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学生思维在实验中向深层发展

2023-03-11 01:01蒋凤娟江苏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蚕蛾养蚕体验式

◇蒋凤娟(江苏: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

深度教学是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深度教学指向于学习者对知识核心内涵深度理解。在深度教学的发生过程中,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能够批判性地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建构认知并学会迁移运用。审视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高耗低效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因为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多以纯理论或者简单实验为主,将获得的科学理论和结果直接抛给学生,导致学生的认知表面化,不能够形成具有高思维含量的深度学习。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境界呢?“体验式”教与学一定是不二之选!

一、体验式教学在科学课堂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老师有效导引和学生主动探索是优质、高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因素。传统的科学课堂以老师讲授为重点,忽视了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体验。老师的教授过程存在困惑,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迷惑,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探究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如上图所示,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直观感知为支撑的教学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科学教学而言,讲授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玩玩乐乐的学习过程是饶有兴趣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转变大大加深了其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此外,小学科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勇气的培养,关键在于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体验式教学的交往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是民主和谐的。学生身处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获得不断的想象和联想,高效率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效率获得大大提升。

二、体验式教学在科学课堂的实践尝试

体验式教学研究者倡导:老师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进而实现深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这一课为例,我设计了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参与。

(一)一起来“养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科学课标也强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要比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重要。在本课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上将蚕的生长过程直接以图片形式出示给学生,那么,他们虽然了解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肯定无法激发科学研究热情。所以,我决定组织学生养蚕,开启一个短期的参与式饲养、观察活动。

动员课上,我给学生看了蚕卵,也看了蚕的图片,他们无法想象蚕是如何从那一粒粒小小的卵孵化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接下来的养蚕活动充满了好奇。于是,他们天天来看卵的孵化情况。当看到小小黑黑的蚁蚕从卵壳里钻出来,他们都震惊了,这跟他们以前认识的蚕完全不一样。学生开始每天兴致勃勃地打扫蚕室。蚁蚕那么小,手抓不到也抓不得,学生只能用毛笔或者羽毛把它们轻轻地从桑叶上掸下来。可蚕的脚部有吸盘,会牢牢地吸在风干的桑叶丝上,一次两次是掸不下来的。刚开始,学生掸了几次就忍不住向我求助:“老师,我就是掸不下来,怎么办?”“老师,这个也太难了吧。”“老师……”但是当他们得知没有更好更快捷的办法,只能慢慢找、轻轻掸后,学生渐渐地静下心来。每当成功地把一只蚁蚕从干桑叶上掸到新鲜桑叶上,他们都会轻舒一口气,高兴地说:“又掸好了一只。”他们还会对新手饲养员说:“不能着急,慢慢来。”“动作要轻。”“你们可要找仔细了,不能漏了,不然它的小命不保喽。”……俨然一位老师傅。

在照料蚕宝宝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问,不断发现,老师适时进行点拨,答疑解惑,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深入思考、全心参与、充分交流,做了一回科学课堂的小主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大大激发。

(二)一起来“养蚕”,培养科学思维

以科学探究教学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是科学探究的初衷。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种观点均重视且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学生对科学世界中未知领域的实践探索充满向往。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自我提升。蚕是一种变态类昆虫,它的发育需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四个时期。在养蚕之前,学生只能从图片上认识各个阶段的蚕的外形特征,只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各时期蚕的生活习性,对“完全变态发育”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养蚕后,学生经历了养蚕的过程,了解了蚕每个时期的外形特征,更清楚它们各个时期的生活习性,能更准确地理解“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概念。课上我让他们说说对“完全变态发育”的理解,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蚕的一生在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外形特征。”“它们各个时期吃的东西也不一样,幼虫时期主要吃桑叶、莴苣叶等等,成蛹后就不吃不喝,破茧后的蚕蛾也不吃不喝。”……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对“完全变态发育”的理解。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以前在教学《我们一起来抽丝》一课时,我们会告诉学生一只蚕吐丝结的茧子,丝的长度可达到1500~3000米,能绕着我们的操场跑道7~15圈。学生听后都感到非常惊奇,但我分明从这惊奇背后看到了疑惑。因为没有亲眼所见,所以他们并不能完全信服,提出要验证真假。于是,在养蚕之后,我特意用一节课让学生来抽丝,他们把蚕丝绕在纸团上,绕呀绕……一个学生手酸了,换另一个学生,再绕,再换。有的组整整绕了大半节课才绕完了,有些小组绕了一节课还没绕完。

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对蚕吐丝的长度有了切身体会,对我们的科学数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信服。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疑惑,他们也会想着去实践验证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次体验中也自然形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老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一起来“养蚕”,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学科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更加注重学生在主动尝试、体验感悟和积累经验中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基础知识、情感价值态度,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养蚕活动接近尾声,一天上课前,我还没走进班级,学生就叽叽喳喳地围着我问个不停:“老师,蚕蛾会飞吗?”“老师,我的蚕蛾破茧了,我该给它喂点啥呀?还是桑叶吗?”“老师,我只养活了一只蚕宝宝,它变的蚕蛾会产卵吗?”……问题太多,我只觉脑袋嗡嗡,根本来不及一一回答,只能先安排他们坐下,再来逐个解决他们的问题。课上,我先让他们说说蚕蛾是怎么从茧里出来的。由于学生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在养蚕活动中已经观察了蚕蛾出茧的过程,甚至有学生在网上查找到了相关资料,知道蚕蛾的破茧方式十分奇特。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蚕蛾的身体,看看它的样子,能分为几个部分。很快,学生就争论起来了。有些学生认为蚕蛾的翅膀是独立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些学生认为,它长在胸部,要算胸部的一部分。正当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个学生说:“我们应该去查找资料。”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查找资料是解决问题、搜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最终,我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验证了后者的观点。

后来,我又指导他们观察蚕蛾的头部及茧蛹蜕下的外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观察蚕蛾时,好像没有看到嘴巴,我又仔细观察了它蜕下的壳,好像嘴巴那个部位还留在壳里。”听了他的话,学生又进行了仔细观察,大家都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我顺势追问:“蚕蛾还会吃东西吗?”“不会。”经过学生的观察,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科学是注重事实和证据的,实证意识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多质疑,多思考,不人云亦云。观察法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学方法,更是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次养蚕活动,我感到学生真正学会了观察,培养了实证意识。以前学生的观察浮于表面,只看了一两点就停止观察。你看他们现在观察得多用心啊!生怕看漏了点什么。在课堂中,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书本上学到知识相联系,甚至会去查阅资料进行证实。这才是真正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

在养蚕这一段时间里,师生共同体验了快乐,也经历了心酸,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此次养蚕活动历时两个月左右,学生从守护一颗蚕卵开始,陪伴蚕卵孵化成蚁蚕,再到它们破茧而出,交尾产卵,历经蚕完整的一个生命周期。我再一次感受到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三、结语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科学课的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尝试改变,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主动尝试,亲身体验,思考感悟,经验积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知识、探究方法、情感态度等实实在在地在头脑里构建起来,形成独特的个人认知,最终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蚕蛾养蚕体验式
夜晚的“舞者”
——大蚕蛾
养蚕记
探究绿尾大蚕蛾与宁波尾大蚕蛾的分类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在养蚕中成长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