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渊
一种理论、学说及研究范式能否对历史的解读和现实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在于能否正确掌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事件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属性与特征。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转折性关头的历史细节所具有的属性与特征,往往预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与归宿。随着诸多历史细节的挖掘,其价值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与定位。如此,已有的理论、学说和研究范式,就需要重新考量。
就南海历史研究来说,如何准确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深入剖析它们的属性、特征,进而推求其规律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对诸多资料不断地挖掘与辨析,同时,还关涉研究范式与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研究者本身的学术底蕴、悟性和前瞻性。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深刻地指出,历史学家只有在自己的时代才能找到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他不可能超越他现在的经验的状况。历史知识是对确定的问题的回答,这个回答必须是由过去给予的;但是这些问题本身则是由现在——由我们现在的理智兴趣和现在的道德和社会需要——所提出和支配的”[1]。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学者的研究对象、陈述模式以及理论原则等方面的不同,其对南海历史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难点和最引人注目的东西每次都不相同”[2]69,他们对问题的论证过程,乃至得出的结论往往因人而异。
首先,对于推进南海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来说,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阶段(片段)、现实问题所包含的细节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们往往蕴含南海地缘形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地区局势的发展趋向。唯有对这些细节进行多维度研究,掌握其精义,才能理解历史与现实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并明确它们赋予我们的义务和挑战。南海地缘形势发展至今是多重力量作用下的结果,尤其在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已成事实的背景下,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及影响的准确分析,需要通过掌握大量历史细节才能进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对策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如何能从颇为纷繁复杂的细节中推论出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就需要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甄别各种资料,洞察形成南海历史与现实的主要动因并阐释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取资料越来越多,而历史经验的获取和应用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些事件都包含了大量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因各种各样的相互冲突的发展方向,不仅使探索者大感困惑,产生一种完全混沌的感觉,而且遮蔽了那些决定性条件”[3]。学者需要判断和推测,而不是简单套用一种理论学说来解决问题。
最后,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影响南海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东西,必然体现在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阶段(片段)之中,这一研究过程既与历史研究的其他工作相同,也有自身的属性与特点,因为它既关涉群岛的主权归属、海域划界问题,也涉及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国家的关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英等国从冷战格局出发,在旧金山和会上否认诸岛归属中国,但无论是二战期间还是冷战时期,南海周边某些国家诉求南海地缘利益、图谋占领南海岛礁,都试图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但为后者所拒绝。学界对此原因进行了充分探讨,如美英对争端持不介入立场、不看重两群岛战略位置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美英在确定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和国际法相关判例的标准上,与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存在截然不同的立场,否认后者提出的主张。美英南海档案及其他文献对之有记载,我们需要梳理研究若干细节来还原这段历史。
进入冷战格局之后,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忧虑、揣测他国对其地缘安全产生威胁,图谋占领西沙、南沙群岛,从而将南海局势推向复杂化与国际化,其中既有这些国家某些政要的有意为之,也有媒体的推波助澜。通过梳理与研究近些年相关国家不断披露的南海档案,以及其他能够获取到报刊资料,上述内容的某些历史真相得以与世人见面。这是南海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也是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本期《1950 年菲律宾对西沙、南沙群岛的觊觎与中国的应对——以香港报纸为考察中心》,利用《工商日报》《华侨日报》等香港报纸,并结合海峡两岸出版的其他报刊资料,系统地剖析菲政府某些政要觊觎两群岛,以及菲报刊造势的经过及影响,还有中国政府为维护南海权益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建设。
进入19世纪,西方国家海上东来,曾给亚洲各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导致亚洲国家政治、经济乃至体制文化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冷战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冷战思维推至东亚地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之前灾难性影响的重演。东亚某些国家之间领土分歧乃至冲突延及至今。在此历史背景下,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受遏制共产主义行为的蛊惑,与美英等国结为“同盟”,加入了遏制中国的链条之中,背离了自古以来与中国睦邻交往的传统,南海就变成了冷战的前沿地带。本期有学者通过对南海历史的若干细节的挖掘,勾勒出日、美等域外国家的行为或政策对南海局势的影响。《20 世纪20 年代琼崖民众动员与西沙维权》,阐述了日本人勾结广东不法商人掠夺中国西沙群岛资源,引起琼崖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抗议的历史片段。《〈对日和平条约〉拟定期间美国对南海诸岛处置政策的嬗变》,剖析了冷战之初美国在拟定对日和平条约期间对南海诸岛的处置政策经历的三个时期,以及美英法三国各自对西南沙群岛的归属、战略作用的考量。
历史上,南海为世界各国和民族之间的交通与商业往来提供了舞台。尤其近代以来,南海则承载着更多的沉重的历史记忆,其主要因素之一是华侨华人,因生计、革命等原因,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各地。在这个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淳朴仁厚等品格,成为他们与其他国家人民持久交往的人文情怀的基础,更是自古及今中国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睦邻交往的基础。同时,他们眷恋故土、敬奉祖先等传统文化情怀,成为维系他们与祖(籍)国的精神纽带,且历久弥新。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宝贵资源。《基于苏州码子与人文计算的海南侨批解读——以〈侨批传递赤子情〉为中心》,指出东南亚寄回的海南侨批中发现大量苏码符号,成为海南与东南亚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同时人文计算所体现的学科交叉性在海南侨批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任何历史时期,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是地区和国际局势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南海地区。在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现实背景下,尊重中国和大多数南海周边国家的理性选择,是南海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怂恿和支持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试图给中国造成政治、外交和法律上的困境,这看似一种国际法行为,实则是它们背弃原来坚持的法律正义,共同谋求地缘利益。国际法成了他们谋求地缘利益的一种工具。通过对近年来南海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我们仍感觉到该“仲裁案”利用的材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还原相关历史的真貌,以揭示其某些说法的错误与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