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玉
《盼》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立足孩子的视角,围绕一个“盼”字,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后盼下雨,下雨时盼外出,没法出门时盼雨停,最终盼来雨天,如愿穿上新雨衣快乐出门的故事。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结合单元要素和文本特点,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一个故事。通过默读、朗读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围绕“盼”写了哪些事例。引导学生在读、找、说、议、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感受其作用。
讲好一个故事。创设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情境任务,指导他们借助“时间线”“心理起伏线”等支架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积累言语经验,涵育言语智慧,提升言语品质。
写像一个故事。比照自我,选择典型的事例充分表达中心意思,运用合适的手法将重点部分写具体,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1.学习生字词。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创设情境任务,根据“时间线”“心理起伏线”等支架讲述故事。
3.尝试围绕自己的成长故事选择典型事例,并运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凸显重点部分。
1.出示图片,认识雨衣: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雨衣?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特别喜欢这件雨衣? 它与“盼”有何关系?
3.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原因。
4.学生初步交流。
要点:这件雨衣有两只袖筒,不用把手缩在里面,不管下雨还是不下雨都是自由自在的。这件雨衣是“盼变天”“盼外出”“盼雨停”“快乐出门”的线索。
5.过渡:这件雨衣里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紧扣“新雨衣”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清晰明快地通过图片、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并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蕾蕾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通过初读课文既培育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奠定了整堂课的学习基调。】
1.默读,完成两个任务:⑴说说小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⑵根据提示讲述这个故事。
2.交流学习任务1
(1)小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要点:下雨。盼下雨背后的真实目的就是穿上新雨衣。
(2)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指名一生交流。
提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发展呢? 经过呢? 结果呢?
再指名一生交流。
要点:得到新雨衣、晴天盼下雨、盼穿新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
追问:这些事例中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这个事例中又写了哪些内容?
要点:盼穿新雨衣。雨天盼外出,没法出门盼雨停。
(3)小结:故事都是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来选择事例的。
3.交流学习任务2
(1)根据表格提示,简要讲述故事。
?
学生练讲,指名讲述。
小结:按照时间顺序,抓住了“我”做的事,就把故事讲清楚了。
(2)根据情境提示,简要转述故事。
蕾蕾的同学知道了这件事,觉得挺有意思的,聊天时也提到了这件事。如果你是蕾蕾的同学,会怎么讲呢?
出示评价要求:
?
学生练讲、指名讲述。
小结: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用第三人称“他(她)”来代替;另外,还得讲清典型事例,努力做到情节不遗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先请学生聚焦具体的事例,体会故事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两次螺旋递升的讲述任务,且匹配了相应的讲述支架。第一次,借助“时间线”把故事讲清楚;第二次,创设真实情境、紧扣典型事例进行转述,把故事讲完整。在讲述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提炼、科学重组,提升学生根据情境任务、围绕中心意思筛选题材等言语实践能力。】
过渡:蕾蕾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让我们感同身受。那文中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1.读一读,找一找:再次默读课文,找找具体描写“盼”这个心理活动的语句。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2.写一写,说一说:这些语句是怎样体现“盼”这个中心意思的? 先在旁边写一写,再交流。
(1)自读批注。
(2)指名交流。
①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要点:连用两个问句,体现“我”渴望早点穿上新雨衣的迫切心情。
追问:改成“每天放学路上,天都不长云彩,天气预报也总是说‘晴’”,好不好?
要点:不好。这样说,好像与“我”关系不大,也不能体现“我”盼下雨、盼穿雨衣的急切心情。
②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要点:把路上行人加快速度和“我”放慢脚步,一般人怕淋雨和“我”喜欢雨点儿打在头上进行对比,体现“我”看到下雨后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③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要点:一个反问体现“我”特别希望妈妈可以看一眼窗外,让“我”如愿能穿上雨衣,可妈妈没有看到。这样,就把作者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要点:问句体现了“我”的担心,以及期盼第二天能穿上雨衣的愿望。
追问:一开始盼下雨,下雨了又盼停。前后不矛盾吗?
要点:不矛盾,反而把“我”内心的忐忑、纠结、担忧等表现得真实而细腻。
⑤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要点:通过描写雨点儿滴到嘴唇上,体现内心的惊喜。
⑥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要点:通过“我”的动作和感受,体现穿上雨衣后内心的欢愉与满足。
(3)小结:这些心理描写,让我们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
(4)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作者的不同心情。
3.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是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
(1)同桌讨论。关注加粗的字词,说说自己的发现。
(2)交流。
要点:用“想”“心想”等词语直接点明这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用“担心”“还以为”“觉得”这些反映心理变化的词语委婉地表达。
4.猜一猜,画一画:快速浏览这些句子,猜一猜“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画一画“我”的心情起伏线。
要点:焦急→激动→失望→担心→惊喜。
5.练一练,讲一讲:蕾蕾听了同学的讲述,觉得过于平淡,没有讲清自己心情的变化。于是,她决定自己来讲述这件事。如果你是蕾蕾,会怎么讲?
出示评价标准:
?
学生练讲、指名讲述。
小结:加上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故事就讲得具体而生动。
6.作者除了通过心理活动来写“盼”,还通过景物描写来写“盼。请你找一找、划一划。
(1)交流并出示句子: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2)自读,说说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点:雨前、雨中、雨后。从急切到兴奋,从兴奋到惊喜。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处景物描写都体现了“我”对雨、对穿雨衣的那份渴望地。
【设计意图:立足布局、选材视角,典型的事例可以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立足言语表达视角,恰当的描写同样能彰显文章的中心意思。因此,《盼》这篇课文,在“盼下雨”“盼穿雨衣外出”等具体事例的讲述过程中,浓墨重彩地描摹了“我”细腻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情感变化。为了贴合文本这一写作特色,以及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这里锚定心理描写的语句进行品析、玩味、讲述,创设了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讲一讲等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体认如此描写的好处,练习把故事讲生动。三次讲述,不仅梳理了故事、体会了写法,而且勾连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丰赡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1.理一理:蕾蕾的故事学完了。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意思“盼”的?
学生交流。
要点:围绕“盼”选择典型的事例;运用心理描写凸显细腻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加入景物描写衬托内心情感的变化。
2.说一说: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和小作者一样“盼” 过做某件事呢? 你会选择哪些事例来写“盼”呢?
(1)出示练习单1。
自主填写,学生交流。相机点评事例是否围绕中心。
(2)如果选择其中一个事例来重点写,你准备怎么写? 出示练习单2: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
要点: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3)小结:事例不在于多少,最关键的是典型;描写不在于有多华美,最关键的是要与事例相契合。
3.学习了《盼》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如何选择典型的事例来体现中心意思,也知道了借助合适的描写手法才能凸显文章的重点,从而让我们的成长故事讲得更有趣味、更吸引人。
4.练一练: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成长过程中你还书写过其他故事吗?课后请围绕“悔”或“乐”等来选择恰当的事例,并采用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重点讲述其中的一个事例。
出示评价要求:
?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请学生交流自己“盼”的故事,从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课文的窠臼,还停留在学习的“舒适圈”。课后,请学生根据立意、选材和描写手法等继续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无疑是一种“远迁移”。唯其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内化于“心”、外化成“文”,才能联通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而获得精神的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