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薇 虞妹 王稳 刘娟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1.护理部 2.康复科 3.神经内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急危重症,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该疾病发作后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AIS研究的深入,发现及早疏通闭塞血管是治疗该疾病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机械取栓是目前临床上治疗AIS患者的常用方法,能够有效疏通闭塞血管,恢复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然而,患者术后早期容易出现再灌注性脑水肿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引发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有调查研究[3]显示,50%以上的AIS患者在机械取栓术后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因此,AIS机械取栓术后,应围绕神经功能障碍这一主要问题,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核心目标,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尽可能降低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笔者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及回顾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对此类患者多以被动的病情监测及早期康复措施为主,虽然较为系统、全面,但缺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导致相关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发生风险仍然居高不下[4-5]。为改善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需要以患者功能康复为核心,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具体护理需求,来探索新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此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其整体恢复。基于此,本文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目的出发,以我院2020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AIS机械取栓患者为例,拟探讨应用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的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便利抽样选择2020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AIS机械取栓患者;将2020年1月-2021年10月采用常规护理的40例AIS机械取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1月-2022年9月采用常规护理和功能康复为核心相结合护理模式的40例AIS机械取栓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AIS[6];行机械取栓治疗;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有严重障碍的患者;合并一过性低血糖者;合并严重精神异常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1)术后对患者血压、心率等一般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2)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若患者意识清晰,则注意对其吞咽功能及认知情况进行观察评估,并对其瘫痪肢体肌力变化进行详细记录。(3)护理人员要注意配合医师对患者做好康复治疗方法的解释说明工作,并换位思考从患者的立场出发给予安抚和疏导,激发患者对生活的渴望,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4)生命体征干预:患者舒张压控制在110~120 mmHg(1 mmHg≈0.133 kPa),通过微量泵通过静脉给药输注降压药物,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精准调节。注意对患者皮肤、口鼻腔黏膜、尿液及粪便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出血倾向要及时向医师报告进行处理。特别关注意识变化,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皮肤、口鼻腔粘膜、尿液及粪便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出血倾向要及时向医师报告进行处理。特别关注患者意识变化,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和功能康复为核心相结合的护理模式。见表2。
表2 AIS机械取栓患者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内容
1.3观察指标
1.3.1患者神经功能状况 评价量表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该量表包含意识水平、视野、面瘫等11个维度,总分为0~42分,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总分为正相关关系[7]。
1.3.2患者肢体功能情况 使用Carr-Shepherd运动功能评分(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其中,MAS评分共包括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床边坐、坐位平衡等8个维度,各维度均采用0~6分7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总分48分,患者运动障碍严重程度与总分为负相关关系。FMA评分共包括上肢、下肢2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障碍严重程度越轻[8]。
1.3.3患者认知功能情况 评价量表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该量表包括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记忆等8个维度,总分为0~30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总分为负相关关系,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越轻[9]。
1.3.4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 评价量表为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该量表包含进食、洗澡、穿衣等10个维度,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10]。
1.3.5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并记录患者灌注性脑水肿、脑疝、感染及脑出血情况。
2.1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例(百分率,%)]
3.1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对提升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有效性 临床治疗AIS的关键在于及时疏通堵塞血管,恢复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从而使患者残疾率及病死率有效降低。机械取栓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突然恢复可能引发脑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引发脑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术后护理的重点就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避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肢体功能MAS和FMA评分、认知功能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中,在手术后24 h内,对患者进行升神经功能评估,进而让患者尽早进行知觉、语言、躯体康复,康复损伤的大脑进行;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在康复过程中,能促进大脑受损的神经功能重返功能岗位,进而达到提升患者的肢体及认知功能的目的。
3.2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分析原因为机械取栓术后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尽早指导患者开展机体功能康复训练,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患者身体功能恢复[14-16]。同时,目前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17-19]出发,由于不同患者的机体功能受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依据患者病情与医师紧密配合给予其相应的机体功能康复指导,能够使患者病情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快其肢体功能恢复,这对康复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3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 对AIS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灌注,但是侧支代偿差等原因很容易发生恶性灌注。机械取栓术后对患者血压进行合理控制是预防再灌注损伤的关键,这是因为疾病本身及手术治疗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会使患者血压出现反应性增高现象。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及现有研究结论,机械取栓术后使患者收缩压处于110~120 mmHg,能够使再灌注损伤发生风险有效降低,从而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4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低(P<0.05)。分析原因为,对观察组实施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逐渐改善,同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降低患者发生其他疾病的风险,因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对AIS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后给予以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促进其认知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病例较少,且研究时间较短,因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同时,目前与本研究相似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所得结论未来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及范围、开展更长时间的纵向研究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