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展场化现象下的城市消费场景艺术化探索

2023-03-11 16:40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展场场域商场

徐 望

在线上购物成为常态的当下,实体消费场所纷纷转型升级,强化实体空间的美学体验,营造艺术化的消费场景是必然举措。城市商场开始引入艺术展和美术馆,这是商场凸显艺术品位、打造艺术形象、建构品牌文化,从而去同质化竞争,吸引客流的一种手段。对于商场经营者而言,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在线上购物时代,选择去商场购物的消费者,大多是消费能力、品质观念、审美品位都更强的消费者,是商场竭力锁定的目标客流。开设在商场中的美术馆、举办在商场中的艺术展,使艺术的人文气息与商场的商业气息结合在一起,不但没有违和感,还使人们欣然往之。使艺术品自带的美学特征与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相调和、相融洽,造就“艺术共美”的城市商业景象,与消费社会中消费升级的趋势紧密相契。使商场中现实或潜在的顾客转化为游客,拓展“文旅融合”的现实形态,推动“产消融合”“艺商融合”,为城市经济、实体消费注入活力。

一、本质直观商场的展场化现象

(一)商场成为展场的城市现象

北京朝阳大悦城的U2美术馆、北京侨福芳草地、北京和西安等地的SKP-S、上海和香港等地的K11、上海TX淮海、香港海港城、南京德基商场的德基美术馆、南京万象天地等,均是当下城市商场采用“艺术博物馆入驻”“艺术博物馆零售”“艺术策展型零售”等后美术馆(美术馆即艺术博物馆)经营模式的代表性案例。它们或者将美术馆引入商场,或者将商场打造成美术馆,通过策划与举办具有网红效应的商业艺术展,引领城市的艺术商业时尚,吸引消费客流。这些使商场转型为具有零售功能的展场的商业实践,造就了一些网红“打卡”现象,切实地发挥了消费引流的商业功能,深化了艺术与商业的联姻共舞。

(二)运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

在哲学中,与“表象”相对的是“现象”。现象是介于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存在。现象位于表象之下、本质之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质性,是人们透过表象洞悉事物本质的中介。要把握规律和本质,必须先把握表象之下的现象。现象学认识方法的要义在于:超越表象、直扑现象,对现象进行本质直观并提炼总结,尝试探索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现象之下的局部规律,并洞见具体现象所折射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抽象本质。①尽管任何本质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但其相对静止的状态能够被把握。

现象学的认识方法,要求认识主体对于社会中的现象具有高度敏感性,善于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现象,进而把握现象之下的本质。商场的展场化是当今城市商业运营的一种现象,透过这一现象,可以把握到视觉文化时代和消费社会中具有典型视觉消费属性的后美术馆演化进程,以及城市消费场景的艺术化趋势。

(三)商场的展场化现象是一种“后美术馆”现象

商场展场化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后美术馆”现象。美术馆作为造型艺术博物馆,“后美术馆”是寓于“后博物馆”的博物馆演进历史进程之中的。在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博物馆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杂态多元的去权威化、去经典化、去精英化、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后博物馆符合当代社会文化趋向,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今天,越来越多的“无墙的博物馆”“无物的博物馆(无实物的数字、虚拟等形态的博物馆)”“无典藏的博物馆”“视觉消费的博物馆”都可以看作为后博物馆,商场中的美术展场正是后美术馆的一种形态。

“景观社会”是后现代社会的形态表征,②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7.后美术馆是景观化的美术馆,越来越注重对于整体性审美景观的营造,而非对于一件件物品的展陈与阐释。其使艺术品通过景观叙事“活起来”,增强展览的观赏性、体验性,增强审美的参与性,使观众“浸入景观、身临其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展览信息,同时增强美术馆的文化景观效益。营造商业式景观是后美术馆的一种趋向,这种审美景观实质上是消费社会的消费景观。商场通过使自身展场化,打造美术馆式的商场景观、营造“沉浸式+艺术化”的购物体验,目标观众是拥有奢侈品消费力的消费者。并且,消费文化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态,全面渗透在各文化领域。后美术馆使美术馆文化与当代消费文化相结合,并且吸引观众对展览、活动、文创产品、商场商品等进行消费,使观众从凝神观照式的审美走向消遣与消费的审美,在推进审美消费中建构消费美学,推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二、引入场景理论

(一)场景理论述略

美国新芝加哥学派(New Chicago School)对于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中城市形态的转变(由“生产型城市”转向“消费型城市”)、城市文化的演化投以学术关注的目光,创建了紧密衔接城市消费文化的场景理论,代表性学者包括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多伦多大学的西尔弗(Daniel Aaron Silver)和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哈佛大学的格莱泽(Edward Glaeser)等,他们来自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场景理论的建构提供了跨学科的多元综合视域。③吴军,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等.文化动力: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在代表性著作《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2016年)中,场景理论被系统化地建立起来,主要用以聚焦和阐释城市空间(尤其消费空间)中的文化风格与美学特征,指示并突出了在消费型城市的演化进程中,社区正在向着以消费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具有较鲜明文化特色和较多艺术创意元素的场景演变,这种演变推动着城市的文化创意发展和消费潮流涌动,更新着城市居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克拉克着眼这一文化发展态势,结合政治学与管理学的视角,提出了“新政治文化”(The New Political Culture)论,其中指出了消费型城市转型中“把城市作为娱乐机器”的现象,①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文森特·霍夫曼-马丁诺.新政治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这一现象是存在并凸显于城市消费场景的产生(营造)现象之中的。

城市消费场景是客观实在的各种具体的消费设施(如商场、酒吧、咖啡馆、餐厅、影剧院、画廊、博物馆、公共艺术、旅游景点、俱乐部、会所等)和具有主观性的文化价值观集合(体现为文化风情、美学风格、民间风俗、社会风貌、流行风尚等)的合体。各种消费设施虽然本身并非交易物(消费的直接对象),却给消费者以舒适、便利之感,使消费者能够乐享消费场景,在场景理论中被称为“舒适物”(amenities,直译为“便利设施”),②丹尼尔·亚伦·西尔弗,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56.是场景构成的结构性关键要素。场景中文化价值观集合的产生与客观实在的各种物质设施有所关联,消费设施,尤其是“舒适物”对于一种消费的、娱乐的、休闲的文化氛围的生成具有直接助益。可以说,城市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城市消费场景的设施基础之上的。

场景的物质基础是消费设施,而属于上层建筑的内蕴性文化价值及其风格化、现象化的外显性表征才是核心。场景理论提供了一套对于场景文化价值的分为二级维度的分析框架,由对应“真、善、美”三大价值判断的3大维度(Scene Dimensions)与15个子维度(Scene Sub-dimensions)构成,③Daniel Aaron Silver and Terry Nichols Clark.Scenescapes: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M].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6:69.如下表所示(表1)。

表1 场景文化价值维度分析框架

表1(续)

(二)“场景”概念新诠

“场景”这一概念并非由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者们原创,他们是在原有概念上做了与时俱进的、围绕城市文化的重新阐释,从而建构了上述理论体系。在工具书中,关于“场景”概念的解释一般与戏剧、电影等艺术有关,指的是在舞台、剧场、摄影棚、荧幕等实体场(实在的实体空间)中的布景,具有人工、人造、创意、设计的涵指(表2)。

表2 中外工具书中的“场景”概念

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者们将“scene”延展重构为了“scenescapes”,即“场+景”,强调了“景”(景观,尤其人造景观)对于“场景”的构成意义,凸显了这一词语的美学意味。可以说,无处不在的、遍布于物理与媒体空间中的大量“景观”(spectacles)为处于消费社会与消费城市中的消费者们建构了一场无限供给“迷人地看”的视觉消费盛宴,显现着消费者对于“奇观”“美景”的贪婪,表征着一种“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①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这在法国德波(GuyDebord)的《景观社会》(1967年)与《〈景观社会〉评论》(1988年)中均被加以强调,对于今之消费文化具有预言与启示意义。

要更加深入地诠释“场景”概念,还应运用场域理论。“场域”(field)概念最先于19世纪中叶由美国心理学家K.考夫卡(KurtKoffka)等人提出,后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20世纪中叶成为社会学的支柱性理论之一,法国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是代表性学者。“场域”是一个具有生成结构主义特征的空间概念,这种空间是社会空间(关系化的社会空间)而非物理空间,所指的是不同位置之间建立的客观的关系网络(network)和结构构型(configuration),即“据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形成的各种位置的关系网或占位结构的构型”。①PierreBourdieuandLoïcJ.D.Wacquant.Aninvitationtoreflexive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2:211.尽管场域所指之社会空间具有抽象性,但是却与存在于具象物理空间中的场所共有“场”的属性——共性在于:都是社会实践主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缘于这点共性,非实体的场域可以与实体的场所融合,形成具体的场域空间,诸如学校场域、家庭场域、演出场域、博物馆场域等,从而具有虚实融合的双重空间属性。由于场域是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关系空间,是经验发生的空间,对于经验的建构发生作用,也被经验所不断建构,因而,“场域”这一概念突出了具身体验性。基于此,可将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者们创立的“场景”概念新诠为“场域+景观”,更加凸显场景中的活动者、消费者们“身在其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以及这种体验本身及其价值的在场建构性,从而使得“场景”概念与当代体验经济、城市消费文化更深地契合,用以更好地解释体验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尤其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美感价值)与经济价值。并且将“场景”概念深化诠解为“场域+景观”,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在数字时代出现的新的场景,如元宇宙的异托邦②异托邦(heterotopia),即异质空间,指不同维度的空间存在于一个空间(寓于一处),由M.福柯(MichelFoucault)于1967年在演讲稿《另类空间》(1984年发表)中提出。参见M.福柯.另类空间[J].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6):52-57.、超托邦③超托邦(hypertopia),即超域空间,指任何空间超越了其原在空间和时间自行地“走向人”(而非人走向空间),由F.卡塞蒂(FrancescoCasetti)于2015年在一篇研究网络电影的论文中提出。参见FrancescoCasetti.TheLumièreGalaxy:SevenKeyWords fortheCinematoCome[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5:144.场景,这是在非实体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具身体验被数字化身感知和强化的景象。

(三)消费场景与视觉消费

场景理论所谓之“场景”,主要指城市中的消费场景。城市规划者、商业经营者为吸引消费的目的而营造的富于时尚和美学气息、休闲和娱乐氛围的场景,是消费社会所催生的消费城市与消费文化所催生的视觉文化的共同产物。为消费者带来审美愉悦感、环境舒适感、风格体验感的场景美学是按照当代视觉文化的要求所建构的。可以说,消费场景中的消费实质上都是视觉消费,是以视觉为主因(以视觉为主导感觉而生成的审美快感为主因)的消费——消费行为一般是对商品,尤其是对场景“舒适物”的视觉形象的“消费”开始的。当消费者“迷恋”于场景供给的视觉形象时,消费动机变得强烈,具体的消费行为开始发生。

人们亦称今天的经济形态为“眼球经济”,也就是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以视觉消费为消费主要驱动力的视觉经济。城市消费场景的美学化建构,正是融入了当代视觉文化与视觉经济的发展进程之中的。场景美学不断提升,当代人无时无刻存在着的对于视觉消费的需求才能被不断满足。在此之上,视觉素养亦逐渐提升,根本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需要也得以更好地被满足。

三、商场的展场化现象契合

并体现城市消费场景的艺术化趋势

(一)商场的展场化应和消费城市的视觉与娱乐追求

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者普遍认为,后工业化进程与消费社会的进程是基本同步的,城市的主要功能由生产(工业化集聚式生产)转变为消费(消费构筑城市潮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结合上文论述可以发现,后工业化、消费社会、消费城市与视觉文化的发展都处于同一进程之中。今天大部分的城市消费,尤其是在人造的消费场景(如SHOPPING MALL、文化艺术休闲街区、商场美术馆等)中产生的,必然无法脱离诸如“视觉吸引力”“视觉快感”“眼球效应”等因素,视觉因素(审美因素)越来越跃升为消费主因。与城市视觉文化的发达、视觉消费无处不在共生互长的,是城市的娱乐文化繁荣、娱乐消费的全域渗透。娱乐消费具有高度的体验性,娱乐消费的兴盛符合当下体验消费与体验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克拉克特别强调了城市消费中的娱乐性要素,他在著作《城市——作为娱乐机器》(2004年)中,指出了富于休闲娱乐氛围的消费场景、以城市为“诞生场”的休闲娱乐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消费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娱乐型城市。他认为,城市对于消费者的舒适便利性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而休闲娱乐产业的发达程度、休闲娱乐文化的氛围浓郁度与城市消费的舒适便利性成正比,世界上著名城市的繁荣正说明了这点。①Edited by Terry Nichols Clark.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Amsterdam Boston:Elsevier/JAI,2004:3.

当下,商场的展场化应和了消费城市的视觉与娱乐追求,或者说,正是城市消费者对于消费全因素(产品、服务、场景体验等)的“具有美感的”视觉风格与“强化体验的”娱乐品质的注重,推动了商业经营者将商场打造为充满着美、洋溢着艺术气息、凸显着休闲娱乐氛围的“后美术馆”展场,这也使得奢侈的艺术品成为普通人视觉消费的对象、成为“打卡”拍照的背景景观,因而推动了消费者与游客的身份合而为一,使城市消费场景在视觉与娱乐两个维度的意义上转化为了城市文旅休闲场景。

(二)消费城市的消费升级趋势要求消费场景艺术化

法国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代表作《消费社会》(1970年)中指出了商品“符号价值”(文化价值)超越于“使用价值”(功能价值)之上的消费升级主潮。②徐望.消费社会背景下文化消费伦理体系构建探索[J].艺术百家,2018,34(3):86-91.今天,在消费城市中,这一消费升级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主要反映为:消费者们不但更关注商品的具有文化、身份等象征属性的“符号价值”,同时还将关注力放置在了“体验价值”上,这是同步于当代城市“体验经济”的发展的。以商场购物为例,购物的焦点逐渐呈现为从“物”到“购”的转移,即商场顾客(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将注意力从物(商品)本身分散转移到了对“拥有和享用物(商品)的系列体验”之上,这就要求商场提供的购物场景充满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体验价值,也就是场景理论所说的“戏剧性”(Theatricality)价值。这时的购物体验和购得的物同样重要,而且这种体验比物越来越更具吸引力,越来越成为吸引顾客前来商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线上经济”高度发达,“电商”与“网购”成为零售主业态的当下,单就物而言,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消费者购买所得并无差别,线上购物往往还更具便捷性。因此,实体购物场所的场景体验价值必然成为吸引客流的主要价值。并且,凸显“戏剧性”体验价值的消费场景,能够有力地推动“潜在消费者”(闲逛的游客型消费者)向“现实消费者”(切实发生购买行为的消费者)转化。更深层地看,可以认为,消费城市中消费场景的“体验价值”本质上也是一种“符号价值”,诸如具有“优雅的”“新奇的”“时尚的”等美学特征的体验价值突出的场景,事实上同时传达着文化品位、审美趣味与身份(阶层、群体、地位等)的象征性符号价值,消费者对于体验价值的重视,本质上是对符号价值追求的延伸。

场景理论认为,消费城市的消费升级趋势要求消费场景富于“戏剧性”的美感魅力,要求消费场景艺术化。西尔弗和克拉克在著作《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2016年)中提出了“艺术红利”(theartisticdividend)①丹尼尔·亚伦·西尔弗,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57.这一术语,所指不仅在于场景中的艺术物、场景的艺术风格化推动着场景艺术化,从而推动场景聚集人气与客流,增加场景的经济价值,还包括了对城市场景艺术化营造的艺术家、创意者及相关组织(他们属于佛罗里达所说的“创意阶层”)提供了创造性的工作,为场景增加了创意附加值,为城市增加了创意活力,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②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9.可以简单地将“艺术红利”解释为:场景艺术化及创造艺术化场景的创意群体为城市经济带来的红利。联系商场展场化这一现象看,这种红利效应不能不说是显著的。尽管难以推测商场经营者在将美术馆引入商场,或将商场打造为美术馆时,是否自觉地负有为商场增添场景的体验价值、为社会增添富于美感的公共场景、为城市增添艺术红利的社会公益心(社会责任感),但至少可以推测他们的直接动机必然包括为商场引流(吸引客流)以增添商业利润,即为商场带来“艺术红利”(而在现实中,艺术红利的效应的确是立竿见影的)。商场的展场化符合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对于本质上属于“符号价值”的“体验价值”的追求,显著地增加了以满足“打卡”拍照等休闲体验需求为直接动机的“潜在消费者”数量,从而增加了“潜在消费者”向切实发生购买行为的“现实消费者”转化的概率,实现了艺术赋能商业。

四、展场化的商场造就社会美育的现实场域与生动场景

(一)社会美育的界定

“美育”即审美教育,一般认为美育以艺术教育(包括艺术技术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社会美育”概念由我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提出。依据他在诸多论著中的相关提法,可以将社会美育界定为:实施在家庭与学校之外的,以全体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的,以社会中各类文化艺术服务与经营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机构)向着全社会的文化艺术产品(与服务)供给为依托的,具有文化共享、艺术普及价值导向的美育实践。可以说,相对于家庭和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是一种范围更广泛的大美育,并且对于接收对象而言,在接受过程上区别于家庭和学校美育的“教与被教”,通常具有“自我教育”“自主美育”的成分,如自发地走进美术馆、音乐会,自主地感受与享受艺术美。可以说,社会美育更多的是涵濡化育,而不是教与学。

(二)商场的展场化推动着艺术公共化

当下在城市涌现的商场展场化现象是融入“后美术馆”演化进程之中的,这种现象切实地推动着艺术公共化。无论是商场中的美术馆、商场中的艺术展、商场中的艺术陈设品,都具有公共文化供给的属性。而相较于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场化的商场消解了“严肃文化”“权威文化”“政治文化”的象征意味,更凸显了消费文化的休闲娱乐性、潮流时尚性,更好地糅合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并且,相比于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者,商场中的顾客是更加多样化的——博物馆、美术馆自带“文化区隔”(布尔迪厄所言之文化资本积累程度不同造成的隐性的阶层区隔)①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Distinction[M].Cambridge,Mass.: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outledge&Kegan Paul,1984:42.的属性,特别吸引特定的文化人群,参观者大多本身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相关行业群体、师生群体、教育背景较佳群体等,是小众化的场域,②Pierre Bourdieu and Alain Darbel,with Dominique Schnapper,translated by Caroline Beattie and Nick Merriman.The love of art.Stanford[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82.而商场并不特别吸引某一类人群,其中的顾客是更普遍的公众,是不具有定向艺术喜好、精英文化品位的普通消费者,是大众化的场域,且时尚人群、“Z世代”青年群体更容易聚集在充满潮流气息的商场。或者说,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者中文化精英占比较大,其文化氛围是小众化、智识性的,而商场顾客中普通大众数量更多,其文化氛围是大众化的、消费性的。展场化的商场将艺术品穿插陈设于商品之中,以艺术商业景观推动城市消费场景艺术化,消解了艺术品高贵、神秘的“光环”,使艺术品成为供商场中的任何顾客进行视觉消费的消费品,成为消费场景中的“舒适物”,任何顾客不但可静观之以获得视觉快感,也可尽情地“打卡”拍照——顾客在展场化的商场中与艺术品的互动,相比于在传统型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更无拘束、更少仪式感、更具体验感。可以说,商场的展场化拉平了艺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使艺术走下了“缪斯殿堂”(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视觉消费物、消费场景中的“舒适物”,使大众更加亲近艺术,造就了艺术共享的“后美术馆”场景。因而,商场的展场化现实地发挥着社会美育的功能,造就了社会美育的现实场域与生动场景。

(三)消费场景的艺术化推动着城市美美与共

展场化的商场是典型的艺术化的消费场景,这样的场景是诞生于城市之中并与城市共呼吸的。一方面,消费社会孕育的消费城市呼唤着艺术化的消费场景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以适应城市消费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化的消费场景的出现,滋养着城市中广大消费者的艺术感知力、涵化着城市公众的审美情趣,发挥着广泛的社会美育功能。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理论的创建者们认为创造富于美学品质的场景,能够为城市文化创意赋魅、为城市消费经济赋能,是使城市创造力迸发、活力保持、文化影响力扩大、人才吸引力增强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的视角之外,若加上社会美育的视角,则会发现消费场景的艺术化切实地推动着城市空间的美学品质提升、城市消费的美学格调提升、城市消费者的审美素养提升,推动着城市美美与共,城市居民共享美好生活、共育审美情感。

结 语

运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把握城市中商场的展场化现象,可以发现这种现象体现了传统型美术馆向着后美术馆演化的进程,融入城市消费场景中的后美术馆推进着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引入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并将“场景”概念新诠为“场域+景观”,用以阐释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商场的展场化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城市提供了满足城市消费者视觉消费需求的场景“舒适物”,这一现象的文化根源在于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是以视觉形象(图像、景象)为主因的。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升级趋势驱动着“眼球经济”“体验经济”,对于消费场景的美学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消费场景艺术化,即场景理论强调的彰显美学格调、迷人魅力的“戏剧性”价值。展场化的商场作为一种后美术馆的典型形态,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视觉注意力竞争”③殷曼楟.视觉消费时代的艺术展陈——以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J].文艺研究,2016,(2):13-20.“体验的文化表征符号生产”的场域。消费城市中,艺术正越来越成为消费场景的要素,为消费经济增添“艺术红利”。在以商场展场化为典型代表的城市消费场景艺术化所展现的显在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应关注社会效益。以社会美育的视角观之,可以认为,这种现象具有社会美育的功能,客观切实地推动着艺术公共化,推动着城市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展场场域商场
商场暗影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