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23-03-12 05:44韩晓娟应婉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抗疫防控精神

韩晓娟,应婉娟

(1.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在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带头深入一线,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成果,是近年来中国人民得以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胜利的核心要义,更是14亿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伟大抗疫精神,是支撑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新发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战斗中的践行和彰显,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优势的直接体现,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将其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铸牢大学生思想防线、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新时代,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承和弘扬抗疫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对抗疫精神内涵的深刻阐释

(一)“生命至上”体现了“人民立场”的使命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3]。生命至上是共产党坚守的承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控制疫情及时作出对武汉进行严格管控的重大决策,离汉通道关闭,相关单位积极采取一切防控措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战略性成果。我国坚持不遗漏任何一个感染者,从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位患者都不曾放弃过。“截至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4]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尊重与保护。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心为民所系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奋斗初衷,配合国家打赢这场阻击战是共产党员的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配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怀揣历史使命,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把减少感染、治愈病人、减少死亡作为突出任务来抓,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立场”的使命精神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二)“举国同心”体现了“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01由此可见,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不能离开社会,社会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向全国发出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的动员令。党中央统一指挥,全国上下一盘棋,各个阶层、各个群体,迅速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全国各地建立起联防、联控的疫情防控体系。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实施空前规模的生命大救援,仅用十几天,先后建成用来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十六座方舱医院,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古有着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在这场斗争中,广大群众始终秉持“不为国家添乱就是为国家分忧”的理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医护人员冲守一线、奋力出击。千千万万民众退居后方、做好防护。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协作、众志成城,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减少外出,主动登记,积极配合测量体温,共同抗疫汇聚成了强大合力。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生死考验,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6]249,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抛之脑后,共克时艰,以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舍生忘死”体现了“忠肝义胆”的牺牲精神

在国家危难之际,前人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有舍身救国、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当今我们有不怕牺牲、以身许国的伟大抗疫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大考,全国四万多名医疗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在抗疫前期医疗物资相当匮乏、防护措施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下,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危险冲锋陷阵、以身为盾,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从病魔手中抢救生命,决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抗疫故事,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初心绘制宏图,用信念镌刻坚守。故事里的主人公陌生而熟悉,平凡的他们以不平凡的事迹活成了英雄的模样。无论是奋战在前线的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干部、志愿者、军人、警察、一线记者,这些最美逆行者们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融汇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踏出家门意味着走上战场,随时准备与看不见的病毒作斗争。逆行者从自己的小家中走出来,敢于牺牲自我、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成就时代,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能成为英雄。大爱无疆,英雄逆行,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中国人民始终以抗击一切斗争、打击一切敌人的顽强意志抗击新冠病毒,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同时这种“忠肝义胆”的牺牲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辛、砥砺前行。

(四)“尊重科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16字总要求中,科学防治是重要内容[7]。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病毒,“科学防治是科学思想指导、科学救治保障和科学研究支撑的结合,贯穿于整个防治工作之中”[8]。疫情当前,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战,坚持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战疫品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战胜大灾大疫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坚持的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科研团队始终尊重科学规律,迅速确定临床救治、药物疫苗研发和预防控制等方案;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新闻媒体及时粉碎疫情谣言,同时通过多种宣传渠道积极为大众普及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使大众更清楚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运用大数据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出行轨迹进行密切的跟踪和分析;在疫情爆发初期,党中央对中国的经济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又逐步进入了正常的轨道,这一切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命运与共”体现了“互助友爱”的天下情怀

习近平同志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下一家亲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人类也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工作,同时也积极公布抗疫方案,为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抗击突发疫情的中国智慧。“据统计,从2020年3月15日到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 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9]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面对疫情所做出的具体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中国在为世界争取机会窗口。中国开放透明的世界胸怀换来了国际社会多方的理解和支持[10],在本国疫情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为世界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集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体现了互助友爱的天下精神。反观美国,一向自诩为世界的灯塔,在此次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却是丑态百出、漏洞百出。不仅没有展现出大国风范,反而对世界卫生组织中断资金支持。更为可耻的是美国不忘到处泼脏水、抹黑别国、甩锅他人,多次将“新冠病毒”说成“中国病毒”,而从不反思自己的防控不力。

二、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行深入的探析,从实践入手,总结理论经验,再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伟大的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在不断提高,在全民的努力下,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曾经的落后贫穷一去不复返。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没有见证过中国曾经的贫困落后,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当代青年的舒适圈,从而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懂得如何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辨别能力较弱[11],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偏颇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不深刻,很难在情感上达到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同。由于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导致他们很容易对抗疫精神产生误解,进而难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够深刻,才会出现对抗疫精神不能达到情感认同的问题。再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冲击也不可忽视。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尤其是近些年来“水军”“营销号”这些群体异军突起,各种娱乐化信息以其汹涌之势占据了大部分新闻版面。娱乐化信息以其简短、新鲜、八卦、快餐化的特点著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们每天都在接收娱乐化的信息,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谣言辨别能力不强。相反,他们更喜爱热力追捧,随时随地关注一些“花边新闻”。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陡然转变,对当今时政新闻不感兴趣,才会出现对抗疫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历共创性以及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课堂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课堂,新时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2]但是一方面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式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人们习惯将两者分割开来,忽视了二者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比如课堂理论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未能将抗疫精神真正融入到教育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在“一言堂”的情景下向同学们讲述伟大的抗疫精神,由于是知识灌输的形式,学生难以真正深入理解抗疫精神的内涵。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被动地接收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未能真正体现,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固化的模式和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知识获取的需求,逐渐成为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疫情防控是广大师生实实在在共同经历的斗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历共创性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教学形式单一,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在课下布置的有关“疫情”社会实践中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在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完成相关实践,教师层面则简单要求视频、照片等证明材料,仅仅追求数量,忽略了抗疫精神的生活性和生动性,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下学到的抗疫精神知识不多、兴趣也不足。

(三)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尚需加强

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抗疫精神必将增强抗疫精神的教育价值。学校的宣传渠道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是最直接的。但是现阶段,一方面校园宣传渠道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抗疫精神的宣传较少,在学生的社团活动中也很少举办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偏重大学生知识教育方面,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持续培育中有一定缺失。反映在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中,就会出现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情况。同时,学校举办的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落实不到位。学校通常将类似学习活动下发至各个二级学院,由各二级学院通知班级支部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由于学院缺乏有效监督以及学习形式的死板,导致班级支部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仅仅上交截图便草草了事。这些都不利于提升抗疫精神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四)社会思潮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杂音常现,同时互联网媒体可能充斥着不良信息、腐朽落后思想,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日益商业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抗疫精神在传播的过程中充斥着利己主义,人们迫切追求利益,希望能快速、及时得到利益回报。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由于信息的传播具有时间差以及人们获取信息具有不及时性、差异性的特点,一些利益追求者就会利用这些特点牟取暴利。比如在疫情初期出现天价口罩,各种网络谣言到处散播,西方政客借题发挥、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等现象,都与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牺牲精神、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冲突,这对抗疫精神提倡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等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无法真正地去探究以抗疫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很容易丧失对抗疫精神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难以坚持的情况。

三、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抗疫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抗疫精神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内容,需要构建稳定有效的实现途径。在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这些方面对于抗疫精神的真正深入人心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发挥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1.自觉学习和弘扬抗疫精神,提高认知水平。习近平同志强调,新时代的青年有新的责任担当、有新的历史使命,要做到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在民族危难之际,全国人民秉持着家国情怀,与祖国风雨同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国家发展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疫情给生活在舒适圈的新时代青年敲响了警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自觉学习、弘扬抗疫精神,承担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亲身经历国家重大危难以后,更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增强对抗疫精神的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抗击疫情这一特殊的时期,涌现了无数平民英雄。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尽最大的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安全。他们是当代青年学习的鲜活教材和生动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在疫情防控前线的平民英雄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这些榜样并不遥远,时常出现在青年人的身边。要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抗疫故事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共情,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进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在大学生强烈共情、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导向‘抗疫精神’融入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则他们能易于接受、乐于践行。”[13]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更需要主动搭建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积极深入群众,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增强实践本领,与时俱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性以及拓展教学方式

1.注重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共创性。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大学生能够从疫情防控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意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指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需重视教育主体的共创共历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共同参与和经历了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都是抗疫精神的践行者[14]。这就为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生关系的共创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者应该主动学习并深入理解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注重逻辑契合与生动阐释,讲好中国的抗疫精神,比如可以通过面对疫情时的国内外对比,从而突出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呈现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疫情的无端抨击、故意“泼墨”的新闻揭露西方政客的丑貌,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通过给学生播放抗疫纪录片理解医护人员的不易,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热情,珍惜当下生活,从而坚定信念,为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课前准备时积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喜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享抗疫故事,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抗疫微作品,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利于新时代青年不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多维教学。各学科教师从学科思政的角度出发,从本学科视角对抗疫精神进行全方位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维度地理解和认识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深层次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线下课程为主、线上课程为辅开展多维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中国大学MOCC、腾讯课堂等多种线上平台,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打开网络虚拟空间时,帮助学生辨别真假信息,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同时当下大学生倾向自我认同、同辈认同,所以一方面侧重抗疫斗争中以青年力量为主,通过宣传、报告等形式展现抗疫中青年英雄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好教学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情景再现、头脑风暴、启发式教学等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做到知行合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课程知识,而且还要教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同时不忘将学习方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达到多维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利用文化育人软方式融入校园文化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各地纷纷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例如在宣传方面,各地社区、各个部门以及学校充分发挥网站、宣传栏的作用展开宣传。就校园而言,文章的推送、网站的维护、校园墙的填充使得学生深受精神文化的熏陶。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的精神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校是宣传和弘扬抗疫精神的主阵地,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文化育人软方式有利于让大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习到抗疫精神。因此,弘扬抗疫精神可以充分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抗疫精神教育活动,讲好抗疫精神故事。如组织观看疫情主题视频,分享观后感;设计疫情防控宣传画报,分享设计理念;收集抗疫志愿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开展抗疫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传递抗疫正能量;开展抗疫剪辑视频活动比赛,分享创作意图等。通过开展多种弘扬抗疫精神主题活动,让学生领会榜样的力量,将抗疫精神扎根心底,在实践中转化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力量。

2.建设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关于抗疫精神的校园活动。开展以抗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也有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建设校园实践基地,以抗疫精神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与抗疫精神有关的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寒暑假期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青春的价值。在志愿工作中理解防控工作的不易,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师可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布置与抗疫精神相关的实践任务,鼓励大学生深入群众,了解疫情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大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申报疫情防控相关课题,形成相关成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建言献策;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通过调研或者参观全方位了解这场疫情阻击战,缅怀逝去的同胞,铭记民族英雄。同时也要对抗疫精神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和反馈并加以改进,从而保障抗疫精神实践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社会实践,弘扬抗疫精神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用

1.拓展大学生抗疫精神体验性的社会实践。习近平同志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地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15]所以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应该在保障自身安全,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走出校园,投入到基层社区抗疫、防疫的前线,同时学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抗疫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引领作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将内在的精神力量化为具体的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积极参加抗疫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懂、弄通关于抗疫的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抗疫精神体验,从而提升抗疫精神实践育人的效果。

2.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我国的抗疫斗争是一场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人民战争,必须要重视并灵活运用媒体资源,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虽然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主流意识淡化、法制观念薄弱等现象,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培育的抗疫文化,让显性的有形存在和隐性的软性因素相统一,使各项服务管理与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以达到“无处不思政”的教育效果。同时,灵活运用网络直播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创新传播内容,注重爱国情感与精神力量的传递,强化共情效果,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16]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党和国家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抗疫实践中展现出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包涵了抗疫精神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斗争意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迎难而上,敢于出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猜你喜欢
抗疫防控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