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协系统信息化建设进展与提升策略
——以G省科协为例

2023-03-12 22:52张君毅
海峡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建设

张君毅

(福建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信息化发展大势,明确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真正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对科技工作者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并且能够提供不同形式高质量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1]。为顺应新阶段形势变化、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科协组织发展新优势,中国科协发布了《“智慧科协2.0”建设三年规划 (2022—2024年)》,对科协组织的价值引领、联系服务、品牌运营、数据治理等能力提出新要求,各级科协组织信息化建设迎来新的机遇。

1 科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科协组织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好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建设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网上科协”了解科学研究动态,交流技术创新经验,了解科技政策法规,查询各类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活动的信息;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化平台参与科学普及活动,获取科普活动信息,及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改变过去“面对面”交流方式,更加便捷、高效、直接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充分了解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广泛征集社会意见,使科协工作能够更好地反映基层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呼声。此外,还能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利用,使科协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各级科协组织通过发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的平台作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科协办公自动化、业务信息化和工作协同化目标,这对于发挥科协组织作用、促进科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G省科协信息化建设成效

G省为我国某沿海省份,G省科协以机关为核心,下设直属单位D单位、E单位、F单位,其中,F单位为G省科技馆。直属单位作为科协组织的一员,承担了省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等具体工作任务[2]。多年来,G省科协各项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各类信息化平台已成为科协与科技工作者之间重要阵地与沟通桥梁。

2.1 网站建设初具规模

G省科协官方网站建于2003年,主要展示了全省科协系统的重要文件、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重大主题宣传等,机关部室和直属单位、省级学会、设区市和县科协均有独立账号用于投稿,并附带统计分析数据功能,在提高便捷度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各单位信息宣传工作积极性,推动内容供给标准化、流程化,已初步建成“网上科协”。G省科协直属单位也相应开办了官方网站作为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例如,D单位官网定位为G省范围内较为知名的技术转移专业网站,上线后获得社会大众一致好评;F单位“数字科技馆”以官方网站为载体,实现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试运行期间访问量已近9万人次[3]。

2.2 科普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科学传播能力,提高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重要手段。G省科协积极拓展科普信息宣传途径,架起科普信息化桥梁,让群众更简单、方便、快捷地了解科技动态和最具时效性的技术信息[4]。截至2022年,E单位在全省范围打造科普中国e站2199个,科普大屏播放量近190万次,有效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科普微信公众号推送疫情相关文稿近210篇,原创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665万,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数字化效应[5-7];F单位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科普信息,全网点击量超千万[8]。

2.3 业务平台建设各具特色

G省科协业务信息化平台根据使用对象不同,主要分为面向组织内部的政务协同平台和面向外部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G省科协定制开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连接学会、设区市科协、高校和各级科技社团的内部工作平台,具备学会管理、项目申报等功能,着力于解决科协与学会工作对接上的痛点与难点,目前,已有300多家单位近600名会员入驻该系统[9];D 单位自主开发了“技术转移信息支持服务系统”和“科技创新奖评审信息化平台”,前者使项目对接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后者通过多级审核流程实现了科技奖项线上无纸化评审;F单位的“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以服务公众为导向,行政管理为辅助,集成多个子系统,实现了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和公众的个性化服务。其中,“智慧科技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属国内科技馆首创。

3 G省科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G省科协利用信息化工作全方位地展示了新时代科协形象。但总体来看,G省科协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与党和政府对群团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中国科协推进“智慧科协”工作要求相脱节,无法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及大众全方位需求。通过对G省科协各单位走访调研,发现当前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G省科协系统内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相互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战,条块分割,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服务的现象始终存在,难以形成合力。在建设初期,往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认识,未能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忽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且常常追求短期效应,在设备或软件方面没有考虑到后续发展和升级。此外,受G省科协各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信息化建设未根据自身情况来规划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而是在“应用导向”和“用户导向”上做文章,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部分项目利用率低。

3.2 信息化内容尚未系统化

目前,G省科协网站所发布信息多为工作动态信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信息化内容,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与中国科协提出的“智慧科协”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且部分网站布局不合理,栏目设置杂乱无章,降低了访问者体验感。同时,科普信息化、智慧科技馆等建设虽有成效,但都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与满足群众个性化、精准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在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渠道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3 资源信息化整合不到位

G省目前建成并运行科技馆30多个,各类科普基地近400个[10],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科普信息化建设、新媒体科普资源开发工作,但普遍存在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人数不多、科普传播面有限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盘活科普资源,让群众感受到科普魅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数据资源方面,G省科协各类平台运行多年,大多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或多或少存在数据重复采集、多头录入等问题,没有将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与科学利用。此外,由于数据来源的单一性与重复性,产生了“信息闭环”与“信息孤岛”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4 信息化项目缺乏绩效评价机制

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经费投入大、项目周期长,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G省各级科协组织均未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成效、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

4 地方科协信息化建设提升策略

4.1 建立统筹协调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中国科协在“智慧科协2.0”规划中提出,各类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统一集成、融合,通过建设统一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体系、业务运营体系和技术运维体系,实现业务场景融合互通,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因此,各级科协组织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考虑,避免各自为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创新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强对市县级科协组织的指导和支持,强化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智慧科协2.0”平台目前已确定12家首批试点示范单位,其中,国家级学会6家,省级科协4家,地市科协2家[11]。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科协应尽快向中国科协申请加入试点,主动融入“智慧科协2.0”建设体系。为尽快实现目标,首先,应牵头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部署、规划,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分工与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其次,积极引导各级科协组织入驻“省政务云平台”,通过云平台统一管理避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此外,还可以对标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成立独立建制的省级信息中心,对全省科协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维护,全面推进全省科协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12]。

4.2 整合拓展信息资源,加快数据互联互通

对现存运行的各类信息平台按照先数据再功能、先共性再个性、先并行再替换的迁移策略,逐步向中国科协一体化系统整合。在做好现有资源整合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拓展信息资源增强科协工作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智慧科协2.0”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业务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为各级科协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建设指导和平台支撑。推动与省级学会、地市科协现有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对接迁移,制定应用集成与数据整合方案,将现有成熟应用与“智慧科协2.0”平台对接融合共享。整合现有数据资源,不仅要建立各级科协网站的数据共享机制,还要建立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院士专家等各类统一字段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多样性。科普资源整合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一个“省级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全省一张科普地图,盘活各类基层设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通过整合各类科普资源,拓展数据资源的来源渠道,形成以省级科协为引领,各级科协组织为基础的资源网络体系。

4.3 多渠道并行,强化信息化服务功能

4.3.1 通过网站建设提升价值引领能力

官方网站是科协组织信息公开发布的主阵地,是展现科协形象、展示科协工作的门面担当[12]。G省科协各单位网站后台数据显示,有超过90%的来访者通过搜索与本单位相关的关键字访问官方网站。因此,要准确把握社会大众与科技工作者熟悉并习惯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全面加强建网、用网、管网工作。网站建设可采用轻量化开发和快速化部署,统一标准,从公众体验与资源重整角度出发,对网站内容、设计进行优化,同时,加强科协指导下的多网站集成管理,最大程度发挥科普资源的价值[13]。此外,结合中国科协提出的“智慧党建”这一重点任务,建设网站时将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实现党务线上化,形成党建、业务“一盘棋”,进一步提升科协的价值引领能力。

4.3.2 运用新媒体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科学传播能力、提高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重要手段。针对现有科普e站、科普大屏作用发挥不充分、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感低、用户黏性不足等问题,可利用“大屏基站+手机终端”的模式解决从点覆盖到面覆盖的问题。在科普大屏上能通过手机获取内容和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各级科协微信公众号传播渠道,把科普大屏和微信公众号打通,扩展科普大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科普中国多渠道落地。例如,长沙市科协利用该模式因地制宜地将“科普中国”内容精细分类、精准推送,2019年,各类科普信息点击率近50万次,提升了长沙市整体科普信息化水平[14]。此外,要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创新科学传播方式。科普e站可尝试与抖音平台合作,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底,抖音平台上的知识类作品已多达1280万条,播放量超1.3万亿[15],资源量相当可观,碎片化阅读态势明显。可将科普大屏与碎片化阅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抖音强大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增强用户黏性,同时,解决部分科普大屏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保证信息的推送量。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式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应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推送信息的安全、合规。

4.3.3 大力推进智慧科技馆建设

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力量,应围绕智慧服务、智慧共享、智慧管理三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落地实施,并配合“双减”背景下科技教育转型要求与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要求,整合新增能力建设任务。按中国科协规划部署,把科技馆原有系统能力向“智慧科协2.0”平台迁移,实现与中国科技馆特有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系统的智慧互联、生态协同。充分利用数字科技馆网站、大数据平台、科普直播平台等渠道,结合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拓展数字科普传播方式,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觉得能用、好用、经常使用[13]。例如,上海科技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展区把三个时空观作为主题线索,帮助游客全方位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哲学理论,为游客营造了新奇氛围[16]。

4.4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源,要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素养和数据治理能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技术、会业务、能运营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着手制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科普信息员、网络安全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培训中增加前沿、主流的信息化技术内容,使培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信息产业的动态,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2021—2022年,河北省科协连续两年举办网络安全及政务新媒体工作培训班,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而且为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17]。二是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信息化工作人员应设立专职专岗,尽量避免身兼多职。同时,引入第三方团队外包模式,利用市场化机制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升竞争力。三是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使之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机制,把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适当采用激励措施,对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

4.5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经费使用标准

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应涵盖基础环境、内部应用、对外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内容[13],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经费使用标准,将信息化建设效果与经费使用挂钩,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基础上,建议组织一批由学会、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专业人员组建的专家评价团队,对信息化项目成效进行定期评价。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社会大众参与评价,力求从不同侧面反映科协各阶段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团队在信息化经费、人员配备上予以倾斜。评价结果应纳入各级科协组织的年度绩效考核,以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科普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科普达人养成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