀产物浸入倍半碳酸钠溶液中,能够让氯离子更好地溶解在溶液中,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在遇到表面有大量铭文、纹饰的青铜器时,此方法更为合适,所以被广泛采用,其优点是去除有害铁锈的效果好。
某些青铜器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或人为破坏导致部件缺失,其稳定性和美观性都会有所降低,为了使受损青铜器变得完整,必须对受损器物进行补配。补配是青铜器修复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能不能补配,我们对器物需要有足够的了解。通常来讲,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器物表面纹饰的规律进行补配修复㉑。如缺失部分较大,无法找到对应部位,我们也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其他器物作为参考进行补配,但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㉒。
常见的补配方法一般分为直接补配(主要针对没有纹饰的素面缺失部分)、翻模浇筑补配(主要针对带有纹饰及器物构件缺失部位)和树脂加铜片补配(主要针对一些缺失面积较大且带有纹饰的缺失部位)三种㉓。
青铜器的补配修复方法虽然种类较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运用了高分子化学材料,一般采用环氧树脂作为修复材料,将青铜器缺失的部位用环氧树脂材料塑形并补全。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运用了传统的石膏及硅橡胶再塑工艺成功补配修复了三星堆及罗家坝地区所出土的少量青铜陶瓷器,并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㉔。
补配实例:1980年1月宣城县(今宣城市)文物局在回收的废品堆中分两次拣选出来了一件春秋时期夔龙纹青铜鼎㉕,该文物出土后在社会上流转时间较长,只剩下较大的两片和若干小残片,其余皆缺失。
补配材料:补配材料主要有E-44环氧树脂胶或191#不饱和聚树脂胶高分子材料、树脂固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增韧剂等。
具体过程:将环氧树脂、增韧剂、促进剂、固化剂按比例配制好,再加入石英粉进行搅拌,在有效的时间内灌注到模具内。等模具彻底凝固之后,取出由高分子化学材料形成的补配块,将带有纹饰的一端与青铜器缺失的部位进行纹路对比,可以得到与原青铜器相同纹路的纹饰。最后用AB胶和环氧树脂胶进行黏结,使缺失的部分与原器物合为一体(图2)㉖。
图2 青铜器修复中的补配图
青铜器在发掘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力因素的影响,如碰撞等。这些外力会导致原本就脆弱不堪的青铜器发生破碎,由于外力作用所导致的青铜器破碎现象,我们可以使用青铜器黏结技术来修复㉗,在青铜器黏结技术中,高分子环氧树脂材料是最主要的材料,将环氧树脂基料、固化剂、稀释剂、促进剂和填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环氧树脂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是一种线性结构的热塑性高分子,每个分子结构内都有环氧基,当环氧树脂基料与固化剂反生固化反应时,这种热塑性高分子的环氧基环状结构会开放,随后便会发生一系列聚合反应,线性分子交联成长链网状分子,进而成为不溶的热固性树脂㉘。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黏结力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机械附着力——固化前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呈液态,可渗入到被黏结表面及近表层处的空隙中,固化后便形成一种机械结合的锚固力;第二种是化学结合力——环氧树脂分子中含有脂肪族羟基、醚基以及活泼的环氧基。由于羟基、醚基的作用,环氧基等被打开,与被黏结材料表面的类似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学键㉙。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新兴的高分子化学材料,优点是具有很强的黏结性,缺点是不适合黏结聚合物。目前以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胶黏剂被大量用于修复由外力所导致损坏的出土青铜器。
修复实例:1999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汉时期残圆鼎,器表被锈蚀所覆盖,鼎盖破碎成三部分㉚。在对该鼎进行修复时,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再将混合后的胶黏剂涂抹在断裂处,将它们黏结起来。因为环氧树脂胶黏剂凝固的时间长(约24小时),拼接后需要固定拼接的位置,确保受损青铜器的一体性,使其成型效果良好。
在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后,受损的青铜器逐渐脱离了被继续损坏的危险,但是还需注意储存环境对修复后青铜器的影响,例如空气中的氧气以及水分对青铜器的二次危害。其中最常用的化学手段便是反应阻抑法,即在青铜器表面涂抹一层物质,阻绝部分环境因素,起到阻止或延缓青铜器被二次腐蚀的作用。
国内外常用化学试剂苯并氮三唑来保护铜及铜合金,苯并氮三唑是很有效的青铜器缓蚀剂,通常被称为BTA法。苯并氮三唑属于一种类似乳白色的粉末状晶体,可以直接溶于乙醇和苯等有机溶液,它和铜、铜合金共同构造了一个不溶于水及某些有机溶剂的透明覆盖层,所得到的膜相对牢固,能够有效起到防护作用。当青铜器与具有腐蚀性的介质接触时,青铜器仍然可以维持原来的外观。目前苯并氮三唑试剂被广泛用于铜及其合金的修复保护,在保护经修复的青铜器方面达到了非常优秀的效果。
修复实例:在对山东滕州某处出土的战国时期受损青铜器进行修复时㉛,就对修复后的青铜器使用了BTA法,缓蚀剂是由苯并三唑的乙醇溶液配制而成,将缓蚀剂均匀地涂抹在青铜器的表面,可以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隔绝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防止修复后的青铜器受到二次损坏。
青铜器作为遗留下来的文化物质遗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经历24个朝代的更迭,遗留下了许多厚重华丽的青铜器。我国是世界上保存青铜文物最多的国家之一。青铜器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进步历程的物质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体现出民族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珍贵财富。对青铜器的修复需要采取非常有效的化学手段及化学材料,确保不损害其所蕴含的珍贵文化价值。
化学是一门宏大的学科,许多的化学技术手段和化学材料在青铜修复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分子化学材料环氧树脂、倍半碳酸钠的使用等,可以看出化学这门学科在青铜器修复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用化学的知识去保护青铜器,这样才能挽留住这些历史足迹,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修复受损的青铜器文物时,要对现代材料及工艺进行合理的应用,使经过修复后的青铜器能保持最好的状态,且遵循了“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此过程中对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会有新的认识。经过修复也使得此类瑰宝被陈列在城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供观众参观、品鉴。
在如何正确对待发掘出土的、被严重腐蚀的青铜器修复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上,中西方各界人士的看法也不尽相同。1963年,国外一名学者在《文物修复理论》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最小的生物介入、可逆性、可再生处理、可恢复识别性等关于现代文物修复维护的理念,这些基础性的保护理念和基本原则均被专家学者认为是十分具备理论科学性与实际指导意义的。虽然目前西方对文物保护和合理修复的保护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它们大多是基于西方具体保护历史人物的文化背景及西方特有的保护文物而重新研究提出的。就我国而言,我国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再加之各个地区文物数量众多,并且文物的种类也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所以我国应合理借鉴西方文物的保护原理、方式和保护方法,不能机械、错误地套用西方的文物保护理念、标准。
我国青铜器保护和修复的历史悠久,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通和交流,青铜器的修缮理念、原则也会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彼此借鉴。我们在继承传统青铜器、陶瓷器修复技术、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借助现代化学和科学技术,不断更新青铜器保护的工作手段,运用现代化学视角对青铜器的腐蚀机理进行分析,化学化工及材料保护学上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在青铜器修复和保护上使用,使青铜器修复工艺逐步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
目前青铜器的保护和修复工艺理念还存在很大的争论,修复工艺理念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在其实践过程中只需要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合乎“情理”。我们需要促进化学这一学科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比如材料化学、化学仪器、化学分析等,总结提炼出一套适用于我们自己的青铜器保护和修复理念,使我们民族宝贵的青铜文化遗产更好地得以继承。
注释
①张钟元,黎华.有机文物的保护:纺织文物的清洗与修复保护[J].美术大观,2010(11):78-79.
②徐群杰,潘红涛,邓先钦.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567-571.
③杨晓慧.糟朽丝绸的老化评估和加固保护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④薛来.先秦时期锡矿的勘探与采选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8-104.
⑤魏珍.不同地区埋藏环境土壤特征与出土青铜器锈蚀之间的关系[D].西安:西北大学,2008.
⑥刘岿.青铜器的化学除锈和保护方法探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7-69.
⑦⑧金普军,谢振斌,宋艳.三件清代铜质造像的化学保护技术处理[J].四川文物,2004(1):92-96.
⑨李明芳.浅谈青铜器的保护[J].文物世界,2018(6):51-54.
⑩⑪⑬⑭王敬.浅谈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J].科技风,2010(17):47.
⑫⑮⑯凌雪.一件西周青铜壶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03-307.
⑰武鑫.浅谈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以一件青铜舫的保护修复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90-91.
⑱姚智辉,高长青.美学教育融入文物保护教学中的初步思考与尝试[J].河南教育(高教),2019(7):64-67.
⑲穆金锋.传统修复与现代科技在青铜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分析[J].今古文创,2020(23):78-79.
⑳楼署红.战国晚期青铜扁壶的保护与修复[J].东方博物,2007(4):105-109.
㉑雷磊.铜板补配法在青铜文物修复中的应用[J].自然与文化,2019,4(S2):95-98.
㉒王有亮,高飞,荀艳.故宫博物院藏兽面纹青铜斝的保护修复研究[J].文物医院,2020(2):70-75.
㉓冯广丽.淮阳县博物馆馆藏青铜钵的保护修复[J].东方收藏,2020(23):80-81.
㉔杨晓邬.三星堆出土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J].四川文物,2004(4):86-96.
㉕唐德普.对一件春秋时期夔龙纹青铜鼎的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72-74.
㉖秦志芳.青铜蟠虺纹敦(春秋)的修复[J].文物世界,2021(5):74-76.
㉗史磊,杨新建.青铜器修复中焊接与粘接工艺的现状与展望[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3(00):24-26.
㉘杨植震,俞蕙.环氧树脂粘结剂在文物工艺美术品修复中的应用[J].上海工艺美术,2018(4):78-80.
㉙马立治.环氧浇注树脂在青铜器补配上的试用:以青铜圆鼎修复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75-77.
㉚李静生,常翠芳,贾永亮.林州桂东春秋战国墓出土青铜鑑可辨识保护修复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4):63-70.
㉛晏德付.滕州出土战国青铜鼎的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