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镓曈 黄瑞璇 陈思盈
摘要:“双师”教学模式是基于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多地的“双师”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完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协同配合程度低、学校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双师”教学模式的推进与发展。为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实践路径,提升“双师”教学模式实效,本文提出了“双师”教学模式实施困境的突围之策:政府需要扮演好统筹全局的组织者角色,保障“双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推行;远端教师应注重平等地关注两端学生的需要,线下教师须充分发挥辅导与答疑的职责;家校、师生间需相互协作,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最终构建更高效的“双师”教学实施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可持续、自主发展。
关键字:“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引言
“十四五”规划指出,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和让农村地区的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1]。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探索促进区域、城乡、校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而“双师”教学概念正符合这一政策导向[2],将进一步探索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于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研究不可忽视。
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部分地区教育发展较慢,师资及教学资源配套设施都相对匮乏。基础教育尤其义务教育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短期内会导致贫困群体劳动技能不足,长期则会加剧未来收入不均衡,这将使得以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的新时期贫困治理目标面临挑战[3]。
多年来地区教育差距问题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双师”教学模式作为一个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案从提出到实施不断发展。但是在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双方教师难以协同配合、师生信息化素养缺乏、欠发达地区学校过度依赖外来教育资源等现实问题频频产生,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学校教师能力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本文将以“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组合为基点,将远程对接学校与其他众多参与要素连接起来,强调政府作为组织者角色的参与,将教育资源充分整合,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谋求未来脱离“双师”教学模式的助力,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可持续发展。
1. 文献回顾
“双师”教学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为解决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就已提出“线上名师+线下教师”的协同教育模式,所采用的“双师”教学最早的雏形,有效提高了优质资源的覆盖率,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和分布不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汤敏(2015)设想把“双师”教学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结合起来,以提高乡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培训质量[4]。张巧文(2017)提出应在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中采用全面全程陪伴式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型培训模式[5],使得乡村教师全面提高专业素养的诉求得到满足,以缓解乡村学校薄弱学科专任教师紧缺的压力。李永芹(2020)就“双师”课堂线上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实践反思进行了论证,通过对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的探讨[6],进一步明晰了线上教学探索的目标和方向。
而后国内陆续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双师”教学的模式与体系进行了研究。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来看,王志军和余新宇(2021)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发展[1],通过相关创新实践分析,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真实课堂深度融合,推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发展;从教育系统视角来看,乜勇等(2021)就“双师”教学模式,构建了“3T-2S-1E双师教学”模型,“技術团队—专家团队—线上教师”三者交互构成教学共同体[2],旨在强调和鼓励教师之间的感情关怀与智力共享;从师生发展视角来看,乜勇和万文静(2021)基于教育公平理论,构建“三段十二步循环结构”的“双师”教学模式[7],以师生共同成长思想为核心,为“双师”教学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教学效果视角来看,杨丽勤(2021)构建了教师同步课堂教学能力框架,评估两端教师对于角色分工的认识[8],为提升两端教师协同配合能力,促进远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从教学关系视角来看,张靖和郑新(2022)认为“双师”课堂教师角色分裂,使原有一维教学关系走向二维[9],因而构建了“双师”教学共同体,有效整合“双师”教学职能,厘清课堂教学关系结构。
综上所述,虽然不断有学者构建并分析有关“双师”教学模式体系,但是目前关于“双师”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双师”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实现教育均衡的最佳手段。
2. 我国“双师”教学模式实施的困境和难点分析
2.1 宏观层面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偏弱
首先,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断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但网络拥挤、卡顿、网络教学平台不稳定等问题依然存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仍存在不通电、无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情况,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然处于弱势。
其次,欠发达地区的家长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教学知之甚少,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更愿意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信息化教学可能持消极态度,这些消极态度不可避免会影响学生。
最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使得高学历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外流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由于培训缺位,信息意识跟不上,信息素养不高,加之一些教师认为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利,没必要每门学科都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导致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普遍对教育信息技术不敏感,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时是比较被动的态度。
2.2 政府统筹组织角色缺位
由于在“双师”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角色众多,且多元主体利益的不同,相互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10]。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以及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但当前有些地区政府角色缺位,使“双师”教育的开展困难重重。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很难调动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政府在资金支持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设备的配置以及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制约着“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由于缺乏政府的组织引导和统筹规划,导致“双师”教育实施缺乏内生动力,对建成项目的推广应用不足,导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投入大,收效仍不明显。
2.3 欠发达地区自身教育水平进步缺乏内生动力
“双师”教学模式使得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以引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为发展动力,对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指导依赖性高,欠发达地区内部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受到忽视,教学内容完全由发达地区主导。在“双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政府更关注欠发达地区学校硬件条件的优化、师资水平的改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等效果体现,而忽视对欠发达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缺乏对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考量,且“双师”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培训内容与农村教育需求的匹配性不高,导致欠发达地区教育在脱离“双师”教育的助力后的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2.4 微观层面教育薄弱学校主体性降低
在学校层面,为保证能够获得优质学校的支持,农村薄弱学校会通过限制自己的行动来顺应优质学校的要求[11];在教师层面,欠发达地区教师把面对面教学的主导权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于网络教师,会导致线下教师课堂参与感降低等负面体验,反而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外,虽然“双师”教学模式对于线下教师独立备课的要求降低,但是要求线下教师在课前审阅教案和教学大纲,在课中穿插线上教师的讲授进行讲解,课后监督学生并批改作业。然而,许多线下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5 双方教师配合程度欠佳
“双师”教学模式对在线教师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线上讲师,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实施教案时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及时沟通。而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线上名师的配合者,比传统教师职能更具有挑战性,这也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未能很好地适应其角色变化的原因。
线上教师本身位于教育资源富集区,竞争压力大、日常事务繁多,参与“双师”课堂可能只是教育管理部门指派的任务[9],无暇顾及教学过程的“双师”协同的问题,而欠发达地区教师也存在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对“双师”课堂认识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2.6两端学生教育素养存在差距,欠发达地区学生积极性差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一直以来面临着学习资源匮乏、教师教学能力偏弱、学习基础环境较落后的困境,使得欠发达地区学生的知识储备、综合素养以及对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不如发达地区的学生。面对名师同步讲授的课程,他们可能存在难以接受课程深度和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并且在“双师”教学模式下,教与学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加上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较多,家长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缺乏老师与家长的监督管理,易导致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
3. 政策建议
3.1 多维度培训欠发达地区教师,加强双师协同配合
政府、各学校应联合专业团队针对不同地区的自身情况匹配培训内容,促进教师培训的精准化,为欠发达地区教师提供更多赴线上名校学习访问的机会,以此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线下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帮助学生理解线上课堂中没有充分吸收的知识,发挥线下教师即时辅导的作用。鼓励发达地区教师深入线下欠发达地區学校指导教学,有限度地将远端课堂作为主讲课堂,两端教师通过互换学校、互换角色,增强两端师生之间的亲近感,进而最大程度减少因空间分离所带来的教学隔阂,提高远端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冲破资源壁垒的同时,将两端学生融为一体,获得同等的公平对待[12]。
3.2 拓宽资源渠道,激发欠发达地区教育“造血”能力
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学校校长的培训,使校长真正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制度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更新教师的理念和观念,为“双师”教学模式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保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实践都落到实处。
欠发达地区学校也应通过发掘本土资源特别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等,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拓展性课程资源,并向优质学校积极输出,为优质学校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拓展知识面创造条件,以构建两地学校之间的资源相互依存关系[13],避免欠发达地区学校陷入不断“被输血”的困境。除此之外,农村薄弱学校还可尝试寻求多形式联盟等途径来发挥自身潜能,积极拓宽优质师资资源的供给渠道,以实现共享优质资源的目标,以降低对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依赖强度,谋求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3.3 突出政府角色,构建“双师”教学高效实施体系
政府应确立“双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欠发达地区“双师”教育基础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学校“双师教育”教学设备和网络通信设施的普及。各级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双师”教学设备的管理办法,规范欠发达学校设备的采购、使用和升级,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设备维护和更新进行指导。
由欠发达地区政府牵头组建包括骨干教师、技术人员的专业团队,借助信息化平台或赴教学一线进行研讨与指导,解决“双师”教师在身份转变、授课技能、网络教研等方面的问题,增强教师应用“双师”教学模式的信心与能力。同时由政府组织学校和社区召开学生“双师”学习专题宣讲会并渗透于日常生活,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树立正确的信息观,支持学生在“双师”教学模式下学习。
政府选择恰当的远端学校并与其进行协调、沟通,由地方政府引导,鼓励区域内、校际间建立网络课程服务中心平台,以提升“双师”教师间的沟通效率,使教学信息能够实时反馈,解决两端教师在课堂教学配合、教学工作分工、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双师”教学默契度。
结语
“双师”教育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习灵活性,打破了优质学习资源的空间屏障,有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结合大环境综合分析“双师”教育模式的推行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未来在政府、外部机构和学校的联合支持下,能充分运用“双师”教育模式在当下独有的优势,乘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东风,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开辟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志军,余新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着力点[J].中国电化教育,2021,(2):91-97.
[2]乜勇,高红英,王鑫.“双师教学”共同体模式构建:要素与结构关系分析研究[J].课程与教学,2020,(12):65-78.
[3]陈超凡,关成华,汤学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升落后地区学生的学业表现吗?来自华北某县智慧课堂和双师教学项目的证据[J].教育与经济,2022,(4):60-71.
[4]汤敏.用“双师教学”模式改造乡村教师培训[J].中国教师,2015,(10):78-80.
[5]張巧文.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乡村教师培训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20-24.
[6]李永芹.“双师课堂”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6):25-26.
[7]乜勇,万文静.双师教学三段循环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83-88.
[8]杨丽勤,郭炯,姚亚杰.教师同步课堂教学能力框架研究[J].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2021,(9):115-121.
[9]张靖,郑新.教学关系视域下的双师课堂:特征、问题与优化策略[J].理论探讨,2022,(10):19-25.
[10]郭炯,杨丽勤.协同与交互视角下的同步课堂:本质、困境及破解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9):89-95.
[11]李毅,杨淏璇.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优质均衡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1):65-74.
[12]师亚飞,童名文,王建虎,等.混合同步学习:演进、价值与未来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21,(12):100-107.
[13]周海军,杨晓宏,俞树煜.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双师教学”:困境与突围[J].中国远程教育,2022,(8):35-41.
作者简介:白镓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黄瑞璇,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陈思盈,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