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3-03-12 18:22卢奕彤庞凌霄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育人

□卢奕彤,庞凌霄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伟业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国革命精神、树立学生正确“三观”的光荣任务。同时也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

1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对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史观,促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作用。

1.1 应然之举: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思政课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大工程。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都正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也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本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精神感染力,既有理论引领力、又有实践指导性的红色教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筑牢初心使命的强大动力,也是培养时代新人,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勇于从革命前辈手中接过民族复兴的重担,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这正是高校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观念的基本举措。

1.2 实然之要:践行“为党育人”的现实需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更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高校教学汲取“红色”养分的资源。守正创新就要在恪守正道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是党和国家在教学实践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是“为党育人”,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红色”营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就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青年学生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领悟精神财富,补足精神之钙,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引导青年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2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为党育人”的重要渠道。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没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全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好课堂教学,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全课程体系是目前乃至未来教学工作的重要导向。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有多门课程,各个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切入角度,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中。从教学实践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主线,史论结合,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授课实践中学生的反馈良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史实结合,将党史与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的具体实践效果显著。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受课程体系的影响,与伟大建党精神融合程度不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侧重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方法论的理解,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伟大建党精神则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范畴。受课时限制,将伟大建党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作专题讲解的课时少之又少,因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成效也就甚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主要教学目标,无形中忽视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问题。

2.2 没有将伟大建党精神全体系融入思政课教学

伟大建党精神全体系不仅包含其理论层面,还包含其实践层面。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固然重要,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尤为重要,二者统一于实践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但是,在将伟大建党精神全体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理论层面的教学,忽视了实践层面的引导。由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体系还是学分绩点为主,这就导致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侧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不能通过实践去真切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魅力。这种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长期存在,就会出现“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有所减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出现偏差。

2.3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不到位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意义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但是由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易受个人文化以及阅历的影响,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含义。而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能否有效地将素材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发共鸣。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尚不能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有的授课老师在开展教学实践前未能充分挖掘和整理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素材,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关联,也就不能让学生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参与感与获得感。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只侧重于播放纪录片完成课堂教学,缺少理论渗透,未能充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源自实践,实践也在促进理论的发展,没有理论的实践会淡化思政育人的厚重感,没有实践的理论会使得思政育人流于表面,缺乏基础。不讲授原理,直接开启课堂实践活动,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从“强化教师队伍,抓好‘一个关键’”“营造良好氛围,落实‘两个讲好’”以及“注重创新导向,深入‘三个重点’”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3.1 强化教师队伍,抓好“一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也在教师。因此要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建设一支对伟大建党精神理解透彻、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牢固、专业素质深厚、对党忠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使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是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知识传授能力、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把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内蕴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首先领悟建党精神以展现出更好的课堂效果,将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贯彻到思政课程中,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把建党精神生硬机械性融入课程,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到思政课的全过程。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教师岗位大练兵和演讲比赛等方式,多方位多层次深入领悟建党精神的真谛。其二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利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伴随着互联网时代高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学现代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之间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公众号等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选择。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诸多便利条件,通过建党视频、革命历史图片、党史情景喜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思政课教学流于表面。其三是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兴趣。要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通过实地参观、收听收看讲座、观看红色电影、瞻仰烈士陵园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逐步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三观”,从而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做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融入。

3.2 营造良好氛围,落实“两个讲好”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抓住教师这个关键,还要通过讲好建党故事以及建党历史来营造良好红色氛围,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一方面,要讲好“建党故事”。讲好建党故事要以解决学生困惑为导向,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建党故事,来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度,进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要在讲好建党故事的基础上,提炼革命前辈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讲好“建党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百年党史中,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茎,每一篇红色文献都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载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必须讲好“百年党史”“百年党史文献”以及“百年党史人物”,在红色氛围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树立强国志、践行报国行。

3.3 注重创新导向,深入“三个重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需要以创新为导向。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不是增加或减少思政课的课时,也不是简单地开设一门新课程,不是机械地将建党精神设计到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不是保持传统思政课评价模式不变,而是要在原来思政课体系、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首先要推进思政课体系改革。要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同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重点讲述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重点讲述在历史维度下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过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点讲述伟大建党精神影响新时代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内容;等等。另外,可在“四史”学习教育课程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贯穿课程内容。其次要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政课旨在“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渐深入,党和国家正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素材也应不断推陈出新。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能够真正领悟伟大建党精神,进而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形成正确“三观”。最后还要抓好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传统思政课程的评价模式是以成绩为导向的,这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注重分数成绩而忽视个人能力、注重理论掌握而忽视了实践应用。高校思政课要统一整体性评价和局部性评价,既要重视理论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对理论的实践应用。把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提升、价值追求同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共同提升作为发展目标,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进而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总结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凝练和升华,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财富。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将“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的思想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跨越百年党史,传承革命初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